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

英汉反身代词的约束对比及相关习得分析-汉语言文学

英汉反身代词的约束对比及相关习得分析

樊 璠 许希明

摘 要:本文从反身代词的基本定义着手,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乔姆斯

基的“管辖”概念,分析约束原则及参数化理论下英汉反身代词的约束对比及相

关习得的异同,进而提出此异同下习得方法的区别。

关键词 :反身代词 英汉对比 约束原则 参数化理论

反身代词作为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和语用存在,不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都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有着其他普通代词和词汇无法产生的语用影响,进而在语

言习得中引发出一系列独特的现象。上世纪80年代初期,乔姆斯基(Chomsky)

以“管辖”概念为基础发展了一套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作为普遍语法

(Universal Grammar)拟构的一个模块。以下将主要通过乔姆斯基的约束原

则(Binding Principles)以及参数化理论(Parameterized Binding Theory)

来对比英汉反身代词的约束及相关习得。

一、反身代词的定义

英语反身代词有完备的屈折特征,与先行词在性、数和人称上完全一致。它在

形态上不具有最简性,而在指称上具有最简性,并与代词在分布上呈现互补性。

英语的反身代词具有照应用法兼有强调作用。根据形态分类的标准,英语反身代

词只有一种,就是由第一、第二人称的所有格和第三人称代词的宾格形式加后缀

“-self(复数selves)”构成。其表现形式为“myself,ourselves,yourself,

yourselves,himself,herself,themselves,oneself,itself”。汉语反身代

词不具备屈折特征,不与先行词在性、数上保持一致,但与人称必须一致;在指

称形态上不具有最简性;汉语反身代词不但可以局部区域内与代词形成互补分

布,还可以出现在词所不能出现的非主目位置上,兼有照应和强调两种用法。与

英语反身代词有所不同,汉语反身代词在局部区域之外和代词存在严重的指称重

叠,而且在主目位上与代词的分布完全相同。另外,汉语反身代词还有指用法。

汉语反身代词分为两类:一种是简单形式的反身代词“自己”;另一种是复合形

式的反身代词“代词+自己”。本文中汉语反身代词指的都是前者,即简单形式

的反身代词“自己”。本文将探讨英语反身代词和汉语中简单反身代词“自己”

的对比问题。

二、约束理论

约束理论是普遍语法理论的一个模块(module),旨在探究语句中名词短语

(NP)的句法关系(徐烈炯,1990:307~311)。乔姆斯基(1981)把约束

范围称为管辖语域(Governing category),并总结出三条约束原则:

约束原则A(Binding Principle A):照应语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

约束原则B(Binding Principle B):代名词在管辖语域内是自由的;

约束原则C(Binding Principle C):指称语总是自由的。

乔姆斯基借用逻辑术语“约束”表示照应关系。“受约束”是“受论元

(argument)约束”,即被一个在论元位置(主语、宾语等的位置)上的成分

所统制(c-command),而且与其共指。“自由”即是“不受约束”,就是没

有被成分统制而且不共指。根据乔姆斯基(1986)的观点,一个词语的管辖语

域指一个包括中心语、主语和补语,可以体现一切语法功能的最小“完整的能体

(complete functional complex)”,即含有该词语在内的最小的名词词组

NP或句子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