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0日发(作者:)
园林废弃物绿色处理及生产种植用基质的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园林废弃物绿色处理及生产种植用基质的术语和定义、收集要求、绿色处理、生产种
植用基质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园林绿化废弃物的绿色处理及资源化应用的企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31755-2015绿化植物废弃物处置和应用技术规程
GB/T40511-2021农林生物质原料收储运通用技术规范
DB11/T1512-2018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范
NY/T2118-2012蔬菜育苗基质
LY/T2700-2016花木栽培基质
LY/T1970-2011绿化用有机质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园林废弃物Gardenwaste
主要是指园林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自然凋落产生的枯枝落叶,以及在绿化养护过程中人工修剪产生
的乔灌木修剪物,草坪修剪物,花园及花坛内废弃的花、草等植物残体废弃物。
种植用基质Matrixforplanting
指以园林废弃物为主要原料,通过调节其原料水分和养分比例,混入专用腐熟微生物菌种等加工过
程,形成理化性能好、结构疏松通气、保水保肥能力强的植物生长用基质。
4收集要求
收集来源
4.1.1
4.1.2
园林废弃物主要来源于市政道路、公园、景区、山地林区、城区绿地、河道绿地、住宅区和机
园林废弃物应按源头并对树干、枯枝、落叶、草屑等分类收集。危险废物及非园林垃圾不应与
关企事业单位的附属绿地、绿化植物培育、加工、贸易场所等。
其混合收集,另外单独处置处理。
收集范围
4.2.1
4.2.2
园林废弃物应根据收集量和原料特性,按区域划分收集范围,定点收集。
根据园林废弃物的分布情况,每个区域采取就近收集的原则,合理建立所在地区内的收集点和
1
收集运输线路图,可设置移动收集点和固定收集点,也可建立集中收集的中转站。
4.2.3
弃物。
4.2.4
4.2.5
采用集中收集方式进行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区域,应设置园林废弃物收集利用中心,对集
以城区绿地、小区绿地、公园及旅游景点等区域为服务对象的收集利用中心,应设置在城区周
22
在园林废弃物产生量大、相对集中的绿地、公园、旅游景点及林地内设置集中收集点,集中收
2222
集点应距离主干道500m以内,占地面积2000m-3000m为宜、可收集周边800hm-1000hm的林地园林废
中收集点转运的园林废弃物进行深加工、包装和存放等。
边,距离市中心40km以内的区域,距离主干道3km-5km以内,占地面积20000m-30000m。单个收集利
用中心的处理能力以每年25000t-30000t为宜。
4.2.6对于平原生态公益林、郊野公园及采用集中收集处理方式的果园、苗圃及花圃,收集利用中心
22
22
应设置在区域内废弃物资源量大、相对集中的地点,占地面积2000m-3000m。单个收集利用中心服务
的林地面积以330hm-400hm为宜,处理能力以每年2500t-3000t为宜。
收集时间
4.3.1
4.3.2
产生的园林废弃物应在12h内清运,园林废弃物集中收集时间应避开上下班高峰期,不应影响
在园林废弃物收集时间内,应根据收集原料形状大小、收集量设定收集作业区域,并在区域四
行人上下班及车辆的正常通行。
周设置安全锥、警戒线等安全警示标识,做好隔离防护,以确保行人及行车安全,收集结束后应清理和
恢复作业区域。
4.3.3园林废弃物宜采取定期收集方式,并按照季节合理调整收集频率。园林废弃物有机物含量高,
容易腐烂,同时其产生受气候、季节及植物本身的生长规律的影响,因此园林垃圾收集频率应根据实际
情况合理确定,南方地区夏季或北方地区冬季可加大或减少收集频率。
