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发(作者:)

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与其友谊质量的关系

雷雳;王伟

【摘 要】以56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考察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与友谊质量

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1)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行为与青少年友谊质量间存在着显

著的正相关,并且使用行为可以正向预测友谊质量.自然分组的结果也发现,使用移动

社交媒介组青少年的友谊质量显著高于不使用组. (2)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对男青少

年友谊质量的影响要显著大于女青少年,即性别在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与友谊

质量之间起着调节作用.(3)社交焦虑在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与友谊质量之间的

调节作用不显著.

【期刊名称】《心理与行为研究》

【年(卷),期】2015(013)005

【总页数】7页(P664-670)

【关键词】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友谊质量

【作 者】雷雳;王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872;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872;山西大同大学心理学系,大同

03700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B844.2

移动社交媒介是指在移动设备上所使用的传统社交媒介以及专门为移动设备所开发

的具有社交功能的软件。例如,手机短信、社交网站、微博、手机QQ、微信等

(王伟,雷雳,2015)。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让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地便捷、频繁

和紧密,而这些联系的增多会对青少年的友谊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移动社交媒介的

使用与青少年的友谊又有着怎样的联系?下面我们将从两方面加以论述。

1.1 传统社交媒介与友谊

传统的社交媒介 (social media)是指以让使用者 “联系、交流和彼此互动”为

主要服务功能的网站和软件,常常通过发贴、分享或合作生产信息

(Correa,Hinsley,&Gil de Zúñiga,2010)。社交媒介的出现被很多人认为在一

些数以百万计的用户之间修改了 “朋友”一词的定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友谊

的概念在网络世界已经变得多余或有朋友的心理重要性已经被以任何方式降低。在

线社交互动已成为今天社会一个讨论的焦点。社交媒介的出现,使社交互动的形式

变得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对实际的友谊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随着网上交流的提

高,青少年学习和练习社交技巧的机会也大幅提升。那么,社交媒介的使用和友谊

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今天许多年轻人通过网络形成和保持他们所认为的友谊。网络友谊似乎有些修改了

现实友谊的意义,代之以更简单的事情。研究发现 (Buote,Wood,

&Pratt,2009),个体在网上寻找朋友的程度并没有受到依恋风格影响,但是在线

和离线友谊之间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会由于依恋风格功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体验。

两种友谊有着同样的高质量、亲密关系和自我表露,整合的证据表明,网上友谊呈

现出积极和有益的替代离线的友谊。此外,当考虑友谊背景时,依恋风格可以预测

友谊的特性。

1.2 移动社交媒介与友谊

移动社交媒介除了具有社交媒介的所有特点之外,它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质,例如,

随时随地性、便捷性等。它的特点让使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与朋友产生

互动,关注好友的动态,增加了与好友之间的联系。这些特点可以让使用者与好友

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但是,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是否会让好友有一种被监视、不自

由的感觉,从而对他们的友谊产生影响呢?

有研究者 (Green&Singleton,2009)认为,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对青少年友谊

的发展、维持和表现有着显著影响,手机是一个关键点,通过它同龄人之间的社会

性别、社会关系可以被观察到。通过新的移动网络技术,友谊关系被转变并被重新

配置。在移动互联的时代,我们如何交朋友,移动互

联给友谊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是好是坏,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但是,对即时通讯的使用量与知觉到的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二者的关系进行的研究

发现,即时通讯使用量不仅与口头亲密呈正相关,也与情感和社会亲密呈正相关,

即时通讯是提升而不是阻碍亲密关系,通过即时通讯频繁会话实际上鼓励了想要面

对面交流的欲望 (Hu,2004)。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即时通信的使用增加了

他们发起离线友谊的能力 (Koutamanis et al.,2013)。此外,由于他们在线沟

通伙伴的多样性,即时通讯的使用间接增加了青少年发起离线友谊的能力。这些结

果表明,青少年可以在线练习社交技巧,并学习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随着时间

的推移,可能会增加他们发起离线友谊的能力。

移动社交媒介也有着同样的作用,移动社交媒介除了具有即时通讯的功能之外,它

的功能更为强大,也许它对友谊的影响也会更大,但是,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研究

者对移动社交媒介与友谊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这也正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看到,社交媒介的使用与友谊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有研究

