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日发(作者:)

有机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介绍

1、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简介

原位化学氧化 (In Situ Chemical Oxidation,ISCO) 技术是一种针对有机

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技术,可应用于石油烃类碳氢化合物、酚类、MTBE、

含氯有机溶剂、多环芳烃等污染物的修复,将污染物彻底矿化为二氧化碳、水或

其它小分子物质,消除污染物的健康风险。

原位化学氧化是指向土壤或地下水的污染区域注入氧化药剂,通过氧化作用,

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相对毒性较小的物质。常见的氧化药剂

包括高锰酸盐、过氧化氢、芬顿试剂、过硫酸盐和臭氧等。氧化药剂的注入可以

通过高压旋喷注入或通过注入井注入。

高压旋喷注入是将带有特殊喷嘴的注浆管(钻杆),通过钻孔进入土层的预

定深度,然后从喷嘴喷出配制好的药剂,带喷嘴的注浆管在喷射的同时向上提升,

高压液流对土体进行切割搅拌,使氧化药剂与污染土壤充分混合,污染物氧化分

解,消除健康风险。注入完成后,药剂溶液进一步在含水层中迁移、扩散,其最

终的扩散半径与土壤渗透性及工期有关。

注入井注入工艺原理为:由空压机提供气源动力,通过注浆泵向注入井内注

入氧化药剂,氧化药剂在压力作用下通过注入井的筛管向井四周扩散并与土壤及

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接触反应,使污染物转变为二氧化碳、水等无害的物质,从而

达到修复污染场地的目的。

2、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及技术比较

ISCO技术是指将氧化剂注入到污染源区土壤和地下水中,或下游羽流

(down gradient plume)土壤和地下水中,利用氧化剂本身或所产生的自由基

氧化地下的污染物,使污染物转变为二氧化碳、水等无害的或毒性更小的物质,

从而达到修复污染场地的目的。使用ISCO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几天或几个月)

内实现污染物浓度的大幅降低(60%-90%以上)。常见的氧化剂包括高锰酸盐

(MnO

4

-

)、过氧化氢(H

2

O

2

)、芬顿试剂(H

2

O

2

和Fe

2+

)、过硫酸盐(S

2

O

8

2-

和臭氧(O

3

)等。可与水力压裂、土壤气相抽提以及微生物降解等其它修复方

法结合起来应用。药剂投送方法包括注射井、直推注射、原位深层搅拌等,所需

的主要设备包括钻探设备、注射泵、药剂混合设备等。

ISCO技术适用于渗透系数较高的场地,可应用于石油类碳氢化合物、酚类、

MTBE、含氯有机溶剂、多环芳烃等在环境中长期存在,较难自然降解污染物质

的修复。出于经济性的考虑,ISCO技术更多地应用于高浓度污染区(如污染源),

而非大面积的低浓度污染区。

ISCO技术的优势包括:

(1) 化学反应速度快,清除时间短(一般几个月就可以达到修复目标);

(2) 化学氧化反应强度大,对污染物性质和浓度不敏感,可同时处理多

种高浓度污染物;

(3) 不需要挖出或移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只需要将氧化剂注射到地下,

因此成本相对较低;

(4) 污染物彻底氧化后,只产生水,二氧化碳等无害的反应产物,对环

境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较小。

但与此同时,ISCO技术的局限性有:

(1) 在渗透性较差区域(如粘土层中),氧化剂传输速率可能较慢,甚至

无法注入;渗透性不好的土壤中本底的氧化剂消耗量(Soil Oxidant Demand,

SOD)通常比较高,需要更多的氧化剂;

(2) 氧化过程是非选择性的,土壤里存在大量可被氧化的物质,氧化剂

除了与目标污染物反应外,还会与土壤中存在的一些腐殖酸、还原性金属等反应,

会消耗大量氧化剂,从而使氧化剂需要量增加;

(3) 可能会使地下温度和压力升高,分解产物可能会沿地下管线溢出,

导致安全问题,甚至有爆炸的危险,因此需要控制整个系统的温度和压力;

(4) 为了确保氧化范围,需要控制pH、温度和接触时间。该方法向地下

水中注入化学氧化剂,有些试剂需要在酸性(芬顿试剂)或碱性(碱活化的过硫

酸钠反应)条件下完成。无控制的加入化学药剂会改变地下水性状。

ISCO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工程化应用,美国国防部环境安全技术评估项目

(ESTCP)在1999年对42个ISCO修复项目的评价报告显示,有37 处场地

采用的是芬顿试剂法,是最常采用的氧化剂,目标污染物包括含氯溶剂、石油烃

和苯系物(BTEX)等,有45%的场地能够直接达到修复目标。近年来国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