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0日发(作者:)

基层公仆/Agricultural People

困人口顺利脱贫、一般农户增产增收的有效路子。

大爱 心系村民冷暖

2017年9月,马正兵从南昌市政府办公厅来到

河林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完全陌生的岗位、环境、

面孔以及十句只能听懂一两句的乡音,他没有退缩、

没有迟疑,马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马正兵特地购

买了一辆电动车,每天早上从镇里骑到村里。看到有

村民在田里耕作,就走近主动介绍自己,然后帮忙干

活、拉家常。村民熊焕寿说,这个新来的第一书记没

架子,一下子就熟悉了。马正兵逐户到建档立卡贫困

户家里了解生产生活状况,倾听他们关于增产增收的

计划。贫困户熊西平说,马书记第一次来他家,碰巧

自己和爱人都去了镇上,赶回家后看到马书记正绕着

房前屋后察看房子,瞬间被暖心了。不久,村里人差

不多都熟悉了这位新来的第一书记,他对大家像家里

人一样掏着心窝。

“扶贫是天底下最有温度的事。”马正兵说,给

贫困户送去棉衣、棉鞋的同时,自己的心也变得温暖

(

)

马正兵是南昌市新建

区象山镇河林村第一书记,

他带领村“两委”干部积

极宣传党的政策、抓实精

准扶贫、建强基层组织、

为民办事服务、助推乡村

振兴,走出了一条帮助贫

了。贫困户熊运昌从医院治疗回来后,经常去找马正

兵“聊天”,马正兵感觉到他精神状态不错,就提议

村里安排熊运昌担任村保洁员,每月工资1000元,

后来又介绍他到蛋鸭养殖基地做兼职。2018年下半

年,熊运昌家盖新房遇到了资金困难,在无政策支持

解决的情况下,马正兵邀请爱心企业来村给村里给他

捐赠建房款8000元。2018年熊运昌的家庭总收入3.49

万元,算上各种捐赠走访的资金年可支配收入达4.6

万多元,年底他和母亲高高兴兴地搬进了两层新楼房。

贫困户熊建国没有田地,2019年马正兵鼓励他租下

村组的爱心果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并借给他资金

购买鸡苗套养在果园里,增加经济收入。2018年1

月27日夜里南昌地区迎来了强降雪,马正兵第二天

上午冒雪踏冰赶到村里,到所有贫困户家里看看房子

有没有安全隐患、米缸里有没有足够的米、家里有没

有足够的棉衣棉被。2018年3月4日下午,他从微

信工作群里得知强风暴雨袭击了象山镇的几个村子,

马上拨通了贫困户的电话,询问他们房屋和人员安全

情况。

担当 致力发展产业

河林村地处滨湖地带,东临赣江,西靠沙口河,

历史上因为交通不便、低洼易涝等原因,成为“有女

不嫁河林郎,半夜马桶漂上床”的穷地方。

马正兵经过认真思考,反复与村“两委”干部

和村民商量,认为发展产业是实现土地、劳动力价值

· 60

的重要途径,是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手段,也是稳定

脱贫成效的坚实基础。为了尽快启动扶贫产业工作,

2017年10月1日,马正兵组织召开了“千亩生态养

殖扶贫产业示范园”项目土地流转大会,推动土地流

转。经过近3个月的建设,占地860亩的“千亩生态

养殖扶贫产业示范园”在2018年2月顺利投产经营,

主要从事特色水产养殖,包括鳜鱼、河蟹、清虾等,

让村里有了集体农业产业项目。

2018年5月,马正兵得知村民熊运河正在采用

“鸭稻共生”方式试种生态水稻,就马上帮助解决生

产技术问题、产品农药和重金属检测、联系对接市场、

筹划商标注册等,一举将水稻种植亩产收益由原来的

1000元提高到了2800元以上,鸭子也比市场价高出

2元钱1斤被商家提前预订。2019年初,马正兵又协

调村里从产业园中拿出130亩土地,支持熊运河扩大

生态水稻种植面积。按照2018年行情计算,130亩

生态水稻产值可达到36万元,1100多只稻田鸭产值

可达11万元,立体种养效益达到每亩3500元,比传

统水稻种植提高2000元左右。“村里还剩1000多亩

土地,很适合用来发展‘鸭稻共生’产业,因为不需