(Valkenburg &Peter,2009)发现,在互联网使用的早期,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

时间越长朋友越少,原因是因为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很少,上网的青少年不能与周

围的同伴、好友形成有效的网络社交。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使

用互联网,青少年把互联网当做与好友交流互动的一个工具、平台,这个结果就发

生了改变。很多青少年都使用互联网与现实的好友保持联系,网络上的交往互动有

利于关系质量的提高。

现在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移动社交媒介让青少年与周围同伴、好友的联

系更加便捷、频繁。所以,本研究假设: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能够正向预测青少

年的友谊质量;与不使用移动社交媒介的青少年相比,使用移动社交媒介的青少年

友谊质量会更高;性别和社交焦虑在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与友谊质量之间起着

调节作用。

2.1 被试

以山西太原、大同两所中学和安徽省宁国市两所普通中学的学生为被试,采取方便

取样原则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60份,有效率为93.3%。其中有473名被

试使用移动社交媒介与同学、好友联系,而有87名被试从不使用移动社交媒介。

具体情况见表1。

2.2 研究工具

(1) 《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问卷》。采用王伟,雷雳等人 (2015)编

制的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问卷,共15题,包括人际交流与展示、信息获

取与分享和获得乐趣与休闲三个维度,五点计分,整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2) 《友谊质量问卷》。采用邹泓 (2003)修订的友谊质量问卷,共38个项

目,包括信任与支持、陪伴与娱乐、肯定价值、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与背叛五个

维度,五点计分。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信任与支持0.89,陪伴

与娱乐0.75,肯定价值0.85,亲密袒露与交流0.86,冲突与背叛0.64。

(3) 《社交焦虑问卷》。采用 Scheier和Carver(1985)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

该量表是Festinger等人 (1975)在编制自我意识量表过程中产生的,包括6个

项目,主要测量主观感知到的在与他人交往中的不自在、羞怯、窘迫和焦虑等感受,

也测量语言表达及行为举止上的困难,5点计分。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

系数为0.82。

2.3 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或班主任老师负责统一宣布答题要求和指导语,统一答题,统一

回收问卷。回收数据采用SPSS19.0、Mplus7.0和Amo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1 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与友谊质量的相关

分析

对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使用时间、频率与友谊质量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友谊质量中信任与支持、陪伴与娱乐、肯定价值和亲密袒

露与交流四个维度与使用行为的三个维度都显著正相关,冲突与背叛维度与获得乐

趣与休闲行为相关显著。结果说明,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与友谊质量之间有着紧

密的关系。

3.2 自然分组的比较结果

在本研究中,采用自然分组的方法,在我们的调查被试中有87人不使用移动社交

媒介,我们把他们作为不使用组。我们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在使用移动社交媒

介的473名被试中随机抽取20%的被试,共抽出108人,作为使用组。然后对两

组被试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两组被试在友谊质量各维度的得分是否有显著

差异,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使用组被试在每个维度的得分都高于不使用组,并

且在信任与支持、肯定价值、亲密袒露与交流和冲突与背叛四个维度差异显著。结

果说明,使用移动社交媒介的青少年友谊质量要好于不使用组,使用移动社交媒介

的青少年与好友之间更加信任与支持,更能够互相亲密的袒露,友好交流,而且冲

突和背叛的情况更少。

3.3 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与友谊质量关系的结

构方程模型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和分组比较我们已经发现,使用行为和友谊质量之间相关显著,使用

移动社交媒介组青少年的友谊质量显著高于不使用组。但是,我们还是要通过潜变

量结构方程模型来考察一下,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对友谊质量的影响,结果如图

1所示。结果表明,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正向预测友谊质量,随着移动社交媒介

使用行为的增多,友谊质量也会提高。这也说明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有助于提高青

少年的友谊质量。表4中,RMSEA<0.08,GFI、CFI、NFI、TLI等各项指数均大

于0.90,表明该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

3.4 性别在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与友谊

之间的调节作用

分别构建不同的结构方程模型,以分析和探讨性别在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和友

谊质量之间的调节效应。基本模型图 (见图2)。

采用AMOS多组分析方法构建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与友谊质量的关系模

型图。根据温忠麟 (2005)介绍的调节效应检验方法,分别设置自由模型和限制

模型,不对自由模型设置任何限制,自由估计所有的模型参数;在限制模型中,则

设置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回归系数相等。然后来检验自由模型和限制模型卡方值的

变化和自由度的变化,如果经过检验发现卡方值的变化结果显著,就表明调节效应

显著。

图3和图4为性别的调节效应检验自由模型图,图3为男生组,图4为女生组,

图5为限制模型图。具体模型拟合指数及其检验情况,见表5。

模型拟合指数和模型比较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Δχ2=18.51,p<0.05,说明性

