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4日发(作者:)

精心整理

绿色创新技术产业化

1. 绿色创新的概念

绿色创新也常被称为“生态创新”、“环境创新”、“环境驱动型创新”和“可持续创新”等,尽

管表述方式不同,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Fussler和James(1996)在其着作《绿色创新驱动:创新

与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突破》中最早提出绿色创新的概念,绿色创新驱动能够从新的层面解释企业创

新活力的缺失。在此基础上,James(1997)将绿色创新定义为“能够显着减少环境影响,并且使

个人或企业实现增值的新工艺或者新产品”。1999年,Klemmer等将绿色创新定义为相关主体(企

业、政府部门、联盟、协会、教会、家庭)所采取的全部措施,即以减轻环境负担或实现生态化可

持续发展为目标,新的理念、行动、产品和工艺的创造、应用和引进。Rennings(2000)指出,绿

色创新是能够促进环境可持续的新的(改良的)过程、行为、系统和产品,包括技术、制度、社会

等方面,绿色创新的核心要素是积极的环境影响。CIP

1

(2007)的观点是绿色创新包括所有以促进

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创新,例如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或者提高资源利用率。MEI

2

(2009)将绿色

创新定义为组织对新产品、生产过程、服务、经营管理方法的生产、采用或开发行为,这些绿色创

新行为比其他方法能更好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降低环境风险、污染和资源使用过程中其他负效应,

绿色创新两个显着特征:一是新颖性;二是环境目标。OECD(2009)给出的绿色创新的定义是:

新的或显着改善的产品(实物与服务)、生产过程、营销方法、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等行为,与其

他替代方案相比,这些行为能够使环境得到更加深刻的改善,不管有意或者无意。JensHorbach等

(2012)则指出绿色创新是指能够显着缓解环境问题的产品、生产工艺、市场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创

新行为,并将积极的环境效应归咎为这一创新的明确目标或副效应。

2. 绿色创新的特点

绿色创新是企业降低生产活动环境外部性的重要途径(Frondel等,2010)。然而,绿色创新具

有不同于其他创新的三个特点:双重外部性、较弱的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效应、规制的推动和拉动

效应(Rennings,2000)。

绿色创新不同于一般创新的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双重外部性”,所谓“双重外部性”,是指绿色

创新在创新阶段和扩散阶段都能够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扩散阶段的积极溢出效应源于(绿色创新)

相较于市场上其他竞争产品或服务有着较低的外部成本。而创新阶段企业基础的研发努力具有正向

的知识溢出效应,会使其他企业获益,同时绿色创新所创造的价值被社会共同占有,而非投资于环

境创新的企业,因此该企业会比竞争对手承受更高的成本压力。环境创新企业未能获得与其投入成

本相符的创新收益,这导致企业投资环境创新活动的动力不足(Rennings,2000)。

在绿色创新中,双重外部性问题是从创新企业视角而言的。它包括传统的研发溢出问题和环境

溢出问题。和一般意义上的创新一样,绿色创新也同样有研发溢出问题。它会抑制企业投入研发的

积极性,被称之为第一重外部性问题。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创新的是,绿色创新会因为提高了资源/

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了资源/原材料的消耗而产生环境收益。对社会来讲,这个溢出是积极的;但

是,对于生态创新企业来讲,如果环境友好型产品/服务的市场价格不足以反映出相关环境问题的

1

欧盟竞争力及创新框架研究项目

2

MeasuringEco-innovationProject(2007),采用了Kemp&Pearson(2008)的定义

页脚内容

精心整理

外部性问题,企业获得的经济收益低于它投入的环境技术研发成本,这会影响到企业投资环境技术

的积极性(杨燕,2013)。

3. 绿色创新技术的产业化——产业公地和公私伙伴关系

绿色创新双重外部性的特点导致企业对于绿色技术的研发投资不足,同时双重外部性问题意味

着绿色创新技术的培育不能简单依靠一般的技术创新激励方法或传统的环境政策措施,必须使环境

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紧密协调起来(KlausRennings,1998),寻求其他有效的方式来鼓励绿色创新。

即寻找新型的绿色创新技术产业化的组织方式,这种方式既能解决内部化排放的外部性又能解决知

识溢出的外部性所带来的研发动力不足问题。

AEPC伙伴关系(AmericanEnergy&ManufacturingCompetitivenessPartnership)在其战略会议中

提出,为了促进在清洁能源生产制造业和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公共-私人伙伴关系(PPPs)是值

