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1日发(作者:)

文学理论课程读书报告

—读《血色黄昏》

姓名:周赛赛

班级 :中文091

学号:07091113

日期:2010-11-11

[1]

《血色黄昏》

作者简介:

老鬼,原名马波,著名作家杨沫之子,老鬼是插队时的外号;1947年生于河北省阜平县;1968年去内蒙古锡盟插队,不久被打成反革命,直至1980年彻底平反;1977年底,恢复高考,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文化艺术出版社任编辑,后调到到《法制日报》工作;1987年底,长篇小说《血色黄昏》出版发行;1989年应邀赴美国布朗大学做访问学者;1995年底回国;1998年出版长篇小说《血与铁》,长篇小说《血色黄昏》是他根据自己8年草原生活的亲身经历创作的,写成后几经周折耽搁多年才得以出版。

作品介绍:

《血色黄昏》讲述了文革时期,以一个北京知青在内蒙古的真实经历,展现了知青在内蒙古草原的激情生活,他们狂热地劳动,草原却被一片片沙化。主人公林胡因给也因为给指导员提意见被不端打成反革命,挣扎着度过了那段岁月„„本书还原了一个时代,还原了一段历史。1968年冬,主人公林胡和他的同伙一起步行去内蒙古,自愿扎根边疆。兵团成立后,他因给指导员提意见而开始挨整,最后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众叛亲离的专政生活中,度过了8年最底层的生活。期间他不断地申诉挣扎,又不断地被批斗。

作者以主人公的经历为主线,向读者展现了当年内蒙古兵团战士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狂风暴雨中,60多条棉被盖上了种子库房顶;熊熊烈火里,69个青春的生命瞬间化为黑炭;送战友上大学的路上,50多名女知青集体悲嚎。最可悲的是成千上万知识青年的狂热劳动,夜以继日的开垦,换来的却是美丽的大草原被一片片沙化。

作者观点(我的理解):

老鬼,一位在文革中经历从心灵到肉体深深磨难的北京知青,秉承着真实的态度,以他原生态的记忆模式和情感定位了一幅苦难而坚毅的一代知青画卷。老鬼在作品中赤裸裸地将自己的幼稚、狂野、粗鲁、丑陋战士在世人面前。他笔下的知青一代的悲惨遭遇和疯狂岁月里的畸形人格折射出了一个人的当代中国史。老鬼说:“没有纯情,只有性苦闷;没有英雄,只有苟活者。我的经历,是一代中国人的经历。那种社会氛围,那种生存环境,那种人与人的关系,还有我的内疚,我的忏悔,我都必须原原本本告诉世人,否则,我就没良心”。 所以这是一个北京知识青年在内蒙古的真实经历,这是一篇血和泪凝成的文字,是一部用青春和生命记下的历史。

评价作品:

血泪青春史

《血色黄昏》是一部自传体小说,那刚劲粗砺、残暴、痛苦的场面描写,让人不由得联想到“真实”的恐怖与惊心动魄,让人读得凄凉,更太让人读得悲愤!凡读该书者,必慨之:这真的是一篇血和泪凝成的文字,是一部用青春和生命记下的历史!

[2]

比起那些纤丽典雅的文学作品来说,它只算是荒郊野外的一块石头,粗糙、坚硬。”它没有雕饰,没有虚构和夸张,只有朴素真实的叙述,向读者展示那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作品中袒露出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从我个人来理解,我把它分成三个层面。

首先是社会历史层面

作品描绘了那个历史年代内蒙古草原混乱而又狂热的社会生活:上山下乡,阶级斗争,革命大批判。。。在这种生活中,人们丧失了理性、良知和秩序;国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搞所谓的草原建设,结果造成的是对草原的残酷破坏;真诚、纯洁的城市青年满怀报国热情来到草原上接受“再教育”,而那些肩负教育使命的军人、干部大多是利欲熏心的流氓恶棍;一个知青仅仅因为打了一个流氓无赖,就被逮捕、被痛打、被审讯,从精神到肉体都受了七八年的折磨。

其次是人生层面

林胡和伙伴们满怀豪情来到草原,然而八年过去,他们各自采取了不同的人生态度:林胡野兽一样沉默而又坚韧地活着,一个根本不爱他、甚至不愿和他说一句话的姑娘韦小立成了他全部的精神寄托;雷厦讲义气、爱面子,最厌恶“叛徒”,但最后却无意中背叛了肝胆相照的朋友,为了离开草原拍马溜须;山顶永远忠于自己的信仰,病魔、酷刑、艰苦的生活都不能阻止他对真理的追求;金刚为了能够平静、安全地活着,崇尚“畏怯哲学”,把吃、穿看作人生的最大享受。这些不同的人生形式都既有个人的错误性,又有社会的合理性。

