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
Search 东平
——王村汉墓、尧陵禅寺(芦泉农中)、芦泉屯战斗纪念地、荆山(尚书读书处)、尚
书林、尚书祖茔、孙复墓、大洼古皂角树
2019年7月28日,东平,数月干旱,酷暑,天气虽然高温火热,但仍难抵搜寻东原
大地浓厚文化历史沉积的心情,按前天计划,骑行,Search 东平,本次时间顺序及路线
如图:
一、8:22王村汉墓
今日所访汉墓紧靠王村北,后梯路西,东、北为居民,西、面为田野,墓门朝向南,
已经打开,墓口上方为大石块,墓道为古代方砖,能容人爬行进入,墓道向下倾斜深数米,
尽头疑似东西有墓道,幕道阴暗潮湿,怕内有虫蛇,所以没有进入;沿雨水冲小道而上,
墓顶为平,数平方米,四周有柏树数棵。
【王村墓群】
位于东平县东平镇王村村南、村北,为汉代封土堆墓葬。现存墓两座,村南1号墓,
封土堆高14米,直径40米;村北2号墓封土堆高12米,直径60米,土质为灰白淤积
泥。两墓均夯土层明显,保存基本完好,墓室结构及葬品不详。原王村周围有不少汉代封
土堆墓葬,均在“文革”中被扒毁。王村墓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8:43尧陵禅寺(芦泉农中)
今日尧陵禅寺,更加残破不堪,让人无法直视,大殿顶部几乎完全漏天,唯有梁柱相
撑,走近较为危险,唯有殿旁银杏树愈发茂盛。
【尧陵禅寺】原名崇圣寺,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现存大殿3间,面阔14米,进
深 8.7米,高9米。墙为砖石结构,内有8根石柱支撑,7架梁,木结构,立山灰瓦顶。
石柱上刻有明代嘉靖七年重修崇圣寺题记及后魏村杨氏族人等捐资人,在嘉靖十六年重修
时更名为尧陵禅寺。寺内现存嘉靖十六年重修残碑,此碑仍能看出是由3位进士分别篆额、
撰文和书丹。有清雍正十三年御制祭文碑,另有许多碑刻被打断后垒砌于墙上。院内还有
银杏树1株,树围3.2米,夏日硕果累累,枝叶茂盛。光绪《东平州志》载:明《集礼》
上载,洪武四年由礼部定议,皇上遣编修葛守诚修建,“帝王陵寝在山东省者凡二”,由
曲阜祭祀少皋(昊),东平祭祀唐尧。“祭用二伸之朔陵”,并御制碑文刊记祭期和牲帛的
数量。由“所在有司守之,春秋祭享”,“国有大庆则告”,3年一换官,并“制遣道士
奉香诣陵”。清乾隆元年时,祭祀尧陵由东平移祀濮州之城阳,但“此地仍
祭享”,不使荒废,“故松门清
有司岁时做
,延路肃然,有其举之莫敢废也。”至民国时才“陵存
而祭废”。清黄哲历东平时有《谒尧陵祠诗》一首。寺北芦泉山,又称尧陵山,“环列如
屏,不有泉,珍珠喷涌,水尤清冽,夏不浊,冬不冰,”与尧陵禅寺一起形成了“东平古
八景”之一的“尧陵揽胜”美丽景观。
三、8:53 芦泉屯战斗纪念地
出尧陵禅寺北门,正对路北,立有芦泉屯战斗纪念碑,记载十四年抗战中的一个片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芦泉屯战斗址】,在东平县梯门乡芦泉屯村,东经116°24′,北纬35°5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