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
论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时间与空间概念是历史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历
史地图直观地反映了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历史与地
图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同时,将其与相关
的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可以深化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历史学习与教学的
有效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历史,地图,空间,教学
【正文】
构成历史的两大基本要素是:时间和空间。时间反映历史的发展过程和脉略;
空间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舞台与环境。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时间以外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唐的事情。” 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
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把掌握历史空
间概念比作掌握整个历史的基础。显然,要完整地理解历史,就要懂得当时的地理,因
而需借助于历史地图。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历史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
有更简明、直观的特征。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
索理于书。”一语中的的道破了文字叙述与地图、图片之间的关系,即文字叙述在于说
理,地图、图片在于使道理形象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
有人把地图看做是历史的第二语言,并且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可见,在教学中充
分利用历史地图,能够更精炼、直观地再现当时历史的各个侧面,从而使学生更准确地
全面的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
历史地图不同于地理地图,后者反映的是相对静止的一时的地理环境,而历史地图
则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它揭示了不同时期处于变化中的地理环境及在
此环境下人们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历史现象的动态反映。历史教学使用的
地图是一种专门性的为适应教学需要而编制的特殊图种,涉及历史学、地理学、制图学、
教育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与要求,它以简明的、特定的地图语言再现历史,其载负
的图形信息能够收到文字表达难以实现的直观效果,与教科书紧密配合,是取得历史最
优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
利用历史地图,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又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拓展
历史学习,从而可有效地减轻记忆负担。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提高教学效
1
果呢?
一、借助地图,使学生明确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概念,为学好历史奠定地理、地图知
识基础。
如中国古史上的与历朝历代的疆域四至相关的地理概念—秦朝至汉朝疆域东到海、
唐朝疆域东到大海、清朝疆域东到太平洋,与春秋战国相关的诸侯国---春秋五霸、战国
七雄,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百越,丝绸之路及与其相关的西域、楼兰古国、葱岭,与唐
代相关的安西四镇、渤海都督府,与元朝相关的岭北行省、辽阳行省、宣政院辖地,与
郑和相关的西洋、南洋等等;中国近代史上的香港、香港岛,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
使馆界,华北事变涉及的“华北五省”,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敌后抗日根据地、解
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等;世界史中涉及的重要地区及其范围,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
印度,欧洲、欧洲大陆、中欧、西欧与东欧,北美、中美洲、拉丁美洲、南美洲,中东、
中亚等。这些历史地理概念只有借助历史地图才能讲清,学生才能弄明白,区分清楚,
才能为学好历史扫清障碍。
二、运用地图,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理解
历史学习,涉及到大量的地理概念、地名,很多同学缺乏空间概念,对地理位置、
地形、自然环境、经济特征缺乏了解,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若能适当运用地图,使
历史知识形象化,就会克服这一障碍。例如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
条约》、《天津条约》等,先后开辟了15个通商口岸。这些个通商的地名如果要求学生死
记硬背,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不易记牢。对此,我们可以借助《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示
意图》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来记忆:第一次鸦片战争开辟的五个通商口岸
由南向北依次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简化记忆----广厦福宁上(谐音光
下不能上)。记忆第二次鸦片战争开辟的10个通商口岸,其空间分布类似“木”字。首
先把这10个地名分为3类,第一类:横轴(一横)---长江沿岸从东到西依次为镇江、
南京、九江、汉口;第二类:纵轴(一竖)---沿海岸线从北到南依次为营口、烟台、汕
头;第三类:位于岛屿的有:琼州(一撇)、台湾、淡水(一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
能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方位,记住它们的名字,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
这两幅地图引导,还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概括其地理分布特点,很容易得出:交
通便利,通商口岸开辟的早、与西方接触的早、便于学习西方、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劳
动力充足、对外贸易方便等因素,这就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明晰了近代东部沿海地区及
2
一些重要城市为什么会率先成为近代工业产生之地、民主革命及政治运动发源地、思想
文化传播中心、民主仁人志士诞生地?乃至成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的重要成因。
三、借助地图,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拓深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高考的能力要求。通过比较,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如农村革命
根据地与敌后抗日根据地有何不同?除了用语言表述其区别外,向学生展示《1929—1932
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两幅地图,既能使学生明
白两者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及原因,又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走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分布概况、特
点、原因等较抽象的知识。又例如学习人民版必修一、二有关“一五”计划、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十年文革”以及改革开放这4个历史时期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是学
