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发(作者:)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之第四讲
第四讲:窦婴与外戚
窦婴之死是武帝时期的一个大案。此案起因甚微——灌夫闹酒,
后果却很严重:灌夫族灭,窦婴弃市,田蚡发神经病死。此案的一大
疑点,是所谓“先帝遗诏”——窦婴以矫诏罪被判处死刑。所谓“先
帝遗诏”只有九个字:“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然而汉景帝对窦
婴的评价并不高,何以给予他这样的重托呢?
事实上,无论如何,窦婴非死不可。为什么?因为他是外戚集团
的代表人物。
窦婴的死是西汉初年的一大疑案。这个案子虽然很大,起因却非
常之小,是什么呢?就是灌夫在丞相田蚡的婚宴上闹酒。那么灌夫为
什么要在田蚡的婚宴上闹酒呢?是因为他发现来参加婚礼的人对窦婴
不尊敬。具体地说,就是田蚡给大家敬酒的时候,所有的宾客都避席
了;而窦婴来给大家敬酒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没有避席。那什么叫避
席呢?我们知道,古人是席地而坐,是坐在地上的,所以召开会议或
者是举行酒宴时,要先把这个席子放好。你的席子放在哪里,你的座
位就在哪里,这个叫做席位。主人坐在正中、主要的地方叫主席,其
他的人分成两列排在旁边叫列席。如果是主人或者重要的贵宾来给咱
们敬酒,咱们要避席——离开这个席位,然后退下来说“不敢当”。
那么在田蚡的婚宴上,田蚡来敬酒的时候,所有的客人都避席了;
而窦婴来敬酒的时候,大多数的客人都半避——半起避开,说“不敢
当”。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些客人对窦婴不够尊重。而窦婴的资格
可比田蚡要老得多。当年窦婴炙手可热、红极一时的时候田蚡是什么?
他只是个郎官,想拍窦婴马屁都拍不上的;现在田蚡当了丞相,窦婴
下台了,你们就这样?你们太势利眼了吧?所以,灌夫就发脾气了。
灌夫发脾气,他也不好找别的人发啊,他瞄准一个灌家的人,是
他的晚辈——我家里人我总可以教训吧!这个家伙在干什么呢?在和
程不识将军说悄悄话。灌夫就跑过去说,干什么干什么?老夫来给你
敬酒,你却像个女人一样地说悄悄话!干什么呢?你平时说程不识将
军一钱不值,怎么你现在跟他说悄悄话?
田蚡看到这个就不高兴了:打狗要看主人嘛,这个是我的客人嘛。
田蚡就说灌夫,你这话什么意思?程不识将军和李广将军都是卫尉,
你这样说程不识将军,那把李广将军的面子往哪儿放?灌夫说,老子
今天豁出去了,管他们什么姓程的姓李的!然后就闹起来了,一闹起
来灌夫就被抓起来了。因为这场婚宴是太后懿旨要田蚡办的,那么你
不给田蚡面子便是不给太后面子,这叫做“大不敬”,是可以论罪的。
灌夫被抓起来以后,窦婴想,灌夫为什么闹酒呢?他是为了给我
争面子。那我不能不救灌夫啊!窦婴就出面救灌夫,结果窦婴也被抓
起来了。窦婴一看急了,马上托人跟皇帝说,我有先帝遗诏,先帝遗
诏上已经说了,我窦婴可以怎样怎样。
据《史记》上记载,汉景帝临死的时候留给窦婴一份遗诏,告诉
他如果遇到了麻烦可以直接打报告给皇帝。窦婴以为有了先帝遗诏这
个尚方宝剑就可以免死了,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最后窦婴以伪造先
帝遗诏罪被斩首。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份遗诏呢?