运输要求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运输单位应针对不同的园林废弃物制定详细的运输方案及路线,运输时间应避开上下班高峰期,
运输单位应当根据总体运输方案配备足够数量的运输车辆和备用应急车辆,并为每辆运输车确
应在收集场地对园林废弃物按类别、枝条粗细或用途不同进行简单分类、捆扎、切割压缩或初
运输车辆应按规定装车,不得超载、超高运输,体积过大不便于直接装载运输的园林废弃物在
在装车过程中,针对较细小的废弃物应加盖篷布防止园林废弃物散落抛洒,宜采用密封式车辆
运输车辆进入堆放场地,应对装运原料进行计量、检验、记录,核定原料实际重量。
运输车辆进入堆放场地,应在车辆易产生火源部位加装防护装置,车辆排气管需配备防火帽。
运输人员进入堆放场地,应进行安全检查,不应带入火源,如打火机、火柴等易燃易爆物品。
园林废弃物运输车辆应有规范、清晰的标识标志,应在车辆前部、后部、车厢两侧设置专门标
2
运输路线选择应避开学校、机关、医院等容易引发拥挤的路段。
定负责人,对运送过程负责。
步粉碎等预加工后再分类运输,不同种类的园林垃圾应用不同的专用车辆收运,不应混装混运。
运输前应切割或粉碎后再装载运输。
运输。装车完毕后,应立即安排作业人员清扫地面,保证收运现场的清洁卫生。
识,外观应整洁,箱体应密闭完好。
4.4.10推广使用节能环保的新能源运输车辆。运输车辆应安装有行车记录仪、GPS等信息化管理装置,
并联入统一的监管平台。
存储要求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5
园林废弃物存储场所与环境敏感点之间的安全距离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
存储场所的形式及容量应根据原料种类、数量、物理形态、周转次数和运输要求等因素确定。
园林废弃物存储场所应采用防潮混凝土地面,场地标高应高于周边地面,且有排水设施,场地
园林废弃物应存储在干料棚内,并配备有监控和通讯设备、照明设施、防雨设施、防雷电设施
不同类型的园林废弃物宜分开存放,堆垛场地应选择空地,远离电线、变电站等设施,选用带
定期对存储原料进行温度、湿度、气体、燃点检验或抽查,发现升温,如垛内温度超过70℃,
应建立园林废弃物存储台账,登记园林废弃物的来源、重量、去向等信息。
和GB14554的规定执行。
内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或四周设置宽度不小于6m能供消防车通行的平坦空地。
及消防设施。消防设施的设计应符合GB50016的相关规定。
有护罩的安全灯具,堆垛方向应与当地常年主导风向平行,需留有通风口或散热洞。
应立即处理。
绿色处理
选址要求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园林废弃物处置场所应远离生活区和景区且交通便利,运输距离合理。
宜建在有高大乔木林带的空旷处,或者周围有林带将其与居民区隔开,有条件选择背风的山坳
应选择在地势较高,有一定的斜坡泻水,或应有有效的排水系统且不易淹水的地方,所在地的
园林废弃物处置场宜硬化地面并建有挡雨的顶棚,应有固定的建筑设施。
没有经过地面硬化的园林废弃物处置场地,应确保土壤具有足够的透水能力,以保证不会造成
在机场附近3km范围内不宜建设园林废弃物处置场。
设施设备
口或在周边社区的下风口作为园林废弃物处置场地。
地下水位应低于0.6m,距离饮用水或地表水源60m以上。
土壤泥泞,能满足机械操作。
5.2.1
5.2.2
5.2.3
5.2.4
园林废弃物处置场内应安装避雷设施,禁止处置场内及周边敏感区介入火种。
场区内应优先考虑使用低粉尘、低噪声的节能环保设备。
配置粉碎机械设备,应根据粉碎要求和处置能力确定粉碎机类型和功率大小,用于覆盖需求的
根据生产需求配备相应的设备如:粉碎机、传送带、除尘系统、分子膜发酵系统、自动包装系
粉碎机宜选用切片机,并配备相应的传送带和除尘系统。
统、定量上料槽、皮带机、立式破碎机、滚筒筛分机、粉状自动包装机、地磅、电子秤、装载车、叉车、
检验仪器设备等,所有设备应严格执行国家的计量和检测标准。
5.2.5规模化的园林废弃物处置场可根据经济条件或运行需要,选配产品工艺所需的装载机、翻堆机、
