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
时代背景下人性的泯灭 ——浅析吴组缃小说《樊家铺》
王莉莉
【摘 要】摘 要:《樊家铺》是吴组缃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真实地展现了30年代
初期中国农村经济急剧破产,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宁的现实,通过贫苦村妇线
子和母亲之间的感情纠葛及母女相残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造成人伦关系的疏离以及道德
沦丧的社会根源,展现了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人性的泯灭。小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
表现尖锐的性格冲突和心理剖析,反映了整个作品主要冲突的实质和残酷社会对人的迫
害、对心灵的扭曲。
【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2)005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樊家铺;时代背景;心灵扭曲
吴组缃先生是以数量少质量高的小说创作饮誉现代文坛的,他的小说特别关注“时
代”,尤其是对时代中的人们精神世界的关注,因此,其小说带有鲜明的社会剖析特色。
30年代初,当左翼青年作家群崛起于东南,“京派”作家们又使沉寂的北国文苑重
新活跃起来的时候,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吴组缃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作为一位小说家,吴
组缃先生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当他周围的一些作
家主张同现实保持距离,寻觅着永恒的原始人性美和自然美的时候,吴组缃却逐步摆脱了
早期作品中时有流露的知识青年“凄清的哀婉”,而放眼于整个时代和社会,坚定步伐沿
着现实主义道路走进了左翼文化界。正如他自己所言:“取材方面,大多写内地农村,其
中又以反映农村破产时期动态的居多”[1]2,又说“我的这些作品都是我们民族社会
在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的时代写的,内容是写我们人民的苦难、挣扎与斗争”[2]。
一、《樊家铺》创作的时代背景
《樊家铺》创作于1934年,它真实地展现了3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经济急剧破产,
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宁的现实,对广大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五千年文
化的积沉使它成为一个重血缘伦理的国家,血缘与伦理被看作是人与人关系中最为深厚
的,也是人们最为重视的思想观念,在这篇小说中,这两种感情形态因为社会政治和经济
的恶化,竟然被活生生的扭断了命脉,作者把线子夫妇这对在土地上生根的农民放到了画
面中央,用重笔描绘了他们独特而又平凡的形象,着重表现了经济的破产、生活物资的匮
乏对他们纯良天性的扭曲,以及在面对绝望时心中燃烧起来的反抗斗争的火光,这反映了
当时农村斗争错综复杂的状况,作品风格也在细腻严谨之中显现出粗犷恢弘的特色。
30年代农村破产时期,民不聊生,稻谷连年跌价,地主又狠心逼租,加之土匪横
行,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于经济的崩溃、生活的困苦,金钱的地位逐步上升,直至
到超越一切的地步,人的心灵在现实的逼迫下严重扭曲,几千年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亲情关
系从此发生了异化。小说在真实展现农村破产时期人生图景的同时,给读者以深深的心灵
震撼。
二、《樊家铺》中人性的表现
作品截取了发生在同一地点——樊家铺的三个生活断面,构成了整个故事,用第三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