别在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和友谊质量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具体分析男生组和女

生组的情况 (见表6)发现,男生组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行为对友谊质量水平的

预测力显著 (p<0.001)高于女生组,表明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行为对男生友谊

质量的影响更大。但是,结果也显示两组的p值都在0.01水平显著,说明移动社

交媒介的使用行为对男女青少年的友谊质量都产生显著影响,只是对男生的影响更

大而已。

3.5 社交焦虑在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与

友谊之间的调节作用

依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来检验社交焦虑是否对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与友谊质

量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以使用行为为自变量,友谊质量为因变量,以社交焦虑

为调节变量,将自变量各维度和调节变量去中心化后,检验社交焦虑和自变量各维

度的交互项对因变量友谊质量的预测性是否显著。由于所有变量均为连续变量,所

以不再采用分组比较的方法。修正后的模型拟合指数为:χ2(48)= 169.32,

RMSEA=0.073,CFI=0.94,TLI=0.92。模型可以接受,但社交焦虑与使用行为

的交互项对友谊质量的预测路径系数不显著 (结果见模型图6),表明社交焦虑

对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与友

谊质量之间的关系不起调节作用。

4.1 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与友谊质量的

关系

对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与友谊质量的

相关分析发现,使用行为各维度与友谊质量各维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这说

明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行为与友谊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自然分组的方法,

我们比较了移动社交媒介使用组和不使用组,差异检验的结果显示,使用组与不使

用组青少年在友谊质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使用组显著高于不使用组。这说明使

用移动社交媒介的青少年的友谊质量更高。而对使用行为和友谊质量进行的结构方

程模型分析也发现,使用行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友谊质量。

这些研究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研究假设,也证明了一个事实,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对

青少年的友谊质量有着正向的、积极的影响。这个结果也与对传统社交媒介的研究

结果相同,有研究 (Valkenburg &Peter,2007,2009)就发现,孤独的使用互联

网的方式 (如网上冲浪)并不会对社交联系和幸福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与现

有的朋友进行网络交往则有利于社交联系和幸福感。还有研究者 (Kearney,2013)

比较了面对面互动和 Facebook“友谊”,结果发现,Facebook能够促进关系建

立,但不能替代有意义的现实人际关系。而Facebook的使用强度和使用动机都

与离线友谊有着正相关(Lou,2010)。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无论是传统互联网的使用还是移动互联网的使用,

当使用者的使用目的是与已有的朋友进行联系互动的时候,无论是哪种互联网的网

络交往都会对现实生活中的友谊质量产生积极的作用。

4.2 性别对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与友谊

质量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在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与友谊质量之间起着调

节作用,而且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行为对男生友谊质量的影响要显著大于女生。这

个结果也与Valkenburg和Peter(2009)对近十年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交后果的

研究进行总结之后的结论相同,他们也发现,与女孩相比,男生在与现实中的好友

进行网络交往中受益更多。

Valkenburg和Peter(2009)认为男生好于女生的原因是,在青少年期的早期和

中期,青少年在面对面情境中表露自己受到了限制,而在这个阶段即时通讯有助于

鼓励自我表露。而在面对面情境中,与女生相比,男生对朋友的自我表露更加困难。

因此,男生特别受益于网络交往来刺激他们的自我表露,从而增加了他们的社会联

系和幸福感。移动社交媒介的特点便捷性和随时随地性则更加刺激了青少年的自我

表露,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表达自己,移动社交媒介给青少年提供了

一个表达自己的平台,而且这个平台更加的方便,因而移动社交媒介对青少年友谊

的影响也更积极。

4.3 社交焦虑对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与

友谊质量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在网络交往与社交焦虑之间有两种假说。 “富者更富”假说认为,主要是社交焦