汉武帝接到报告一看,说有先帝遗诏,那我们就去查一查吧,就
到尚书那儿查。尚书是什么意思呢?尚书在汉代是保存国家图书、资
料、档案、文件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兼国家档案馆兼国
家机要局。汉武帝派人到尚书那儿一查,说是没有,没见到存档。于
是就给窦婴定了个罪名是“矫诏”——伪造先帝遗诏。这是很大的罪
过,为此就把窦婴给杀了。所以窦婴这个案子的疑点,就在于到底有
没有所谓的先帝遗诏。
那么,史书上的记载只是这样的:窦婴说有先帝遗诏,而档案馆
里没有先帝遗诏。这就有好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就是窦婴矫诏,伪
造了一个诏书;第二种可能是没有存档;第三种可能是存档的诏书被
毁掉了。那么,没有存档又分两种可能:一种是景帝忘了存档,第二
种是景帝故意不存档。被毁掉也有两种可能:一是王太后和田蚡把遗
诏毁了,二是汉武帝把遗诏给毁了。
现在我们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看到的,是选择“王太
后、田毁诏”这种说法,但是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根据《史
记》的记载,窦婴的所谓先帝遗诏只有九个字,叫“事有不便,以便
宜论上”。这九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窦婴如果遇到了什么
麻烦,任何时候都可以直接打报告给皇帝,你怎么说都行。也就是这
么九个字,这九个字不是很严重啊,不是像电视剧里面说的那样——
窦婴手上有一份先帝遗诏,根据这个遗诏窦婴可以做周勃,就是平定
诸吕之乱的周勃,拥有这个权力,可以废掉太后,可以平定王氏、田
氏。
根据“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这九个字看,窦婴手里的遗诏并
不具备那样一个性质,就是说汉景帝并没有授权窦婴可以做周勃。而
且根据汉景帝对窦婴的一贯看法,也不大可能留下一份遗诏说:窦婴
你做周勃,看到出问题以后就把王太后废掉!这不大可能,因为汉景
帝对窦婴的评价并不是很高。窦太后曾经建议汉景帝让窦婴当丞相,
汉景帝说了这样的话,说魏其这个人——窦婴是封了魏其侯的——
“沾沾自喜,多易,难以为相持重”。什么叫沾沾自喜呢?沾沾就是
扬扬得意;自喜,就是自恋、自爱,自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沾
沾自喜”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多易”就是指草率轻浮;
“持重”是指担当重任。连在一起就是说:窦婴这个人自鸣得意,自
视甚高,草率轻浮,很难承担丞相的重任——这样的人,汉景帝怎么
会让他做周勃呢?
当然了,哪怕就只有遗诏上的这九个字,王太后和田也不会高兴,
也会紧张,汉武帝可能也不会高兴——他们也可能想把这个遗诏给毁
掉。但是毁诏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知道宫廷里的存档应该有两份,就
是既存件又存目。现在我们在电视剧《汉武大帝》里看到的是装遗诏
的盒子没有了,这个盒子和遗诏是可以拿去烧的。但是还有一个登记
册啊,当初发的诏事后还是要登记的啊——某年某月某日,上赐魏其
侯,诏书一份,存在第几行,第几格,哪个柜子——得有这个东西啊,
这个目录你删不掉啊,那个你怎么毁得掉呢?甚至也可能只有一个目
录,只是登记了一笔,没有什么副本——我们也搞不清楚是不是有副
本——但是即便没有副本,登记的这么一行字也应该是有的,这个东
西是毁不掉的。所以说,毁诏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矫诏的可能性也不大——窦婴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去伪造一
份先帝遗诏,他哪有那么大胆子?而且根据司马迁的记录来看,当时
的人都相信窦婴手上是有一份先帝遗诏的,上面就是这九个字:“事
有不便,以便宜论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景帝给了窦婴一份
诏书,那不是写几个字就行了的,是要加印加玺的。这几个字你能够
伪造,玺印你也能伪造?汉代是个非常重视印信的朝代,我们在电视
