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1日发(作者:)
诗
歌
理
论
「龚 毅」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重庆市作
家协会会员。出版过一部诗集。文字散见于
《文学报》《人民日报》《文艺报》《星
星》《延河》《厦门文学》《朔方》《散文
诗》《绿风》等数百家报刊。
虹影
,
我的诗人朋友
人的一生会有许许多多的朋友,然而一旦进入老年,蓦然
回首,你便会发现,不知不觉间,绝大多数的朋友都已经走失
了、走丢了。最后能想起的,也就剩下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
对于我来说,女作家虹影就算屈指可数的那么一个。
旅英女作家虹影以诗歌和长篇小说传名,蜚声海内外,多
部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英国BBC、瑞典国家广播电台等媒体
都采访过她。2000年,她被中国权威媒体评为十大人气作家之
一;2001年,她被《中国图书商报》列为十大女作家之首。较
有影响的作品有《英国情人》《绿袖子》《谁怕虹影》《那年
纽约咖啡红》《上海王》《火狐:虹影》《K》《女子有行》
《孔雀的叫喊》《饥饿的女儿》等。2009年,虹影被重庆市民
评选为重庆城市形象推广大使。
虹影年轻时曾与我交往过四五载,印象中,她是一位见人
就笑的写诗的年轻女孩。
初识虹影,那是在1985年的夏季。屈指算来,至今已近
四十年了。那年,二十三岁的虹影脸瘦瘦的,身材也瘦瘦的,
远看如和风中的一叶柳枝。
那年,属于文学青年的我作品发表得不多,却整日有创
作的欲望和莫名的冲动,在一次次热血沸腾之后,邀约了重庆
的一帮文学青年创建了山城文学社,之后,又在重庆市中区文
化馆展览厅举办了山城文学社会员作品展(将报刊发表的作品
复印下来,粘贴在一块块展板上展出)。经过当地几家媒体报
道,这事在重庆的文学小圈子内倒也闹得沸沸扬扬,惊动了重
庆的许多文学青年。
没几天,山城文学社一位姓张的年轻女会员给我介绍了一
名女文学青年,她就是虹影
——
许久后才知道,她在重庆一家
化轻公司工作,并担任该公司的团委书记。
那时虹影虽瘦,却是身姿绰约、皮肤白皙,显得清秀而纤
细,属一颦一笑皆媚态自生的那类女孩。记得认识她没几天的
一个傍晚,楚楚动人的虹影身着一袭粉红长裙,热情地邀约我
们三四人去解放碑前颇有盛名的“星星餐厅”享用西餐。进餐
闲聊中,才知道当天正是她的生日。至今我仍记得的只有她的
一句话,当时她笑得一脸灿烂,说“前几天专程到文化馆看了
你们的作品展,还有点意思”。
之后,我们便成了文学密友。我比她年长四五岁,完全将
她视为一位志同道合的小妹妹。有时,即便是相邀虹影到我家
里小酌,她也会欣然莅临。那时,我住天官府4号,这儿曾经是
抗战期间郭沫若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不过,没多久郭沫若即搬
迁到邻近的天官府8号。天官府8号刚好斜对着我家阳台,距离
不过二三十米。我让虹影站在我家阳台望一望郭沫若旧居,她
诗
人
随
笔
诗
歌
理
论
看了几秒钟后,眨了几下眼睛,没说什么,便转身回到室内。
或许,作为诗人的郭沫若对虹影并没有什么影响。虹影曾深刻
地说我发表的诗“排比句用得太多,这样会破坏诗的自然和意
境”。当时我不以为然,但后来觉得她的话颇有道理。
不久后,我被借调到了重庆市中区文化馆,任该馆主办
的内部报纸《文化生活报》文学编辑,之后,我又在文化馆内
搞了个周末文学茶座。对这个周末文学茶座,当时《诗歌报》
及市内主要媒体都刊发了消息。因为这样的缘故,重庆的文学
青年和文学爱好者(包括不少报刊编辑记者)便时常聚集在一
起,闲谈创作、交流信息、切磋文稿。那时,虹影虽不是每
个周末都来文学茶座,但每月还是会来那么一两次。而她到这
里,总是端上一杯茶静静地坐着,主要是听别人谈论,自己却
极少插嘴。有时,待我问到虹影有什么作品发表时,她也多是
笑而不语。然而每次向她约稿,她总会很爽快地答应下来,不
出两三天,一份诗稿就会寄到我的手中。观其诗稿,写得皆文
采斐然、清丽可人,几乎没有什么可删可改之处。
因而,我在《文化生活报》陆陆续续编发过虹影的一些诗
作。虹影在那个年代写的诗,虽说不上是上乘精品,但也写得
非常认真努力,而且语言凝练,形象纯净,行文明快且通畅,