3
搅拌机等系列机械设备。
环保措施
5.3.1噪声
园林废弃物在处理及生产的过程中应采取隔离作业、降噪减震等措施防止噪声污染。
若处置场地附近有居民区,园林废弃物处理场噪声应符合GB12348的有关规定。噪声值昼间
若处置场地远离人群,周围宜建林带屏蔽噪声,在处置场地200m外应无明显噪声。
5.3.1.1
5.3.1.2
5.3.1.3
5.3.2
应不超过65dB,夜间应不超过55dB。
粉尘
现场粉碎的操作工人应佩带专用防尘面具,粉碎机出口处应安装有专门的防尘隔离装置。
未粉碎的园林废弃物不宜太干燥,应当在不影响粉碎效果下喷水保持一定的水分。
园林废弃物综合利用过程中应根据现场情况对物料浇水保证一定的湿度。
粉碎和堆肥的产品要及时装袋或采取防风抑尘措施,减少扬尘的产生。
5.3.2.1
5.3.2.2
5.3.2.3
5.3.2.4
5.3.3气味
若处置场附近有居民区,处置场应无明显气味。
若处置场地远离人群,周围宜建林带屏蔽气味,100m应无明显异味。
园林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相关的设施设备,应由专人或专业机构按照有关要求定期清洁和检查
5.3.3.1
5.3.3.2
5.3.3.3
维护,确保设施设备功能完好、外观整洁、不撒漏垃圾、不溢流污水、不散发恶臭。处置场地内的恶臭
排放标准应符合GB14554-1993中的二级标准。
5.3.4渗滤液
园林废弃物处置场渗滤液排放应符合GB8978的有关规定,不应直接排放未经处理的渗滤液。
园林废弃物集中式综合利用设施产生的污水应妥善收集及处理。
宜建立渗滤液收集系统,添加防渗漏措施,避免造成土壤环境污染。
5.3.4.1
5.3.4.2
5.3.4.3
安全生产
5.4.1
5.4.2
5.4.3
5.4.4
5.4.5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管理应符合GB/T12801的有关规定。
生产场区应具备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流程。
电工、机械维修保养工应持证上岗,机械操作工应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生产区工
生产场区应有明显的禁烟、防火标识,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并定期检查消防器械的有效期、
工作人员需进行防火灭火的培训,场区内应建立发生火灾、机械伤人等重大事故时的应急预案。
人员管理
5.5.1
5.5.2
作业单位需对作业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管理以确保各个工作流程稳定有序地运行,专职管理人
作业单位应为作业人员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劳动防护用品,作业人员应按规定使用安全防
4
人须按工种配备安全生产防护用品。
记录结果并及时更换。
员应当全面负责作业质量、时间进度、安全、台账记录等方面的检查与监管。
护及劳保用品,如佩戴口罩、防护帽、防护手套、防护鞋等。在进行园林废弃物修剪、收集、破碎等处
理操作时,应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工作。
5.5.3应定期对现场收集人员开展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主要包括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运输车辆性能、
结构、安全操作培训,使之能够熟练使用收运工具及掌握园林废弃物收集分类等方面的技能以便于安全
高效地完成相关工作。
5.5.4对生产加工区的工作人员应定期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保证其具备有岗位要求的安全生产和