剧里已经看到了,即便拿着皇帝的节杖和诏书但没有虎符,也是不能
调兵的啊。这是汉代的一个特点,它是认图章不认人,认证件不认人
的——我是谁你还不认识吗?不行,拿证件来,拿虎符,拿印章来,
没这个我不认识你。那窦婴怎么去伪造这个玺印呢?看来也不大可能。
如此一来就只剩下这几种可能了:一种是汉景帝给了窦婴一份密
诏,忘了存档。但如果汉景帝是让他做周勃的,这么重要的事怎么会
不存档呢?那么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汉景帝故意不存档,故意不存档
就是坑他(窦婴)啊——我给你一份密诏,我又不存档,只要你一拿出
来你就完蛋——但是这个汉景帝好像对窦婴也没有如此深仇大恨,要
设这么个计策来陷害他吧。最后只剩下一种可能性,就是汉景帝当时
也就打了一个白条,随手写了张便条,也没有盖章,也没有用印。但
是这种推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我觉得窦婴所掌握的先帝遗诏是个
谜。
窦婴之死起因于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闹酒,之后以伪造
先帝遗诏定罪,而制造这个冤案的背后操纵者就是丞相田蚡。作为外
戚集团势力的新兴代表,现任丞相田蚡早就把没落前任、同是外戚身
份的窦婴看做是眼中钉。
什么是外戚?外戚就是皇帝的母族和妻族。所谓母族就是母亲家
的人,妻族就是妻子家的人。当然皇帝的妻族范围比民间的范围大一
点——民间是妻和妾分得很清楚,妻家和夫家是婚姻关系,夫家和妾
家没有关系,不算做婚姻关系;但是皇帝会特殊一点,有时皇帝妾家
的人也可以算做妻族里面的。母族和妻族是一个人关系最密切的两个
家族,再加上自己这一族——父族,合称为三族。但是这三族性质不
同,分量也不同。父族是血统关系;母族是血缘关系;妻族是姻缘关
系,就是说,妻族和自己一点儿血缘关系都没有。对于皇族来说,父
族就是皇族,也叫宗室。当然,在西汉的时候,母族和妻族也可以算
做宗室;到了清代的时候,就规定只有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直系
才能算宗室了——所以说,各个朝代宗室的算法也不太一样,但是基
本上算起来,按皇帝父族支脉传下来的可以算宗室,可以叫做凤子龙
孙。母族和妻族不同姓,他们是外姓人,叫外戚,也叫做皇亲国戚。
宗室就是同姓的,凤子龙孙是可以封王的;外戚,也就是异姓的母族
和妻族只能封侯。
这个是政治待遇不同,但是待遇不等于关系,待遇高的不一定关
系好。为什么呢?同姓的这些宗室往往更有威胁性,因为他也有潜在
的皇位继承权——一旦在位的皇帝死了,没有儿子,那就要到同姓的
宗室里面去找一个人。汉文帝就是这样当上皇帝的嘛——汉高祖死了
以后,他的儿子汉惠帝继位,汉惠帝死了以后,儿子也没了,只好把
他的兄弟刘启从藩王的位置上请进京城来,请他做皇帝,这就是汉文
帝。所以说,这些藩王们都有一点点准备当皇帝的意思,至少是总觉
得自己是有资格当皇帝的——你姓刘我也姓刘,你是高祖的子孙,我
难道不是高祖的子孙吗?凭什么你当我不能当?所以刘濞想造反嘛,
刘安想造反嘛,就因为他也姓刘邦的刘啊!那么你不姓刘的——姓窦
的、姓田的、姓卫的,本来就是没有资格做皇帝的,你要做皇帝的话,
那就是谋反,是大逆不道,会遭到群起而攻之。对皇帝来说,这样的
人反而相对安全,在这个时候,皇帝在政治上会倾向于外戚而不是倾
向于宗室。所以说,汉代外戚在政治舞台上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这也就是皇后、太后一族常常能够干政的头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汉王朝从一开始就是夫妻店,汉高祖刘邦的正妻吕
雉可不是什么弱不禁风的娇小姐,也不是什么养尊处优的嗲太太,她
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女强人,她是和汉高祖刘邦一起打江山、打天下的。
她还做过项羽的俘虏——当时项羽杀过来以后,把刘邦的爸爸和刘邦
的老婆吕雉都俘虏了,楚汉两军交战的时候,项羽就在军前架起一口
大锅,锅里面烧着油,然后把吕雉和刘邦的父亲太公给绑过来,喊话
道,刘邦,现在你老爸和你老婆都在我这儿了,你要是不投降的话,
我现在就把他们下了油锅!刘邦说,嗨,项羽呀,别忘了咱俩是结拜
