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

精易vip模块4.7破解版 用模块备课破解备课迷局

教字成功,必须备字先行。不言而喻,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备什么,如

何备,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效果。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备课有多深,课堂教学

现场就有什么样的深度。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备课?该具有怎样的备课观呢?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问题的答

案,也是千差万别。有人主张备课应该个人化,有人主张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洋理论、

土方法轮流上阵,或土洋结合,备课的模式花样翻新,成几何数量递增,产生出形形色色、

令人眩目的模式来。如N步集体备课模式、校本一体化集体备课、名师备课模式等等,不

一而足。但现实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或者为教育乌托邦的想象,或者只是在原地打转,绕

来绕去难免又回到问题的起点。在寻找如何备课的道路上,我们如同在迷宫中行走,深深

陷入丛生的迷局之中,所有的努力只不过是从一个迷局跳到另一个迷局,我们始终找不到

通向光明的出口。

对于备课,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呢?也许我们看了《小学语文模块

备课》一书以后,迷局便会豁然开朗。

此书提倡一种新的备课模式模块备课。模块即主题单元的意思,它要求以具有较强内

在联系的和共同主题的内容来建构教学内容。与一般意义上的以课为单位组织内容相比,

它显然具有更广阔的视角和灵活性。至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备课迷局的缘由所在。在

寻求如何备课的道路上,我们始终没有跳出一个隐形的前提,那就是以课为单位来组织教

学内容。思维的深度向前一点点,也许是另一番天地。但习惯于思维定式,带着脚镣舞蹈,

我们自然就难以有所突破。以课为单位的备课模式,其命运也就一目了然了。说到底,以

课为单位的备课模式,只不过是以课为单位下的技术层面的尝试,对决定备课模式方向性

的东西却无所触及。说到底,如何备课是备课观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备课观,就有什么样

的教学效果。创新的备课模式,只有建构在一定的备课观基础上,才有其应有的意义。没

有一定的备课观作支撑,或局限于一定的备课观念,创新的备课模式就犹如花拳绣腿,要

么没有意义,要么只有一定范围内的意义。

可惜的是,我们在探寻备课模式的道路上,不幸走上了后者的不归路。不过,《小学语

文模块备课》这本书的出现,弥补了我们的缺憾。这本书所提倡的模块备课形式,与其说

是一种备课模式,不如说是一种备课新思维,具有学科备课模式方向性的意义。它不仅仅

代表从课到主题单元备课形式的转变,更代表着一种从课到主题单元、备课观念的转变。

它强调备课的整体性,让教师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统课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回到一

个宏观的大视野中来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不仅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广度,更拓展了课

堂教学的深度。它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向,符合新课改所强调的三维目标的要求。

书中每一篇案例都包含如下几项内容:教材文本解读(或主题单元,或某个专题知识

模块的整体解读,而不是单篇课文的解读),深入把握教材意图和挖掘教材背后的信息,并

有针对性地在容易产生理解偏差的问题上作阐释,阐明本模块与前后模块的联系和在整册

教材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创造性地解读教材;模块教学整体构思,侧重整

个模块教学的内在关联、本模块与前后模块教学的关系;模块教学建议,或按照本模块的

教学难点、重点设计教学环节,并提供设计理由,或提供经典的教学案例,或提供本模块

重点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前述整体构思部分的意图;模块备课教学思考,包括教学反思

和对模块备课教学的认识。如新世纪版《语文》三年级(上)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我们

和我。在传统以课为单元的备课思维下,教师的关注点和着眼点只是单元内每节课的内容,

在教学中很容易忽略单元主题的内容,就课论课,从而沦落为为教课而教课,陷入只是纯

粹知识简单传输的尴尬境地。但在以主题单元为视角的模块备课理念下,刘彩祥和潘维娜

等老师,在《整体推进,实现语文教学的隐性任务》一文中,向我们展示了课堂魅力的另

一方面。在他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很注意主题课文(三篇主题课文都是反映儿童成长生

活的)与语文天地的有机整合,从单元教材的整体性、趣味性和综合性来设计教学的各个

环节,注重听说读写训练与阅读的整合,阅读与社会生活的整合,以儿童成长过程为线,

整合单元与各个学段相关内容,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作为一种全新的语文备课模式,它也有其自身不足之处,方法理念虽然来源于教学的

实践一线,但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但模块备课成功突破了在一定范围内打转的模

式,不再只是备课技术层面探讨的延伸,触及了备课模式探讨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相信

其在一定范围内将具有重要的现实实践意义。(作者系山东淄博市博山区第四中学王克荣)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