职业卫生知识,能按规定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熟悉相关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危险防护技能、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方法,了解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措施等。
数据库建设
5.6.1
5.6.2
5.6.3
入场数据,包括进场园林废弃物的种类、来源地、品质、重量、运输车辆信息、运输单位、进
出场数据,包括基质产品的种类、数量、去向、具体经办人等信息。
管理数据,包括项目管理人员、处理成本核算、营收,以及客户意见反馈。
数智化技术应用
5.7.1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辅助园林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和存储,实现数智
场时间等基本情况进行记录并存档。
化管理,通过数智化信息管理可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实现对园林废弃物的有效管理,防
范安全风险的发生。
5.7.2
5.7.3
场区内应用数字传感技术,安装有效系统,如应用全天候物联网数据平台系统,可随时掌握物
应用新能源运输车辆,通过RFID、GPS、GPRS等物联网技术对园林废弃物运输车辆进行定位监
料发酵情况;堆肥监控系统,能使每批次的产品质量更容易得到监控和掌握。
测和远程管控,合理推荐运输路线,减少运输过程的碳排放。
减碳计算
——根据项目所采用的处理方式选用相对应的核算方法;
——收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数据,选择排放因子对项目进行减碳核算;
——确定项目减碳核算边界;
——以年度为例,项目年减碳量=年度基准排放量-项目年排放量-项目年泄露量。
6生产种植用基质
生产工艺概述
园林绿化垃圾经过一次粉碎后,通过物料传送带进入二次粉碎机,使物料颗粒达到3-5mm,然后再
加入辅料后,进行原辅料各项指标检测,检测合格后,进入预混环节,按配方混匀原辅料,调节物料的
含水率,使含水率控制在50%-60%,调节C/N比和孔隙度等。调节好的物料采用纳米智能分子膜好氧腐熟
技术,为好氧发酵微生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智能纳米分子膜内形成的高温环境(60度以上)使
得致病性微生物得到有效杀灭,确保了发酵物的无害化水平。经过20-25天发酵后的腐熟母料富含一定
的养分、有机质和含水量,需再将腐熟母料按一定的量投入上料筛分系统中进行筛选分类,粒径较粗的
5
筛上物需要再次通过粉粹,发酵,筛分,粒径较细的筛下物可作为土壤调理剂或作为基肥通过复配后生
产各种类型的种植用基质。
工艺流程图
图1园林绿化基质生产工艺流程
粉碎
园林废弃物的树干枝桠等难降解的部分应经粉碎处理,粉碎后粒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粒径范围为3-5mm,且粒径小于3mm的应占总量的75%以上;
——当需要快速堆肥时,粒径宜小于1mm。
原辅料检测
园林废弃物经过粉碎后,需进行原辅料各项指标检测,主要检测指标包括重金属、农残等其他指标。
原辅料需取得符合要求的理化性状检测报告后才能使用。
预混料
通过人工或机械设备将粉碎的园林废弃物和其他堆肥所需的调理剂混匀,其主要工艺应满足以下要
求:
——含水量:控制在50%-60%之间(按重量计):可通过加水或将含水量高的新鲜叶片、草、树枝粉
碎物混合等方式增加含水量,也可以通过添加干物料的方式降低含水量;
——碳氮比:应调节至25:1-35:1。根据原料的不同来源,每立方米可添加适量的尿素等无机氮肥,
若含鲜叶嫩草比例高,可减少氮肥用量,若含枝条或老叶比例高的应增加氮肥用量,也可以通
过添加适量的畜禽粪便等含氮丰富的有机物料调节碳氮比;
——酸碱度(pH):酸碱度除特殊需要外,pH以中性为宜;
——调节物料孔隙度为50%-60%。
全自动分子膜发酵腐熟
6
6.6.1全自动分子膜发酵腐熟技术
