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9日发(作者:)

2023北京中关村中学高一(下)期中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

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28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杆(

wéi

罪愆(

qiān

煞尾(

shā

应用(

yìng

....

B.

鞭挞

卑鄙(

寒砧(

zhēn

迷惘(

wǎng

....

C.

涔涔

jīn

疟疾(

nüè

创痛(

chuāng

瑰宝(

guī

....

D.

青蒿

素(

hāo

祈祷(

埋怨(

mái

精髓(

suì

....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敲诈

疏朗

惊愕

刨根纠底

B.

繁衍

热衷

怪诞

五彩斑斓

C.

洗练

惊咤

亢旱

活血化瘀

D.

杜撰

味心

烦燥

迂回婉转

3.

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有误

的一项是( )

..

A.

网络大时代,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但是科学家、研究者并没有畏葸不前

,正在为给人们营造更安

....

全、更优质的网络环境而努力。

B.

品牌栏目《人民网评》扣准社会问题脉搏,切中肯綮

,勇于发声,引发社会良性的反思和讨论。

....

C.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要看到城乡发展的差异性,要以群众喜闻乐见

的形式开展文化活动,通过送戏下乡、

....

放映电影等方式提升百姓参与度。

D.

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不能目无全牛

,本末倒置。

....

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

的一项是( )

..

A.

孟子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孟子主张行“仁政”。他的文章不以雄

辩、巧譬取胜,而是言简意赅、辞约义丰。

B.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善于描写战争和

记述外交辞令。

C.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巨著《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被鲁迅先

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雷雨”象征对压抑、束缚的挣

脱,也反映当时社会正在酝酿大变动。

5.

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厌

之有

厌:厌恶

B.

吾何爱

一牛

爱:爱惜

C.

牛羊何择

择:选择

D.

大礼不辞小让

让:责备

6.

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彼恶

知之

恶:哪里,怎么

B.

亦反其本矣

盖:发语词,不译

C.

暇治礼义哉

奚:何,哪里

D.

君安

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

7.

下列句子中不含

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距关,毋内诸侯

C.

振之以威怒

8.

下面所给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夫子之谓也

B.

吾属今为之虏矣

C.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D.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9.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

吾得兄事之

D.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繁体的“戲”字由“虎、鼓、戈”三个象形图符结构而成,今知最早存见于先秦商周的甲骨文和钟鼎

文之中,距今约有三四千年的历史。由三个象形图符可将“戲”字释解为头带神兽(虎型)面具的表演

者,手握着兵器(戈),在鼓声喧天的节律中尽情舞动着雄健的身躯(图一)。

“剧”字出现较晚,迄今为止甲骨文中未曾发现,小篆体的“劇”字是由“虍”“豕”和“刂”三个

偏旁组成,分别代表“虎”“猪”两个动物和“刀”这件锐器,也可以引申理解为两个装扮如

“虎”“猪”样凶猛野兽的表演者,手持利器相持角力格斗的场景(图二)。

显然,“戲”与“劇”的结构意义具有相通之处,其表达的都是原始文明中在某种特定场合表演的仪

式。这种字、形、义已经透漏出中国戏曲最早的人文内涵。不过,最初的“戏剧”,一词一般是玩笑、游

戏、儿戏之意,并无今日之“戏剧”涵义。

“戏曲”即“戏文之曲”,最早指的是宋元南戏,后人将“南戏”与“北杂剧”予以统合,概称曰

“戏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代称。“戏曲”概念的明确界定始于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他在

《戏曲考原》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并以其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

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统称”,这个说法一直沿用至今。

(取材于郭克俭《中国传统戏曲的人文内涵》)

材料二

以《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汉宫秋》等为代表的元杂剧,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

标志,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日前,由中北大学立项、完成的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

推广项目“元杂剧数字微视频传播平台建设”,将元杂剧与互联网、微视频等数字手段相结合,在实现元

杂剧数字化的同时,打造“元杂剧+”的互动新模式,进一步彰显了元杂剧的文化价值、时代价值。

“元杂剧+”的特色,首先体现在与互联网的结合上。该项目建立了包括电脑界面版本、手机界面版

本、手机App和微信版本在内的元杂剧互联网专题平台。平台的主要功能除了20部元杂剧的微视频展示

外,还包括元杂剧历史知识、业内动态、观众交流互动、微视频下载、实时发布相关信息等,体现了学术

的权威性和内容的专业性。

其次体现在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推广方式上。以互联网专题平台为基础,未来平台将通过组织相

关教学实践、名家讲坛、演出评论、戏曲进校园等活动,促进国内外戏剧文化交流,不断推动元杂剧的普

及和研究,让元杂剧从书斋、舞台走向大众,走出国门。

再次,体现在与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的结合上。该项目将整合目前关于元杂剧的各类研究,持续进行

元杂剧的资料整理归类工作,建立元杂剧完整的资料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元杂剧数据库,持续扩大元

杂剧数字微视频传播平台的内容建设。

如今,“元杂剧数字微视频传播平台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受到了业内高度评价。希望“元

杂剧+”带来的中国戏曲“新面孔”能为戏曲艺术的跨界传播积累更多新鲜的经验。

(取材于徐健《“元杂剧+”:传统戏曲的“新面孔”》)

10.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戏剧”的解说,有错误

的一项是( )

...

