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日发(作者:)

NFC发展史

被简称为NFC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是近几年来高端手机上常见的硬件规格之一,不管

是哪一家厂商推出的产品都能找到NFC的踪影。近距离通信特性带来的移动支付、快速验

证等实际应用,也从消费者口中得到了相当多的正面反馈。在用户需求面前,NFC似乎就

将要变成和蓝牙、WLAN同等级别的手机必备规格。不过随着使用方式、设备环境的变迁,

曾是我们唯一贴身智能设备的手机,可以不再把NFC当作必备规格。这样的观点,看起来

和当前高端手机标配NFC的热潮格格不入,甚至显得有些痴人说梦。但我们又能从实际应

用场景和使用过程中找到蛛丝马迹,让这一切确实可信。天生不足少有设备支持NFC诞生

于2004年,基于RFID非接触式射频识别技术演变而来,由现在的龙头企业NXP(原飞利

浦半导体)、诺基亚以及索尼联合发起。NFC采用13.56MHz频段,设计运行于20厘米距

离之间,传输速度为13.25KB/s、26.5KB/s、53KB/s三种。NFC最大的特色就是方便易

用,如果是换做蓝牙或是别的无线传输方式,两台设备间互相完成搜寻、识别、配对的过

程大都显得繁琐,而NFC只需要靠近就能完成配对和传输全过程,大大节约了流程。在蓝

牙还不易用的时代,NFC本有机会替代相当一部分的工作,但自身的缺陷影响到了实际应

用中的发挥。使用NFC就要为其专门设置天线,这对于当时的高端手机来说并不算难事,

但其他设备也需要用同样的额外成本进行实现,阻碍了生态的实现。无法完成NFC应用生

态,也就使得NFC在很长时间内缺乏自己的存在感。诺基亚曾推出过一系列支持NFC的

手机以及周边产品,但缺乏对第三方产品的支持,再加上诺基亚日渐式微,没能在业界引

领潮流。而后有多家安卓手机厂商,在尝试为产品提供更多附加值的过程中引入了NFC,

实际功能依旧仅限于设备配对、小体积文件传输,没能得到太多市场的肯定。小米曾短暂

尝试过NFC刷公交功能,却因为硬件开发难度、环境支持等因素的限制,在之后又放弃了

这一规格。即使有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当时的手机厂商也没能在反反复复中找到合适NFC

的使用场景,所以在那段时间内NFC只是手机的选配规格,而且仅在少部分高端产品上出

现,离真正被大众认知到还有距离。带宽也限制了NFC的推广:曾经力推这一技术的谷歌,

也在2019年的Android 10系统中,取消了基于NFC的Android

Beam数据传输功能,改用基于Wi-Fi的快速传输代替。原因很简单,上线8年间用

户数量寥寥无几,配对后蓝牙传输的带宽也满足不了当下大文件分享需求。可以说,NFC

原本定义的应用场景缺乏可行性,大多数时候只能说是食之有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为数不

多能说得出来的亮点,还是靠近就可配对传输这一特性。然而也是这一特性,让NFC成了

高端手机配置清单中必不可少的一员。移动支付开始指出方向苹果将过去仅存于NFC规划

的无接触支付变成了现实,让手机能够像支持RFID支付的银行卡那样快速移动支付,不

用在拿着手机的时候再单独掏出卡片进行付款。在苹果和银行支付系统的双重背书下,

Apple

Pay终于让NFC被相当多用户所利用到。万事达和Visa两家信用卡组织早就加入了

制定NFC规格的NFC论坛,但一直无法拿出足够安全同时便捷易用的刷卡方案,苹果打

通了上下游的各种不便之处,最终带来了Apple

Pay。到了这时,NFC才真正开始展现出它的消费市场价值。而后便是在苹果作为业

界巨头的强大号召力下,各家手机厂商纷纷跟进移动支付服务,推出了基于NFC的各种

Pay。虽然名字都有不同,不过本质上都是通过NFC模拟银行卡,最终完成支付的通信校

验全流程。即使是在刷卡支付并不兴盛的中国,也在近几年找到了移动支付的变种场景,

刷公交卡、门卡、虚拟身份证这个覆盖用户量最大的使用场景被重新重视。在上下游规格

和硬件都有改进,社会舆论呼吁移动支付的双重促进下,几乎所有中国高端手机都提供了

相应功能。消费者对NFC的喜爱也从这里开始,轻轻触碰就能完成刷卡支付/乘坐公共交

通/解除门禁/验证身份,不需要用手机之外的形式进行。这样的便利程度也是以往的通信

方式无法比拟的,连作为备用方案的二维码也在识别的准确性和速度上相形见绌。还有厂

商开发出了利用NFC,让手机与设备快速匹配的功能。并非是过去低效率的匹配,而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