通过预混料调节好的物料采用纳米智能分子膜好氧腐熟技术,将特制功能膜作为有机废弃物好氧发
酵处理覆盖物的工艺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一种具有特制微孔的纳米功能膜,其选择透过性功能可以为
好氧发酵微生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主动通风使发酵体内形成一个微正压内腔,保证了发酵
堆体内部供氧均匀充分,为好氧发酵构建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发酵中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能够从纳
米功能膜的微孔结构扩散出去,维持了发酵堆体内外的气流平衡,保证好氧发酵进行得更加充分彻底。
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如氨气等溶于膜内水气层并凝聚坠落进入堆体后再次被微生物分解,有效地避免了臭
气的排放和氨的流失,有助于提高肥料基质养分氮含量,提高堆肥品质。智能纳米分子膜内形成的高温
环境(60度以上)使得致病性微生物得到有效杀灭,从而确保了发酵物的无害化水平。
6.6.2全自动分子膜发酵腐熟应用特点分析
形成纳米膜覆盖系统,不需要场地硬化。
形成微压通风系统,使发酵溶氧更充分、自动化程度更高。
全天候物联网数据平台系统,随时掌握发酵情况。
建立独立项目堆肥监控系统,使得每批次产品质量更容易掌握。
6.6.2.1
6.6.2.2
6.6.2.3
6.6.2.4
发酵腐熟料要求
经过20-25天发酵后的腐熟母料富含一定的养分、有机质和含水量,其中有机质(质量分数)≥30%;
总养分(质量分数)≥2%;含水量(质量分数)≤40%。
筛选分类
6.8.1
6.8.2
腐熟后的母料按一定的量投入上料筛分系统中进行筛选分类,粒径小于5mm的筛下物可作为土
粒径大于5mm部分的筛上物需要再次通过粉粹发酵筛分后,才能用于生产。
复配
6.9.1
6.9.2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肥料与基质按照一定的配方和比例混合,通过加工处理,得到所需
基质与微生物肥料如磷、钾、固氮微生物或其他的不拮抗微生物耦合的目的是通过其微生物活
壤调理剂或作为基肥通过复配后生产各种类型的种植用基质。
的种植用基质产品。
动达到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作物营养供应量提升。
产品分型及其质量要求
6.10.1种植用基质
腐熟后的母料经过粉碎筛分,灌装于吨袋,送至配料车间与草炭、蛭石、珍珠岩等物料及添加剂进
行配比,灌装,可用于各种无土栽培基质的生产,也可用于育秧基质和育苗基质的生产。生产蔬菜无土
栽培基质时,应符合NY/T2118的要求;生产绿化用基质时,应符合LY/T1970的要求;生产花木栽培基
质时,应符合LY/T2700的要求。
6.10.2有机覆盖物
7
有机覆盖物是将粉碎处理后的园林废弃物,筛选后进行高温发酵消毒、生物染色等系列工艺处理得
到的一种可铺设于绿地裸露土壤表层的有机产品,有改良土壤、保持土壤温度与湿度、抑制杂草、吸附
扬尘、提升生态景观效果等作用。有机覆盖物和堆肥产品的质量要求应符合GB/T31755-2015的指标要
求。
6.10.3土壤调理剂
园林绿化过程中产生的树枝、树叶、花草屑等植物残体,经过粉碎处理后转入高温发酵区进行发酵、
腐熟,转变为土壤调理剂,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与功能,使其更适宜于植物生长。
8
附录A
(资料性)
表A.1育苗基质物理性状指标
项目
3
容重,g/cm
总孔隙度,%
通气孔隙度,%
持水孔隙度,%
气水比
相对含水量,%
+
阳离子交换量(以NH
4
计),cmol/kg
粒径大小,mm
指标
0.2-0.6
>60
>15
>45
1:(2-4)
<35
>15
<20
表A.2育苗基质化学性状指标
项目
PH
*
电导率,mS/cm
有机质,%
水解性氮,mg/kg
速效磷,mg/kg
速效钾,mg/kg
硝态氮/铵态氮
交换性钙,mg/kg
交换性镁,mg/kg
*