A.

图一的“戏”字、图二的“剧”字,都是其甲骨文写法。

B.

相较于“戏”字,“剧”字出现的时间比较晚。

C.

“戏”“剧”都指在某种特定场合表演的仪式。

D.

“戏剧”一词的最初意义与现今的涵义并不相同。

1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戏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曲”一词最早出现于王国维的《戏曲考原》。

B.

凡有歌舞表演的艺术形式均可称之为“戏曲”。

C.

近代在我国各地流传的地方戏都是戏曲的一部分。

D.

“戏曲”也就是“戏剧”,二者的概念完全相同。

12.

根据材料二,下列做法不属于

“元杂剧+”特点的一项是( )

...

A.

建立有关元杂剧欣赏微信公众号。

B.

开展元杂剧专题的网络征文活动。

C.

建立元杂剧专项研究数字图书馆。

D.

安排剧团到中学校园做巡回展演。

13.

有人说“中国戏曲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分析这样说的理

由。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3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①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

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

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

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

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

是,故远人不服,②修文德③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

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④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4.

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无乃尔是过

过:责备、批评

B.

今不取

,后世必为子孙忧

取:攻取、夺取

C.

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相:辅佐、扶助

D.

动干戈于邦内

谋:谋略、计谋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以伐为

何辞为?

..

B.

则将焉

用彼相矣?

将焉取之?

..

C.

今夫颛臾,固而

近于费

夜缒而出

..

D.

夫如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16.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句意: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B.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句意:过去先王认为他是东蒙山的主人,况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把它当作臣子的。

C.

既来之,则安之。

句意:已经使他们归附了,就让他们安定下来。

D.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句意:财物分配公平,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17.

结合本文内容和链接材料,概括儒家的治国安邦之道。

【链接材料1】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

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节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链接材料2】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矣: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

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

灾。”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

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

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古意呈乔补阙知之

(唐)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①,海燕双栖玳瑁

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

北音书断,丹凤城

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①卢家少妇:泛指少妇。郁金堂:以郁金香料涂抹的堂屋。②玳瑁:海生龟类,甲呈黄褐色相间花

纹,古人用为装饰品。③辽阳:辽河以北,泛指辽东地区。④白狼河: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⑤丹凤

城:此指长安。相传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凰,故称咸阳为丹凤城。后以凤城称京城。唐时长安宫

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⑥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

18.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首联以浓笔重彩表现少妇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料涂饰,用玳瑁壳装点,屋室之华美可知,连海燕也

栖息到梁上了。

B.

首联以燕之双栖,衬少妇之孤独。少妇看到双栖之燕,心中自然会感触,从而道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C.

颈联以“白狼河北”与“丹凤城南”对举,写两地之遥远,丈夫戍边十年,音讯断绝,这更增加了少妇

的思念与担心。

D.

尾联笔锋一转,写戍边的丈夫也心中忧愁,独不见妻子,只能看着那一轮明月,透过窗纱把流黄帷帐照

得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

19.

以下诗句与本诗尾联“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中“月”的意象抒发的情感,相似的一项

是( )

A.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B.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C.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20.

阅读以下《说“木叶”》节选文段,概括“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结合这两个艺术特征,分析本诗颔

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中“木叶”的妙处。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

“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

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

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

《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

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

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

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

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

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

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

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

“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

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

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

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

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5

分。

21.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3)名实已明,

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

,乾坤日夜浮

(5)六朝旧事随流水,

____________________

(6)应念岭海经年,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木车的激情

张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

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

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

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

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他就是我们所熟悉

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

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

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

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

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

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

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的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

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和启蒙者,而不愿承

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

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

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

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

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

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

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

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远途,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

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

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整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

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

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

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

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

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22.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

的一项( )

..

A.

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

深深的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B.

文中说:“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

诗是合二为一的”,道出了现代政治和古代政治的根本不同,现代政治与诗是分离的。

C.

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源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

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

D.

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

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23.

“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4.

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

析。

25.

文中说:“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和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作者说孔子是“诗人”,如

何理解?

六、名著阅读

26.