要大的基础设施投入,便于带动农户一起耕种。”马

正兵与熊运河商量好,准备在2020年采取大户带小

户联合耕种的方式,领着村民一起发展生态水稻种植

产业。

2018年底马正兵带着村干部调查研究后,将“千

亩生态养殖扶贫产业示范园”内养殖基地面积调整为

350亩,将产业园内180亩渗水严重水田打造成大棚

瓜果蔬菜基地。2019年上半年大棚瓜果蔬菜基地的

150亩的生态吊瓜销售收入120万元,30亩圣女果销

售收入30万元。下半年种植了160亩辣椒、20亩草莓,

辣椒销售收入预计可达200万元。年底养殖基地也获

得了丰收,河蟹亩产量达200斤以上,目前销售收入

已达200多万元。

“河林村位于城市近郊,又紧邻象山森林公园、

海昏侯等旅游资源,搭车发展农旅经济很有潜力。”

马正兵说,他鼓励、支持熊海峰、熊福生、熊大水等

村民积极发展农旅结合产业,为乡村发展吸引人流,

带动农家乐经济、民墅经济的发展,助力农产品就

近推广和销售,助力解决村里贫困户稳定脱贫和防

止返贫等问题。目前,村里种植了1000多亩荷花,

2017、2018年连续两年承办了新建区荷花节,向外

推介河林的荷花品牌——荷花秀、荷花景、和合宴。

村民熊焕耀细数着这些年村里的产业成效:2018

基层公仆/Agricultural People

为村集体年增收8万余元,实现土地流转收入66万

余元,为每户贫困户分红增收4100元以上。2019年

上半年,大棚蔬菜基地种植150亩生态西瓜,6月初

上市,马书记亲自为西瓜代言,150亩西瓜26天销

售一空,被大家戏称为“西瓜书记”,更主要的是让

大家感觉这条产业路子走对了……“我们村民现在一

年四季都停不下来,冬春采莲藕、初夏采藕尖、夏天

收龙虾、秋冬收获青虾和甲鱼。现在,‘围绕生态主

题做足水资文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不断提高

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河林人的共识。”

产业发展为稳定脱贫成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村里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333元,

2019年又提升至13530元。

守稳 行远莫丢初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马正兵思考和处理问题有自

己的原则。“我经常告诫自己,别羡慕别人的轻松与

光鲜,要习惯于和自己比才有可能将人生的本质把准、

边界守好。”说这话的时候,马正兵的目光盯向远方,

淡定而从容。

这几年,马正兵成功得经受住了“利益关”的考验。

他经手的扶贫项目有380多万元,从没在其中掺杂个

人任何私利,也没在办公、消费方面动用村集体任何

资金。到村里开展扶贫工作以来,他先后邀请了9家

爱心企业、团体来村开展助困、助学活动,涉及的招

待费用都是他自掏腰包。为了便于在村里开展工作,

他还戒了烟。

这几年,马正兵成功经受住了“担当关”的考验。

“在村里扶贫不像在机关工作,职责、任务相对清晰

明确。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上级都会习惯把急难险重

任务交给你,村民遇难题自然也会找到你,党员干部

推动项目上遇到困难也习惯性地把目光投向你。”马

正兵说,在机关自己不是“最高”的,大事难事有领

导顶着;而在村里自己就是“最高”的,大事难事只

能自己去顶。贫困户谁家小孩不努力读书会找他,电

动车在半路出了故障会找他,家里遇到点过不去的坎

会找他……他们对马正兵像小孩对大人一样信任着依

赖着。

短短几年时间,河林村又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

马正兵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换来脱贫攻坚征程中

贫困户们一张张绽开的笑脸,那是对敢于担当、善于

担当的共产党人的最好奖赏。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