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4日发(作者:)

书法美学范畴“秀”的内涵诠释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一、“秀”的意义溯源

1.“秀”的字源以及常用字义

“秀”字本义为谷物吐穗扬花。徐锴曰:“禾实也。有实之象,下垂也。”《广雅》

云:“秀,出也。”《文心雕龙隐秀》:“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可见“秀”作动词

时有“高出,特出”之义,又可引申为一种俊发的力量,气韵流动,精神挺拔,才华卓绝,

聪颖智慧。《文心雕龙有云:“三才为五行之秀,人实天地之心。”《礼记·礼运》:“人者……

五行之秀气也”。“秀”之于人,其一为由内至外生发一种挺拔之气,其二与人之禀赋灵

秀相关。此内涵奠定了唇来书法审美范畴的基础。

“秀”之荣茂美盛之意,在审美自觉的魏晋时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品藻自然美和人物

风貌。《世说新语言语》中顾长康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评李元礼“风格秀整,高

自标持”,评王爽“风流秀出”,评王夷甫“姿才秀异”,评嵇康“风姿特秀”,评谢安

“才峰秀逸”。以上“秀”范畴既针对人的外在风姿神貌,又指向人的个性才华,对书法

审美范畴“秀”的运用具有示范意义。

2.“秀”向书法审美范畴的转化

以“秀”评书,较早见于传为王羲之《用笔赋》中:“吁嗟秀逸,万代嘉休,显允哲

人,于今鲜俦。”他以“秀逸”来评价书法清秀飘逸、挺秀英发的特点。其后窦蒙《述书

赋》语例字格中定义“秀”为“翔集难名曰秀”。张怀瓘书论中较频繁地运用“秀”品评

书家,使其转化为常用的书法审美范畴。如《书议》中评谢灵运:“宋、齐之间,此体(八

分)弥尚,谢灵运尤为秀杰。”评王献之:“宁拘制则,挺然秀出。”《书断》中评王献

之:“灵姿秀出。”评虞世南:“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

出,智勇在焉。”评庾肩吾:“才华既秀,草隶兼善。”评房玄龄:“房行草亦风流秀颖,

可与亚能。”评王洽:“卓然孤秀。”评薄绍之:“风格秀异,若干将出匣,光芒射人。”

《书估》中评王献之:“及其业成之后,神能独超,天资特秀。”《评书药石论》中论结

字:“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

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可见“秀”范畴主要承袭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

内涵,主要形容书家的天资聪颖或才华出众,后也多用于品鉴书作的风格和气韵,主要包

括用笔结字的秀丽、精神气质的秀挺俊发等。

一 “秀”的书法美学内涵

“秀”范畴在古代书论中运用广泛,能与书法品评的多个层面结合,这种极具活力的

派生能力,渊源于每个时代创作经验的总结、书学趣味的变化以及艺术家不断创新的才华。

1.创作主体论中的“秀”——从人之秀杰到书之秀出

魏晋时期,当时的文人士族注重把人的才情、风姿、气度与资禀相联系,来品藻其人

之飘逸洒脱,其文之华丽绮靡,其书之意韵萧散。《世说新语·德行》:“桓彝见其四岁时,

称之日:‘此儿(谢安)风神秀彻,当继踪王东海。’善行书。”《世说新语·文学》:“(王)

惰明秀有美称,善隶、行书,号日‘流奕清举’。”风神秀美才流溢出书法之美。陈思《书

苑菁华》:“繇曰:‘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传为卫夫人《笔阵图》

云:“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传为王羲之《书论》:“夫书者,玄妙之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