兄弟啊!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把咱爸烹了呢,别忘了给我分一碗肉
汤啊。这个就是大英雄,这个就是大流氓,我跟你说其实就是一回事
——所以说吕雉她和刘邦是出生入死,同甘苦共患难的,是这么当的
皇后和太后。刘邦去世以后,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很懦弱——说得不好
听是懦弱,说得好听就是仁慈——对于很多事情是下不了手的。吕后
把她的情敌砍去手脚,瞎其眼,聋其耳,割其舌,放在厕所里面,叫
做“人彘”——彘就是猪——她儿子汉惠帝看了以后就痛哭流涕地说,
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妈,我还怎么做皇帝呢?自此不再过问政事,所以
这期间一直是吕后专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太后干政的传统。
第三个原因,汉代号称“孝治天下”,他们治国的理念就是一个
字——“孝”。皇帝要带头孝,下面的子民也都孝。为什么要提倡孝
治呢?就是根据这样一个原理:在家是孝子,出门就是忠臣。皇帝是
整个国家的君父,如果你在家里面能孝顺你的父亲,出去做官的话当
然也会忠于国家的父亲——皇帝嘛。你看汉代皇帝的谥号——就是皇
帝死了以后要上一个尊号——前面统统都有一个“孝”字,只有两个
人例外,一个是汉高祖高皇帝,还有一个世祖,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
光武皇帝。其他的皇帝前面都有一个“孝”字,孝惠皇帝、孝文皇帝、
孝景皇帝、孝武皇帝、孝昭皇帝……既然你孝治天下,当然要尊敬太后,
太后就可以干政,所以外戚的力量在两汉一直是很强很强的。现在我
们看历史书也好,看电视剧也好,汉武帝刚刚登基的时候主持朝政的
人是窦太后,是窦太后管事的,国家的重大政治问题都必须通过她老
人家,她老人家如果不愿意的话,你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可是窦太后也不能万寿无疆啊,她也是要死的,她死了以后就是
王太后干政了——王太后是汉武帝的母亲。窦太后死的时候已经是太
皇太后了,王太后也想学窦太后继续管她这个儿子,谁知道汉武帝不
是一个像汉景帝那样好控制的人。实际上汉武帝这个时候已经起了心
思,就是必须把母族的外戚剪除掉,不能够让她们再在自己的头上指
手画脚。而这个时候呢,由于窦太后的去世,窦家这个外戚集团失势
了;此时王家、田家——就是王太后这个集团——的势力开始上升,
田是一路青云直上。
当田蚡和窦婴发生冲突时,汉武帝没有办法,碍不过王太后的情
面——汉武帝退朝以后去看他妈妈,王太后是在绝食,说,老娘还活
着,他们就敢这样欺负我的弟弟;老娘要死了,我们田家人、我们王
家人还不成了人家案板上的鱼肉了?汉武帝没有办法,只好拿窦婴下
狱。
自从失去窦太后的庇护,窦婴不再受皇帝的重用,周围的人也渐
渐与之疏远,只有灌夫将军一人不离不弃,成为窦婴的生死之交。可
是灌夫的忠贞给窦婴带来的只是暂时的安慰,却为窦婴之死埋下了大
大的伏笔。这一切都是由于窦婴本身的性格造成的。
《史记》说窦婴这个人的性格是“任侠,自喜”,《汉书》说他
的性格是“侠,喜士”。什么意思呢?“任侠”就是以侠义自任,认
为自己最重要的担当就是行侠仗义,这叫“任侠”;“自喜”就是自
视甚高、自鸣得意;“喜士”就是喜欢结交江湖上的人。这是窦婴的
性格特点。
正因为有这样的个性,所以窦婴才跟灌夫成了好朋友。窦婴和灌
夫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他们是什么时候成为好朋友的?是在窦婴失
势之后。因为窦太后去世,窦家的势力就下落了,窦婴自己也被罢了
官,门庭冷落车马稀,手下的门客都慢慢离开了他。这个时候灌夫来
了,灌夫也是做过官的人,这个时候也是被罢官了,两个下了台的官
员同病相怜,而且惺惺相惜,结为生死之交。所以灌夫被捕入狱以后,
《史记》上的说法是“魏其锐身为救灌夫”——窦婴要挺身而出救灌
夫。窦夫人就劝窦婴说,你看啊,灌夫得罪的是谁?他得罪的可是当
今太后啊,是当今丞相啊,你救得了他吗?窦婴怎么说呢?他说:
“侯我自得之我自失之。”我不就是个侯爵吗?这个侯爵是我自己挣
来的,我自己把它丢了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不能够眼睁睁地看着灌夫
死了,而我窦婴一个人还活在世界上——那是不可以的。这个是什么?
