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
清热解毒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106例临床研
究
摘要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颗粒对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体温及
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将192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
86例和治疗组10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病毒灵、奧司他韦胶囊治疗,治疗
组给予清热解毒颗粒治疗,疗程3天,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体温
和中医证候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体温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
对照组起效时间快于治疗组,治疗组解热时间早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痊愈率及
中医证候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解毒颗粒能明显改善中
医证候,对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 清热解毒颗粒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发热 儿童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急诊常见病、多发病,发热为其主要症状。根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外感发热临床验证方案的要求,本研究旨在观察清热
解毒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证的疗效和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2008年9月1日~2011年5月1日收治外感发热患者192例,随机分为治
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6例,男64例,女42例,年龄3~14岁。对照组86
例,男54例,女32例,年龄3~14岁。两组年龄、性别、病史、症状及实验室
检查无统计学意义(P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
>0.05),具有可比性。
包括:①有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接触史;②临床表现:发热,恶寒,鼻塞,肢体酸
痛,咽痛,流涕,汗出,头痛,咳嗽,口渴等;③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低;④呼吸
道病毒分离等检查可确定病原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发热风寒证参照《中医内科
常见病诊疗指南》辨证标准[2]。
纳入和排除标准:⑴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者。②年龄
3~14岁,性别不限。③急性起病,病程48小时内。④体温≥38.0℃。⑤血白细
胞总数>3.0×109/L,且<10.0×109/L,或中性粒细胞80%。⑵排除标准:具
有原发的肺炎、肝脏病变、肾脏病变、血液病变。
方法:治疗组给予清热解毒颗粒口服。药物组成:炙麻黄1袋,杏仁1袋,
生石膏1袋,葛根3袋,生甘草3/5袋。每袋颗粒剂相当于饮片10g,每次冲服
1剂,2次/日。对照组给予病毒灵、奥司他韦胶囊口服。按年龄、体重进行剂量
计算给予规定剂量,2次/日。两组均治疗3天。
观察指标和方法:观察首诊体温(治疗前)及治疗后1小时、2小时、3小时、
4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不同时间点的体温。起效时间为从服药开始
到体温下降0.5℃所需时间,解热时间为从服药开始到体温降到37℃所需时间。
中医证候积分的测定时间参照文献标准[1]。根据主要症状轻重程
度进行积分,轻(+)、中(++)、重(+++)。此外,有些难以区分轻重的症状、体征
则按有无计分,有(+),无(0)。计分按1个(+)计1分,症状消失计0分,各个症
状、体征得分相加为总分。见表1。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文献标准制定。①临床痊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差值与
治疗前证候积分比值≥95%;②显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差值与治疗前证候积分
比值≥70%,而<95%;③有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差值与治疗前证候积分比值
≥30%,而<70%;④无效:治療前后证候积分差值与治疗前证候积分比值<30%。
统计学处理:采用SAS6.12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
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表示,计量资
结 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无统计学
意义(P>0.05);治疗后72小时,治疗组及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P
<0.05),治疗<0.01);对照组治疗后72小时的中医证候积分高于治疗组(P
组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不同时段体温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的体温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后3小时和2小时体温较治疗前明显
<0.05),对照组的起效时间快于治疗组;治疗组在治疗4小时后的体下降(P
温均值可达到37℃以下,解热时间早于对照组;两组各相同时间点的体温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痊愈率高于对照组(
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P<
讨 论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及生命和社会发展
[3]。清热解毒颗粒为解表之剂,但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经,善开
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解肌发表、透营达卫。故本
方用以为君药,杏仁苦温,泄肺降逆,与麻黄同用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
加强宣肺平喘之功,且为臣药。石膏为大寒之品,酌量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