其三是心理学层面。

“阶级斗争”中那种群体性的非理性狂热,林胡在石头山生活中渐“兽化”、走孤独主义路线,稚气未脱的小看守从对“反革命分子”的折磨中获取生活乐趣,“罪犯”们的疯狂与饥饿感。。。各种人性情感的由浅入深地集中,赤裸裸地呈现了《血色黄昏》的那种畸形的原生态生活。然而,作者的倾向性是十分鲜明的。政治评价上,批判个人崇拜、主观主义、以权代法。道德评价上,对真与善的赞美和对假与恶的鞭答。

无声中控诉的反思

《血色黄昏》与很多以伤痕年代记述文革知青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一样,在伤痕中哭泣、悲痛、愤怒,但它有个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并没有另行批判或是咒骂那个年代的荒诞、血腥,而是转控诉为冷静陈述“罪恶”。在伤痕中理性地列举了别人的、自己的错误,正确地反思自己的思想层面,这样的反思也许也是留给文革伤痕后一种顽强抗体吧!

对民众恃强凌弱的反思

“文革”的政治大环境催发了人性之恶。雷夏,林胡挚友,紧要关头,惧怕被划成“现行反革命分子”,惧怕在万人面前受批斗,出卖了林胡,更不惜向李主任卑躬屈膝、大献殷勤,最终,竟对林胡痛下毒手,丝毫无往日生死之交的情谊。而林胡在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之后,遭冷眼,饱受挑剔冷对,做苦工。一个弱者,面对一个更弱者,弱者就是这样欺凌更弱者以获得满足。

政治高压下的人性极端扭曲,人性濒临极度绝望,然而作者却在绝望处看到了希望——理想主义化身,徐佑刘映红等,是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下独善其身的典型代表,一颗挚热的爱国之心从未改变。作品总是在叙说人性之恶时以善的武器来摧毁,最终让我们看到正义正气尚存于世,以善反思恶,民族才会生生不息,人类才能走出生存困境。

[3]

对自我暴戾的反思

“我”初到草原时,狂野,爱打架,在抄贡哥勒家的时候,不但痛打贡哥勒,还杀了他最心爱的狗:“几个连续左右直拳,打在贡哥勒的面部,砸茄子般又抓住他脖子一扭,老头儿像麻花被扭了个弯儿,拖了几步,雪地留下一连印痕„„”,就是“我”这样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对这么一个60多岁的瘦老头痛下打手,直打到他“蔫蔫地没了声,躺在地上,似乎不省人事„„”贡哥勒却后来给了血色中的我最窝心的帮助。

“我”虽然也是“文革”的受害者,但同时“我”又是一个欺压者。“我”对贡哥勒一家是造成了伤害的,可是作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在感受到人间真情之时,引发了深深忏悔心理,而这正是人性善对恶的最终胜利,而作者最后也走出了生存的困境,找到了新的人生道路,而像沈指导员、李主任之流则成为时代的陪葬者,因为他们在人性恶的语境中最终被淹灭掉。

对朋友、恋人的反思

“我盼着有人向我微笑一下,如果十块钱能买一个真诚的微笑,我情愿每月花十块钱去买。”天哪,用钱去买微笑,可见书中描写的人与人之间冷漠到何种地步,何况还是朋友之间,“恋人”之间呢!这让我们这些读者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冷漠与丑恶。

但是,在这种困惑与绝望中,书中给我们带来了罗湘歌对作者的友善款待,罗湘歌不但给“我”做雪白的大米粥,喷香的酥油饼。让人记住的是友爱与温暖,而忘却的是无情与冷淡,作者在作品中始终在用美好的东西去抵御丑恶的东西,在人性丑恶的绝境处,作者总用浓浓的温暖去化解它,让读者看到了爱的曙光。

血色黄昏之血色

“独自呆呆地望着石头山西面的天空。地平线上的太阳变成了一个轮廓模糊的血球,那鲜红令人为之一震,给万里寒空带来了一丝暖意。就像青年的热血心肝,挂在寒冷的天边,温暖着隆冬的草原。这一幅血色黄昏的画面,我永远也忘不了。鼻子酸了,感觉特别惨烈,很想哭。”

所谓的“血色黄昏”,在我看来,不仅是一颗积极温暖内蒙的青年的热血心肝,更是那凄凉冷漠的知青年代挤榨青年热血理想与抱负的血色黯淡后的心痛,徒留下的黄昏下无数颗心的血印啊!

不足:

作品在描写方面虽细腻却在某些方面过于拘泥,如第三十章述写了大篇幅的金刚、大傻等任务的个别事件或外貌性格,给读者带来了作品前后的垄断感。类似地,作品的专题性很强,像二十九章回连监督改造,全章文字几乎都是作者的日记,让人睹之不快。而且日记是造成他被判为“反革命分子”的主要罪证,日记的再次出现,我觉得可能在某些程度上造成读者的困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