这个是哥们儿义气,江湖义气。
话说回来,灌夫这个人也是有问题的。灌夫是个什么人呢?用现
在的话说他是黑社会老大。灌夫也曾做过将军,出生入死,在平叛吴
楚之乱的时候身先士卒,身负重伤,九死一生;但是他也为非作歹,
至少是他的家人和他的门客曾经为非作歹。灌夫的财产非常之多,富
甲一方。他是颍川人,和晁错是老乡,他在颍川的势力非常大,每天
家里开流水席,白吃白喝的有百十号人——都是些什么人呢?都是江
湖上那些人,说得好听是些侠客,说得不好听是些流氓、土匪、地痞、
恶霸。你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什么英雄豪杰、江湖好汉,和流氓地痞、
黑社会老大没有什么区别,基本上是混为一谈的。这些人横行乡里,
鱼肉百姓,霸占田亩,垄断水利。所以当时他们家乡有一首歌,这首
歌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田出来告状的时候还唱了,唱的是:
“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
个河水难道总会是清的吗?只要有一天我们颍川浑浊了,你们灌夫一
家就全完蛋了!可见当时民众对他们是恨之入骨。更重要的是,作为
一个集权皇帝,汉武帝不能容忍地方豪强势力的壮大。
作为地方豪强的灌夫是当时朝廷打击的对象,在惹怒了丞相田之
后,窦婴却不识时务,以生命的代价去救助灌夫,引起汉武帝的不满。
其实,骄奢的田是汉武帝更憎恨的人,但是窦婴却最先成为外戚斗争
的牺牲品。狡猾的田在东宫廷辩中抓住了窦婴的什么软肋而置他于死
地呢?田又是如何让汉武帝在顷刻之间改写了历史呢?
其实,汉武帝终其一生要做的是这样一件事情:中央集权,而且
是集权于皇帝。实际上他一生做的也就是这件事情。加强皇权,首先
是加强中央的权力,在中央的权力当中又要加强皇帝的权力,所以汉
武帝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比如设内朝和外朝就是为了从宰相
那里夺权,这个情节在电视剧里面是一笔带过,就是任命卫青为大司
马作为内朝的领袖。什么叫内朝?就是搞两个政府:一个政府由宰相
领导,叫外朝;一个政府由皇帝领导,叫内朝。他为什么这样做?就
是要一步一步从宰相那里把权力夺回来。宰相权力是相权,汉初规定
相权和皇权基本上是平起平坐的——三公坐而论道啊——皇帝是五日
一朝,只对重大的事情做一个批示,具体的国家事务是由宰相处理的。
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坐而论道就是三个宰相在处
理政务。这个职权汉武帝要把它夺回来,即夺相权为皇权。
另外一个集权措施是夺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汉武帝不可能容
忍地方有一个非政府的、非官方的豪强势力存在,对于豪强势力他是
一定要打击的。
窦婴和田蚡实际上分别是两个外戚集团的代表人物,他们与皇帝
的关系不能从私人关系去看,而要看他们所代表的两个利益集团。当
然就个人而言,应该说窦婴更有人格魅力;而田蚡呢,应该说是猥琐
小人,是一个贪官,贪得无厌——田蚡做了宰相以后,基本上把官员
的任免权都拿在自己的手上——所以汉武帝可能更讨厌田蚡,因为田
蚡太腐败,太跋扈,太霸道,太嚣张。田蚡和窦婴不是有过一个廷辩
嘛,在东宫辩论,窦婴就揭发田蚡贪污腐化,有买官、卖官这些事情。
田蚡说,是呀,我田蚡就是一个贪官,我是贪得无厌,我是腐化堕落,
我喜欢女人,喜欢狗,喜欢金银财宝,喜欢好吃的东西,喜欢漂亮衣
服,那不就是因为现在天下太平嘛!天下太平我又是皇亲国戚,我享
受一点怎么了,我怎么着了?可是你窦婴在干什么呢?你和灌夫两个
人整天躲在家里面鬼鬼祟祟地勾结一些地方豪强、江湖好汉,策划于
密室,点火于基层,日议朝政,夜观星象,一天到晚是不是想着我们
圣上怎么样了你们好怎么样啊?
这句话很厉害,实际上正是这句话打动了汉武帝。他要加强中央
政府的权力就不能容忍地方豪强,他要加强皇帝自己的权力就不能容
忍外戚集团的权力和势力过大。你外戚集团居然和地方豪强勾结起来,
那就非打击不可了。所以尽管汉武帝从内心深处更讨厌田蚡,但他更
不能容忍窦婴和灌夫这样的“勾结”。我认为这才是灌夫和窦婴之死
的真正原因。当然,这场斗争的最后结果是汉武帝渔翁得利,窦氏集
团和田氏集团都垮掉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