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6日发(作者:)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

略研究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勾画出当前教育的目标,教育活动发展方向。初中语文

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而是需要借助古诗词教学提升

学生整体的古诗词阅读理解能力、古诗词欣赏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以此来提升初

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当前在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来提升初中古

诗词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

前言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相较于过去,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达成,在时代高速发展的21世纪,知识和信息

的快速更替对教学的要求逐渐增高,教学更是不能固执地停留在对于知识的掌握

上,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发展还有精神品质上的更高追求。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一席,承载着那些虽远隔千年却引起无数国人

共鸣的审美品质和精神。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学习理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古诗

词教学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作用值得探讨。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的是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来获得一种道德修养。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

的时代,素养繁荣范围扩大到思想、政治、文化各方面。核心素养一词,最初来

源于西方,两个核心最重要,指的是素养中的关键部分是主要素养,指的是跨学

科、综合性的、关键的、少数的素养,反映的是个体化需求,更重要的是反映社

会需求及本地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在核心素养中,语文核心素养作为重

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提升与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

传承与理解4个维度。总体来讲就是在语言文字中逐渐提升学生思维与审美能力,

达到文化传承的目标。由此来看语文学科对中华文化传承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项

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最基础的学科。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古诗词内涵剖析不到位,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足

古诗词创作时间久远,纵观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出的古诗,朝代跨度大,如秦、

宋、元、明等,诗词的内容与现代社会不同,因此相较其他形式的课文来讲,学

习古诗词会有一些困难。首先,在语言方面,古诗的语言比较复杂,具有独特的

语言表达节奏,在短短的几个字里便可显示出数千尺的画面。对于中学生而言,

学生的语言积累不够,加之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许多差异。有时,

诗人经常用独特的表达技巧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义,所以对学生来讲理解其内

涵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加之古诗词部分关键词的含义与现代含义存在极大差别,

尤其是通假字,如在部分诗句中“见”同“现”,这导致初中生如果对诗词的关

键词出现理解上的缺漏,会使得初中生对整首诗词的理解出现错误。

(二)古诗词意蕴理解不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匮乏

教学目标使开展古诗词教学的首要保障,教学目标制定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

影响教学方法开展质量。由于应试考试需要,更加重视背诵的教学方法,教师大

都以学生古诗背诵质量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将提升学生古诗词默写能力作

为教学目标,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等两方面能力并为作为教学目标。事实上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

与理解能力才是学生应掌握的能力。但因应试教育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

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背诵默写,为了考试得分死记硬背,单纯的记忆字词并没理解

文章背后所蕴含的精神。

(三)过于注重知识积累,忽视优秀文化的传承教育

当前教师受社会教学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视知识教学,在讲解诗词注释时占用

大量时间,一旦要求学生大量进行知识积累,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大部分

老师在古诗词授课开始时,着重描述古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这样虽

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语文知识的输出。语文教师不仅

要传授诗词中的传统文化,还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来自教学任务的压力。

为了提高高中入学率,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科的认知、学生审美

评价能力的培养以及古诗词文化传承。很多学生认为,现代化信息技术发达,在

网上随时随地可以搜索到想看的诗词,除了考试内容涵盖的诗词篇目,没有必要

背诵其他的诗词,会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造成额外负担。教师没有进行正确的

引导,培养学生积累课本外的古诗词的良好习惯,没有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意识。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深刻剖析意象,提升学生古诗词理解能力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古诗词教学是从字词开始的,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的

阅读,逐字逐句的摸索。古诗词中包含大量的意象,作者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和简

洁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的生活体验,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包含大量的意象,如”杨花、子规、五溪、明月”,

在这些事物中寄托自己的王昌龄的思念之情,并深表忧虑,诗歌中的情感历经千

年,仍让人为之动容。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各种各样的诗词,风格各异,各有精妙之处。初中生

正处于关键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都有一定的局

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深入探索。在分析古诗词语言、情感

和表达模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深刻含义。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有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人用“天狼”比作当时的侵略者。

表达了作者想要报效国家的愿望。首句中一个“狂”字也表达了作者意气风发的

神采。

因此在讲授新诗词时,首先是认真阅读诗歌的语言,抓住诗歌的意象,根据

意象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并仔细思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二)对比分析,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

首先,通过语言感知对比,加深文本理解。中国语言博大精深,为提升学生

对该古诗词的审美能力教师可在教学中将两种不同风格的古诗词放在一起对比,

“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进

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例如把苏轼的《定风波》与李清

照的《醉花阴》放在一起进行赏析。让学生感受两大词派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别。

在两首诗词的比较之下,苏轼的《定风波》语言酣畅淋漓,心胸豪迈豁达。而李

清照的《醉花阴》含蓄委婉,意境凄清,给人忧愁之感。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感悟

不同风格的诗词语言特点,“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与“人比黄花瘦”

的愁苦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词作的语言之美。

其次,通过韵律体验对比,体会诗词中的艺术美感。古诗词除了语言优美极

富韵味,也因为平仄和谐,节奏押韵的特点广为传颂。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类型

诗词的韵律对比进行体会。例如将岳飞的《满江红》和柳永的《雨霖铃》进行韵

律对比。岳飞的《满江红》中的千古名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气势磅礴,但韵律感极强。《雨霖铃》这首词,“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与“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两句,句式工整,韵律和谐,展现了中国

古典诗词的优美。进而通过两首词的韵律对比,可以让学生能体会古诗词的艺术

美感。

(三)深入讲解典故,促进学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优秀的古诗词,课本在对古诗

词编选时也侧重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在很多诗词中,包含了大量的典

故,在典故中涵盖着很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授课中,教师需要对诗词中的典

故深入挖掘,既能积累学生的文学常识,又能让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

化,形成良好的品格,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弊。爱国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

展史,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延续的不竭动力,对于生活在舒适环境下读书的学生来

说,更需要爱国精神的教育。

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写着“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为勒归无计”。

这句诗是出自《后汉书窦宪传》中的典故“勒石燕然”,东汉时窦宪将军曾率兵

攻打匈奴,在战争获得胜利之后,把战功刻在石头上随后离去,此后这个词语就

代表着凯旋而归的含义。在这首词中,范仲淹运用这个典故表达自己和将士们为

戍守边疆、不胜不归的决心和浓烈的爱国情怀。

结束语

如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教学形式的核心,开展学生语文核心

素养教育已是必然趋势。初中语文教师是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的重要人物,

必须严格遵循教育规律,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同时,还要认真钻研教育核

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语文核心素养应用于日常古诗词教学活动,让

学生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作为新时代下的语文教师,应着力促进学生健康

成长,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将语文核心素养落于实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

参考文献

[1]闫志明,李美凤,孙承毅,张铭锐.面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反思与进路[J].

中国电化教育,2020(12):105-111.

[2]张恩德,龙宝新.论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落实[J].教育学术月

刊,2020(10):71-77+91.

[3]於瑞娟.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J].教师,2022(19):27-29.

作者信息:乔娟(1987.03-)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学历,中学二级

教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