虑低、社交能力强的青少年在使用互联网来进行网络交往。这些青少年在现实生活

中朋友很多、友谊质量很高,由于他们具有很高的社交技巧,所以他们把互联网作

为与同伴交往互动的另一个渠道。而一个相反的假说为 “穷者变富”假说或者叫

社会补偿假说,认为使用网络交往的青少年主要是高社交焦虑者。由于互联网视觉

线索的减少,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在现实生活互动中体验到的限制。网络的交流互动

对他们现实生活的互动是一种补充。

但不管是 “富者更富”假说还是 “穷者变富”假说,还有很多研究

(Valkenburg&Peter,2009;Schouten et al.,2007)都认为社交焦虑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因素,它调节着网络交往与关系质量之间的关系。但是,本研究在移动社

交媒介的使用中并没有发现社交焦虑的调节作用。我们发现,社交焦虑在青少年移

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与友谊质量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也就是说,无论是高焦

虑青少年还是低焦虑青少年,他们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行为对友谊质量的影响都是

一样的。

这也许是由于移动社交媒介本身的特点导致的。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随

时随地使用移动社交媒介与好友发生互动交流。移动社交媒介让我们感觉无时无刻

不被好友和他们的信息包围,所以我们与好友的联系更加紧密,无论是高焦虑者还

是低焦虑者,都主动或被动的与现实中的好友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互动,而这些互动

提高了青少年的友谊质量。这和PC机时代的网络交往不同,当我们关上电脑,网

络的一切行为都停止了,我们只能通过现实互动交流才能和好友发生联系。但是,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很多都是24小时开机状态,移动社交媒介时刻保持登

录状态,青少年可以很方便的获得好友的实时动态,似乎好友们从来不曾离开自己

的身边,这些都为好友之间的了解提供了条件。所以,移动社交媒介的特点也就弱

化了社交焦虑的调节作用。

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行为与青少年友谊质量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并且使用行为

可以正向预测友谊质量。自然分组的结果也发现,使用移动社交媒介组青少年的友

谊质量显著高于不使用组。性别在移动社交媒介使用与友谊质量间起调节作用,而

社交焦虑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王伟,雷雳.(2015).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的结构及特点.心理研究,已接受待

发表.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2005).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心理学

报,37(2),268-274.

邹泓.(2003).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

Buote,V.M.,Wood,E.,&Pratt,M.(2009).Explor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online and offline friendships:The role of attachment

ers in Human Behavior,25,560-567.

Correa,T.,Hinsley,A.W.,&Gil de Zúñiga,H.(2010).Who interacts on the

Web?The intersection of users′personality and social media ers

in Human Behavior,26,247-253.

Green,E.,&Singleton,C.(2009).Mobile connections:An exploration of the

place of mobile phones in friendship relations. The Sociological

Review,57(1),125-144.

Hu,Y.,Wood,J.F.,Smith,V.,&Westbrook,N.(2004).Friendships through

IM: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ant messaging and

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0(1),103-108.

Kearney,C.J.(2013).Friendship quality,Facebook and self-concept:Social

networking and adolescent 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Section B: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Vol 73(10-B(E)).

Koutamanis,M.,Vossen,H.G.M.,Peter,J.,&Valkenburg,P.M. (2013).Practice

makes perfect:The longitudinal effect of adolescents′instant messaging on

their ability to initiate offline ers in Human

Behavior,29,2265-2272.

Lou,L.L.(2010).Loneliness,friendship and self-esteem: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experience of using 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Section B: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70(12-B),7902.

Scheier,M.F.,&Carver,C.S.(1985).The self-consciousness scale:A revised

version for use with general populations1.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5(8),687-699.

Schouten,A.P.,Valkenburg,P.M.,&Peter,J.(2007).Precursors and underlying

processes of adolescents′online self-disclosure: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n″Internet-attribute-perception″model. Media Psychology,10,292-314.

Valkenburg,P.M.,&Peter,J.(2007).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adolescent

wellbeing: Testing the stimulation versus the displacement hypothesi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2(4),1169-1182.

Valkenburg,P.M.,&Peter,J.(2009).So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Internet for

adolescents: A decade of research.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