得探究的一个宝贵的机制。而产业公地就是这种公共-私人伙伴关系的成果,是克服美国在清洁生

产技术方面的竞争劣势,提升工业能源效率的一个必要举措。产业公地是私人部门有与公共部门一

起建立的创新基础设施,是地域性的,能够维持创新的,企业共享的研发、设计和生产能力

(,2009)。产业公地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能够有效利

用知识溢出外部性,创造出一个强大的良性循环,满足创新投入增长的需要,减少离岸外包的收

益,更重要的是增强区域的生产力和繁荣性。

20世纪哲学家迈克尼·波兰尼认为,人们所知道的比他们表达出来的多得多。这部分知识即是

“缄默知识”。对于一个组织来说,亦是如此。重要的知识都在人和机构日常运转使用的信息中(主

要是非可见信息)。这种“缄默知识”的传播需要面对面的沟通,因此它的扩散受到地理位置的限

制。也就是说,只有在产业公地上,企业才有机会获取行业之间的“缄默知识”

(,2009)。劳工市场,企业和大学,这些创新的中心结合在一起运作

的时候效率最高,这是由于知识的溢出效应——企业不能把知识完全私有化,这在知识密集型部门

中是很常见的(Audretch,n,2004)。当这些机构以组织网络的形式结合

在一起时,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在处在各个技术开发阶段的机构之间流动,从而提升所有机构的

创新能力。

产业公地存在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成员在公地上能够得到更多的“个人回报”。这是因为

产业公地的每个创新机构产生正向溢出效应,因此公地上有更加集中的、丰富的“社会收益”,而

各个机构也能从“社会收益”中反向获取更多的“个人收益”。此外,供应商是社会回报的另一个

来源,供应商为一家企业进行生产时,获得的技术和知识,也可以用于生产供应给其他企业的产品

(,2009)。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将产业公地运用于绿色创新的实践,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知识溢出效应来

激励创新,同时通过公地内更加集中丰富的“社会收益”,增加每个绿色创新成员的“个人回报”

来弥补投入的环境技术研发成本。

实际上,PPPs对于绿色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方面的潜在作用远远不止于产业公地所做的贡献。

PPPs强化了观点—市场(知识—产业)的链条(科学和科技政策的长期挑战),并且通过关联知识创

造,资本来源和运用新科技的企业来增加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回报(Kanter,RosabethMoss,2012)。而且,

包括中小型企业和作为成员的大型企业的PPPs增加了创新型中小型企业成功的机会,振兴了企业,

加强了当地的供应链——所有的这些都产生了新的工作机会。

参考文献:

页脚内容

精心整理

[1]FusslerC&-Innovation;ABreakThroughDisciplineforInnovationandSustainbility[M].Pitma

nPublishing,London,1996.

[2]tainabilitycircle:anewtoolforproductdevelopmentanddesign[J].JournalofSustainableProd

uctDesign,1997,2:52-57.

[3]KlemmerP,LehrUandLo¨.3ofpublicationsfromaJointProjectonInno

vationImpactsofEnvironmentalPolicyInstruments[R].SynthesisReportofaprojectcommissionedbytheGerm

anMinistryofResearchandTechnology(BMBF),Analytica-Verlag,Berlin,1999.

[4]Renings,K.RedifiningInnovation——Eco-

innovationresearchandtheContributionfromEcologicalEconomics[J].EcologicalEconomies,2000,32,(2):

319-332.

[5]OECD.SustainableManufacturingandEco-innovation——TowardaGreenEconomy[R].PolicyBrief,

2009.

[6]HorbachJ,nmentalInnovationandEmploymentDynamicsinDifferentTechnologyFields-

AnAnalysisBasedontheGermanCommunityInnovationSurvey2009[J].GeneralInformation,2012,57(20):158

-165.

[7]Frondel,M.,Horbaeh,J.&Rennings,

iggersenvironmentalmanagementandinnovation?icalEcono

mies,2008,66(l),153一160

[8]杨燕,邵云飞.生态创新研究进展及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

32(8):107-116.

[9]PisanoGP,ingAmericanCompetitiveness[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9,87(7/8):114-125.

[10]AmericanEnergy&dingtheIndustrialCommons[C],

2013.

[11]AudretschDB,r61Knowledgespilloversandthegeographyofinnovation[J].Handbook

ofRegional&UrbanEconomics,2004,4(04):2713-2739.

[12]ingtheecosystem[J].HarvardBusinessReview,2012,90(3):140-+.

页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