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3日发(作者:)
简述场地平整土方量的计算方法及步骤
步骤1——施工准备
利用经纬仪、钢尺,依据建筑红线在场地测设方格网,方格网的边长
需要结合场地的起伏程度,通常取边长为10~40m,场地起伏较大时,
则边长取值较小,场地较平缓则边长取值较大。实测同时,在每个角
点钉设20~30cm长的木桩。
步骤2——测设方格网
结合水准仪的可视能力,在场地适当位置安置水准仪(图1),在木桩
旁的地面上支设塔尺,读取读数,先假定场外“水准点”标高为10 m,
其上支设塔尺,读数为2 m,假如场内角点1上塔尺读数为3m,则
H1=10 m+2 m-3 m=9 m, 角点2上塔尺读数为1 m,则
H2=10 m+2 m-1m=11m,如此逐一测设各角点相对高程。注意,场
地较大时需要迁站,可利用一个较远的角点作为转点,迁站后测出两
站仪器的视线高差,再进行调整。如在第一站测设角点11上的塔尺
读数为3.5 m,假如在第二站测设角点11上的塔尺读数为3.4 m,
则说明第二站的视线高比第一站低10 cm,那么第二站测设的塔尺读
数均应提高10 cm,使场内各角点相对高程保持一致性。
图1 场地方格网示意
步骤3——内业计算
第三步是内业计算。先用加权平均公式H0=
(∑H1+2∑H2+3∑H3+4∑H4)/4N,计算出场地水平设计标高,再
根据场地状况确定泄水坡度,然后根据泄水坡度计算出各角点设计标
高,再用设计标高–自然标高计算出各角点施工高度,“+”为填方、“-”
为挖方,并根据施工高度计算出零点到角点的距离,以便确定填挖分
界线、计算土方工程量。
步骤4——组织指导土方施工
先根据各角点施工高度调换角点木桩,挖方角点,可用原来的木桩,
在木桩上用油性笔标明挖土高度,施工时,该角点可留下土堆,按木
桩上的挖方高度确定堆土高度,挖方接近施工高度后再将土堆推平整;
填方角点则用高度大于填土高度的木桩钉设,并在木桩上从地面开始
量取填土高度,用油性笔画上填土刻度、标明填土高度,从而控制填
土高度。
步骤5——场地内土方工程量计算
每个方格土方量V=底面积×平均高度。如方格边长为a,某方格为全
挖或全填,则
V=a²(h1+h2+h3+h4)/4
某方格为两挖两填,则
V挖=(b+c)×a/2(h1+h4)/4
V填=(d+e)×a/2×(h2+h3)/4;
某方格为三挖一填,则
V填=(bc×h/2)×h3/3
V挖=(a2-bc/2)×(h1+h2+h4)/5
综合分析上述施工、计算方法,仅为不考虑土的可送性而进行的场内
土方工程,实际施工中,还必须考虑三点,一点是边坡放坡的土方工
程量,这部分可用立体几何公式求得土方工程量;二点是就近取土或
弃土于场外,这会局部改变土方工程量的大小。在施工中,要根据土
的可送性调整场内填土高度,比如挖土1万m³,填土也是1万m³,
检测土的最终可送性系数为1.04,则场内土方多出0.04万m³,那么
用400 m³除以场地面积,即可计算出场地标高抬高的施工高度值,
应该据此指导施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