测定方法采用1:10(V/V)稀释法。
指标
5.5-7.5
0.1-0.2
≥35
50-500
10-100
50-600
(4-6):1
50-200
25-100
表A.3有机基质的通用技术指标
用途
项目
粒径(质量分数),%
杂物,%(粒径<2mm)
PH值
改良基质
≥80(≤15mm)
≤5
可根据应用要求在4.5-9.5
范围内进行调整
a
0.5-3.0
≤35
b
≥20
≥2.5
c
扦插或育苗用基质
≥98(≤5mm)
≤1
5.0-7.8
≤0.65
≤35
-
-
栽培基质
(盆栽、花坛、屋顶、绿地、林
地等)
≥90(≤15mm)
≤1
5.0-8.0
0.35-1.5
≤35
b
≥15
≥1.5
c
a
EC值,mS/cm
含水量,%
有机质,%
总养分【全氮(以N计)+全磷
(以P
2
O
5
计)+全钾(以K
2
O计)】
以干基计,%
干密度,mg/m
3
0.1-0.8
3
d
<0.5
≤0.8湿密度,mg/m≤1.2
a
b
通气孔隙度,%≥15≥20
发芽指数,%-≥95
小苗或对盐分敏感的植物根系周围EC值宜小于0.5mS/cm。
绿化用有机基质中易分解的有机成分含量不宜过高,尤其不宜用于长期的绿化种植。
0.1-0.8
(屋顶绿化用<0.5)
≤1.2
(屋顶绿化用<0.8)
≥20
≥80
d
9
项目用途
总养分(N+P
2
O
5
+K
2
O)>4%时,有机基质混合用量不应超过干重的20%。
d3
若种植高大乔灌木,应控制有机基质用量以确保其固定土层的干密度≥1.0mg/m,而对一般的花卉或小灌木的短期种
植可以提高有机基质使用比例或全部用有机基质种植。
c
表A.4绿化用基质卫生防疫安全指标
控制项目
蠕虫卵死亡率,%
粪大肠菌群菌值
指标
≥95
≥10
-2
表A.5绿化用基质重金属控制要求
序号
1
2
3
4
5
6
7
8
控制项目
总镉(以干基计,mg/kg)≤
总汞(以干基计,mg/kg)≤
总铅(以干基计,mg/kg)≤
总铬(以干基计,mg/kg)≤
总砷(以干基计,mg/kg)≤
总镍(以干基计,mg/kg)≤
总锌(以干基计,mg/kg)≤
总铜(以干基计,mg/kg)≤
I级
1.5
1.0
120
70
10
60
300
150
限制
II级
3.0
3.0
300
200
20
200
1000
300
III级
5.0
5.0
400
300
35
250
1800
500
注:
应用于开放绿地、庭院绿化、园艺栽培等与人群接触较多的绿化种植的有机基质应满足重金属限值I级要求
应用于封闭绿地、高速公路或造林等与人群接触较少的绿化种植的有机基质应满足重金属限值II级要求
应用于废弃矿地、污垫土壤修复地等重金属潜在污染严重或曾经受污染地带的景观植被恢复的有机基质应满足重金属限
值Ⅲ级要求
应用地土壤pH<6.5时,相应的绿化用有机基质的重金属含量应满足高一级的限值要求
表A.6花木栽培基质理化指标
项目
水分含量,%≤
3
容重,g/cm
总孔隙度,%
大小孔隙比
PH
电导率,mS/cm
指标
30
0.30-1.80
50-95
(1:1.5)-(1:4.0)
5.0-8.5
0.10-2.00
表A.7花木栽培基质重金属指标
项目
总铅(以Pb计),mg/kg
总镉(以Cd计),mg/kg
总汞(以Hg计),mg/kg
总铬(以Cr计),mg/kg
总砷(以As计),mg/kg
≤
≤
≤
≤
≤
指标
500
2
2
400
40
10
表A.8花木栽培基质卫生指标
项目
蛔虫卵死亡率,%
粪大肠菌群菌,个/g
指标
95
100
表A.9有机覆盖物指标要求
项目
发芽指数,%
水分,%
粒径,cm
厚度,cm
指标
≥80
≤40
最大<10
一般最小>2,也可不作要求
最大<1
最小>0.1
表A.10园林废弃物堆肥产品技术指标
项目
总养分(N+P
2
O
5
+K
2
O)含量(以干基计),%
有机质(以干基计),%
水分,%
a
PH
EC值,mS/cm
粒径,mm
孔隙度,%
3
密度,g/cm
发芽指数,%
a
饱和浸提液测定。
指标
≥2.0
≥35
≤38
6.0-8.2
0.5-10.0
≤30
60-80
0.25-0.65
≥85
1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