生容易混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对比和区分每个时期的示意图,我们就会从中挖掘
出这样一些知识:在《“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一五”计
划建设主要成就有:“飞、机、汽、钢、一桥、两铁三路”。其特点是:结构---重工业为
主;空间分布上---工业集中于东北三省,铁路---中东部山区,公路---以西藏为中心;
原因----得益于苏联的帮助。反映50年代中期以前中苏关系非常友好。在《1957—1966
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铁路建设开始向西北(兰新线、包兰线)、西
南(成昆线、湘黔线)地区推进,基础工业集中在钢铁(武钢、包钢)和石油(大庆、
大港油田);在《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中,建设成就明显比前两个时期减
少了,说明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在《1978—1999年我国工业建
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中,工业成就涉及面广—交通、能源、石化、水利、计算机等;
空间分布广;技术水平高等特点。反映通过对外开放,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发
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通过对比4幅地图,学生就能掌握各个时期建设的主要特征,
把散乱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如果在教学中随时提醒学生把类似地图进行对比,养成
一种习惯,比较能力肯定会有显著提高。
四、巧用地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脱离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缺乏应变能
力和创造力。借助历史地图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积极加以
实践,既能使学生易于学,乐于学,又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
例如,意大利既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又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却为什么没
有率先进行新航路开辟、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仔细分析《新航路的
开辟》、《宗教改革后的新旧教并立》等图,就可以发现地图中暗含的历史信息:新航路
开辟后,意大利失去了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地位,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意大利
没有发生宗教改革,未能突破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没有
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将它放在15世纪前后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意大利资
本主义未能持续发展的原因:政治方面,封建割据;经济方面,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
场;思想方面,未能突破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五、活用地图说明历史现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利用《秦朝疆域图》、《西汉疆域形势图》、《唐朝疆域形势图》、《清时期疆域全图》、
《中华民国全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等地图中的疆域四至、统治区域、行政政
区管理、政治权力中心、民族分布等相关信息,让学生明晰我国今天的行政版图是从古
至今不断演进变化的结果的历史线索;明白中华民族大家庭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国悠
久历史文明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明白西藏、台湾、钓鱼岛等是中国自古及今神圣而
不可侵犯的领土。既能增强学生厚重的中国历史感,又能认知祖国的内涵、领土的意义、
民族团结的价值、尊重历史的必要。这种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是文字表述无法代
替的。
六、对比运用地图,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如利用《分散的世界文明图》、《古代希腊图》和《罗马帝国图》三幅图,让学生从
文明的角度分析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异同,并解释形成的原因。若抛开地图,单凭语
言来解释,学生是无法胜任的。借助三幅地图,学生便会从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得出认
知:古希腊、罗马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环境,位于欧、亚、非三洲要冲,交通便利;
属于地中海式气候,盛产椰子等,便于海上贸易、交流。其文明具有开放性、多元性、
平等性,这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自然地理环境因素。而四大文明古国均位于大江、
大河中下游广阔的冲积平原上,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宜农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明
具有内向型、封闭性,缺乏个性,盛行等级、集权、专制。若用下列表格对比分析则更
有深度和说服力。
对比项目
自然环境
古希腊 古代中国
广阔的海洋、海岛林立、山岭纵横、广袤的平原、土地肥沃、温带季
4
土地贫瘠、地中海气候
经济生活习海上贸易,殖民活动
俗
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
风气候
农耕生活、重农抑商
君主专制
大一统帝国、君主独裁 政治基本特城邦民主、人民主权
点
决策机构
思想文化
公民大会 君主独裁
平等互利观念、富含民主与科学精安土重迁、注重等级观念、缺乏
神、追求自由与平等 个性追求
存在合理性 极大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作性,促成权力集中,能有效管理广大国土
繁荣
主要原因 商业社会,崇尚个人冒险和个人奋斗 农业社会,重农抑商,重视伦理
通过此表,分析希腊城邦政治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异同,更能事半功倍。
(1)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自主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半岛之上;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
诸侯国尽管也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但依然有共同的宗主,并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
(2)希腊城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工、商并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家则大多
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当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地图来进行教学,其作用还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
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学习、善于总结、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就不难发现它的存
在。
总之,尺水可以兴波,三尺讲台就是创造的天地。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做教
研、教改工作,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自信心,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
学习方法。
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