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
精神与肉体的抗衡阅读理解答案
1.陈老走进房间,取下摇篮,用一条尼龙绳打了一个圆圈,套在天花板的钢钩上。他
双手拉住尼龙绳,双脚一缩,身体腾了上去。这样上下试了几次,证明钢钩够牢固,才满
意地把摇篮挂回去。
2.陈老走进厨房,在煤气炉前站住。他开了煤气炉的开关,火便着了。他关了,再开,
开了,再关。一阵风从敞开着的玻璃窗吹进来,火熄了。他缩一缩鼻子,嗅到煤气的臭味。
他打开煤气炉的门,把煤气瓶的开关掣扣紧。
3.陈老走进客厅,把头探出窗外,看见停车场的几辆车子,像几个不同颜色的纸箱,
不禁把眼睛深深一闭。十八层楼,跌下去只有一个结果,跌进十八层地狱。他把头缩回来,
张开眼睛,搜寻着有没有椅子、凳子一类可以垫脚的东西靠在窗口下。他把窗户关了,上
锁。
4.陈老走进房间,拉开抽屉,拿出一瓶药丸,端详着。标签上说明,勿放置在小孩儿
能触及的地方。药名是安眠药。他用力把瓶盖转紧,拉一把椅子,把药瓶放在衣橱的最高
处。
5.陈老走进厨房,在碗柜旁拿了一瓶清洁剂。想起住在乡下的时候,隔壁的一个青年
喝了杀虫剂,在地上打滚挣扎呼号呕吐的痛苦样子,他不禁打了一个冷战,连忙把清洁剂
收在壁橱的最高层。
6.小宝睡的摇篮一定要稳固。万一摇篮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
孙子。
7.小宝整天往厨房跑,小手爱抓东摸西,要是拧开煤气炉的开关,火又熄了,煤气不
停地排出来,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8.小宝最好奇,如果爬上椅子、凳子,小脑袋往窗口一探,一失足倒栽下去,后果不
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9.小宝嘴最馋,要是把抽屉里的安眠药当糖吃,一口吞下几粒,后果不堪设想。陈老
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10.小宝最好玩,喜欢含一根吸管吹泡泡,万一把清洁剂当泡泡液,一口一口地吸进去,
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11.陈老试了摇篮,关了煤气瓶,锁了窗户,也把安眠药和清洁剂收在高处。这些都
无法说服儿子,让小宝留下来。儿子的理由是不担心小宝的肉体受到伤害,只担心小宝的
精神受到折磨。儿子决定把小宝带走,带到远远的西方去。
12.陈老的尸体被发现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楼下。查案人员发现一个很不寻常的现象:
陈老的房里有煤气瓶一个、安眠药一瓶、清洁剂一瓶、尼龙绳一环,窗开着,窗口下靠墙
的地方有椅子、凳子各一张。
13.陈老的死,是肉体受到伤害,还是精神受到折磨?
14.没有结论,判为悬案。
佚名 译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8.看了这篇小说后,有个细心的读者给陈老画了一幅“行踪图”:
2
1
3
说明:陈老开始是在圆圈1忙碌了一阵,再到圆圈2,再到圆圈3,然后回到圆圈1,
最后又到了圆圈2。
⑴请你指出圆圈所指代的地方。
圆圈1: ▲ ,圆圈2: ▲ ,圆圈3: ▲ 。
⑵从上图中我们发现陈老活动的空间是不大的,但他做了很多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是
为了表现什么呢?
答:
9.第2部分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10.第11部分 “陈老的尸体被发现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楼下”,陈老为什么会这样呢?
请你写出合乎情境与主题的一种猜想,并陈述理由。
答:
11.你喜欢“导读一”还是“导读二”?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出理由。
答:
(一)8.房间、厨房、客厅 评分标准:每处1分。共3分。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陈老
为孙子的安全考虑得很仔细,做了很多消除隐患的事情。或“陈老为争取孙子留下做了很
多事情,表现陈老对孙子细致入微的爱”。评分标准:意对即可。共3分。
9.这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反复的开关,表现了陈老内心的忐忑不安,惟恐在此环节留
下安全隐患。评分标准:意对即可。笼统回答“表现了陈老对孙子细致入微的爱”只得1
分。共3分。
10.示例一:陈老可能在楼下摔了一跤心脏病突发而死。理由:陈老做了这么多事就
是想把孙子留在身边,自从知道儿子要把小宝带到远远的西方去,精神打击过大,心脏病
突发,再也没有起来。
示例二:陈老可能跳楼自杀而死。理由:知道儿子要把小宝带到远远的西方去,陈老
觉得自己孤独的暮年更没有了继续下去的理由。小说交待窗子被陈老仔细上了锁的,结尾
窗子却是开着的,靠墙还有椅子,是跳楼自杀。
评分标准:想象要合乎文章的情境,基于陈老承受不了孙子被带走、肉体与精神受到
伤害的基本事实。至于是怎么死的,是跳楼,还是走路突然栽倒等都合理。陈老之前有没
有自杀倾向与行为,涉及与否,均可。共5分。
11.示例一:我喜欢“导读一”,因为“导读一”相对容易读懂一些。“导读一”把陈
老的行为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是连起来叙述的,几个行为就是几个并列的结构,这样结构整
齐,节奏流畅。
示例二:我喜欢“导读二”,“导读二”最主要的特点是把人物的行为与原因分开叙述,
这样的好处是在前半部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后半部分集中交代了原因,给
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评分标准:答案应当有三方面的内容:①文章形式上带来的阅读体验,②点明该导读
的形式特点,③该形式的好处。学生在实际答题中往往把三者揉杂在一起,整体上有成熟
的阅读体验,并能够结合形式说出原因,就得满分。不要求两种导读形式及带来不同的阅
读体验之间的比较,详说一种就可以了。两种导读都有铺陈造势的艺术效果,较复杂,学
生可以无涉,不作评分依据。共5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