《红楼梦》中,空空道人担心石头上的故事“世人不爱看”,因为故事写的不过是“几个异样女子,

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小才微善”的意思是,有点小才情、小长处。你是否同意用“小才微善”来

评价宝钗、探春和王熙凤呢?请从三人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说明理由。

27.

有评论者认为,贾宝玉的叛逆性表现在他对少女们的同情、尊重和一往情深。请从原著中分别举出三

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七、作文

28.

完成作文。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

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能守住为人的根

本。

请以“守住底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750字的议论文。

29.

作文。

在书写青春、追寻幸福的道路上,多少人迈出了笃定自信的关键一步;在科技攻关、脱贫攻关的征程

中,多少人留下了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身影;生活中,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潇洒转身的那一步,饱含着

智慧与诗意;攀登时,直面一座又一座高峰,仍需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信念……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一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积极健康,人物形象鲜明,故事设计合理,感情真挚自然;有描写、有细节。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28分。

1.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

“卑鄙”的“鄙”应读作

C.

“涔涔”的“涔”应读作

cén

D.

“祈祷”的“祈”应读作

;“埋怨”的“埋”应读作

mán

;“精髓”的“髓”应读作

suǐ

故选

A

2.

【答案】

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

“刨根纠底”的“纠”应写作“究”。

C.

“惊咤”的“咤”应写作“诧”。

D.

“味心”的“味”应写作“昧”;“烦燥”的“燥”应写作“躁”。

故选

B

3.

【答案】

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

“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此处语境是指科学家、研究者并没有畏惧退缩,不敢前进,使用

正确。

B.

“切中肯綮”,比喻分析问题深刻,能击中要害,或能阐述到点子上。此处语境是指《人民网评》能扣

准社会问题脉搏,能击中要害,阐述到点子上,使用正确。

C.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此处语境是指群众喜欢听,乐意看的文化活动,使用

正确。

D.

“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此处语境是指不

能看不到整体利益,望文生义。

故选

D

4.

【答案】

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至圣”错。孟子被尊称为“亚圣”。“不以雄辩、巧譬取胜,而是言简意赅、辞约义丰”的是孔子,

而孟子以雄辩著称。

故选

A

5.

【答案】

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厌:满足。句意:有什么满足的呢。

B.

爱:吝惜。句意: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C.

择:区别。句意: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

故选

D

6.

【答案】

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句意:他们怎么懂得您的用意呢。

B.

盖,通“盍”,何不。句意:为什么不推其根本的原则呢?

C.

句意: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D.

句意: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

故选

B

7.

【答案】

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使……进来。句意:守住函谷关,不要使诸

侯入关。

B.

无通假字。句意: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对待他。

C.

“振”通“震”,震慑。句意: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D.

“刑”通“型”,做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

故选

B

8.

【答案】

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句意:这样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过这样

的事。

A.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谓夫子也”。句意:说的就是夫子您吧。

B.

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我们如今都要被他俘虏了。

C.

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D.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句意: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

故选

A

9.

【答案】(1)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

(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谨”,慎重办理;“申”,反复讲,申诫;“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申之以孝悌之

义”,状语后置。

(2)“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2

分。

【答案】

10. A 11. C 12. D

13.

古老:中国戏曲源远流长,约三四千年前出现的

字就已经透露出中国戏曲最早的人文内涵;于宋元

走向成熟,今天仍在持续发展。

年轻:中国戏曲与现代数字手段相结合,打造新的互动模式,进一步彰显了戏曲的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都是其甲骨文写法”错,材料一“‘剧’字出现较晚,迄今为止甲骨文中未曾发现”,可见图二的

“剧”字不是甲骨文写法。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

“‘戏曲’一词最早出现于王国维的《戏曲考原》”错,材料一“‘戏曲’概念的明确界定始于近代国

学大师王国维,他在《戏曲考原》中提出……”,可见王国维的《戏曲考原》是明确界定“戏曲”的概

念,而不是最早出现该词;

B.

“凡有歌舞表演的艺术形式均可称之为‘戏曲’”错,材料一王国维的原话是“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

事也”,但不能反推凡有歌舞表演的艺术形式均可称之为“戏曲”;

D.

“二者的概念完全相同”错,材料一“‘戏曲’即‘戏文之曲’,最早指的是宋元南戏,后人将‘南

戏’与‘北杂剧’予以统合,概称曰‘戏剧’”,可见二者概念并不完全相同。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元杂剧+”是指将元杂剧与互联网、微视频等数字手段相结合。而“安排剧团到中学校园做巡回展演”

没有体现出数字手段的结合。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古老:

由材料一“繁体的‘戲’字由‘虎、鼓、戈’三个象形图符结构而成,今知最早存见于先秦商周的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