极具个性张力。那些诗大多是一位孤独的年轻女性内心世界的
真实写照,没有一点造作之味。如我随手翻出了1987年12月25
日的《文化生活报》,副刊上面正好有我编发的虹影一首小
诗《这日子
……
》,这首小诗很能代表她那个时期的诗风。这
似乎是一位单身而又多情的年轻女性的内心独白,我能从这诗
中感受到她对一种生活的渴望和期待。尽管那年年底虹影就满
二十五岁了,但她所企盼的那种生活当时仍无踪无影。
1987年年底的某一天,我在上清寺的一条大街上与虹影不
期而遇,她先是一脸笑容,然后靠近我,神秘兮兮地告诉我,
市内一家青年报社想让她去做记者,但她下不了决心去或是不
去。我说:“那家青年报似乎也没有什么影响,而且,你是搞
创作的,做记者好像有些不适合你;你若想去,也需要慎重思
考一番再定。”虹影听罢,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挥挥手走
了。不久我即得知,她放弃了那个做记者的机会。
那时,我虽对虹影有好感,却未曾想过要对她有所表
白。而虹影的一位闺蜜某一次与我谈到虹影时,故作神秘地对
我说:“你知不知道,虹影很喜欢你,她好几次这样对我说
过。”对此,我之前压根儿不知道。想到既然虹影有此意,这
自然是天上掉下馅饼来,自己自然应该积极响应。于是次日下
午刚下班,我便来到望龙门,在虹影的单位上找到了她。一见
到来到她单位的我,虹影显然是没想到的,她眼中只掠过一秒
钟的诧异,赓即笑容可掬,说:“走,咱们去吃火锅。”
离开虹影单位,我俩从望龙门往道门口走,也就六七分
钟,来到道门口的一家火锅店。点上菜品,我和虹影各端着半
杯啤酒,举杯同饮后,放下酒杯,我准备对虹影说点什么。但
话未出口,虹影便笑笑说道:“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不过不用
说了。我们两个真的是不合适。”
虹影的话一下让我蒙了,我没想到,这事儿从火到冰只是
一瞬间。好在那时我仅仅是听闻了虹影闺蜜的那句话(其实至
今我也不知道虹影闺蜜的那句话是真是假),并因为那句话而
一时冲动,却不是十分在意非要与虹影产生恋爱关系。于是,
没有什么再值得纠结,我饮了一口杯中的酒,便不再继续这个
话题。接下来我俩就只有直奔主题,将桌上的火锅菜品和啤酒
诗
人
随
笔
诗
歌
理
论
解决掉。待我起身打算结账时,虹影微笑着制止了我,说今天
是在她的地盘,自然应让她尽地主之谊。
那次聚餐之后,似乎许久没有见到虹影了,只是时不时地
在一些报刊上读到她的诗作。后来,我去了市内一家经济类报
社任副刊编辑,当时处理的稿件都是纸质版,平日里多是忙于
伏案编稿,或者就是电话或信件约稿,也偶尔写写小稿,便渐
渐与她鲜有联系。过了一两年才从朋友处得知,虹影已离开了
重庆,就读于鲁迅文学院以及复旦大学。而这一两年间,她的
诗作得到一个质的飞跃,不断亮相于影响甚大的《人民文学》
《诗刊》《星星》以及海外的《创世纪》《笠》等杂志。再后
来,听说她旅居了英国伦敦,在那里专事写作,并且获得了英
国华人诗歌一等奖,中国台湾联合报短篇小说奖、新诗奖,两
部长篇小说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英美德法意等国出版。
而那几年我正忙于恋爱、结婚、生子等家庭琐事,就有些
淡忘了虹影。前些年,我其实几次得知虹影从英国回到重庆的
消息,也预先得知她某天会在重庆新华书店为其畅销书《饥饿
的女儿》举行签名售书仪式的消息。然而,思前想后,我终究
没有与她谋面。
前几天我在书房里翻看几张旧照片,不经意间翻出一张多
年前一个报纸副刊笔会上的文学作者合影,那上面有我也有虹
影。时光匆匆,掐指一算,如今虹影已是六十岁出头。虽然间
接知道她仍在坚持写作,时常有作品问世,但我已无法想象她
如今的面容。
时光荏苒,再回首便是数十年。但即便如此,亦无须晤
面。“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如今物是人非,那张
副刊笔会上的文学作者合影,我还是压在箱底吧。不必期待相
遇,倘若蓦地相遇,我想,我们必定会为彼此老去的容颜而叹
息不已。
因此,故人如同故事,相见不如怀念。但愿此生中我只与
虹影的作品晤谈,而不再与虹影邂逅,这样,我印象中的虹影
永远是二十多岁且一脸笑意
——
那是永恒的虹影。
诗
人
随
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