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发(作者:)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年l1月第13卷第6期J North China Coal Medical University 2011 November,13(6)
氨基胍对受损视神经的保护性作用
胡丽荣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关键词]视神经损伤氨基胍一氧化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河北唐山063000)
活性物质,通过兴奋鸟苷酸环化酶使环磷酸鸟苷增加,通过依赖
环磷酸鸟苷的蛋白激酶调节磷酸二酯酶和离子通道,以产生多
种生物学效应;另一方面,过量的NO对机体具有毒性作用,NO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中图分类号】R77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33(2011)06—766—03
作为神经毒性因子,参与神经系统的多种病理损伤过程,可介导
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凋亡 ’ 。NOS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细
视神经损伤是眼科常见病,常致视力部分或完全丧失,严重
胞中,它的活体形式是二聚体,需要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
影响患者的生活及身心健康。目前视神经损伤的治疗仍是国内
酸)、FMN(黄素单核苷酸)、血红素及四氢叶酸等作为辅助因
外眼科界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发现一氧化氮(Nitirc oxide,NO)
子,各个组织细胞中NOS的活性、特性和产生的基因都可不同,
在神经系统损害中起重要作用。生物体内的NO在一氧化氮合
但其氨基酸顺序约有50%是相同的.现已确认的NOS亚型有3
成酶(NOS)的作用下生成瓜氨酸并释放出NO。氨基胍(Ami-
种,根据原型酶的细胞或组织来源不同分别称为神经元型
nogunidine,AG)是一种肼化物,它具有高选择性抑制诱导型一
(nNOS)、内皮细胞型(eNOS)、诱导型(iNOS)。eNOS分布于血
氧化氮合成酶(iNOS)。现将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管内皮细胞、神经组织和血小板中,该酶为可溶性酶,它的合成
(retinal ganglion cell,RGCs)损伤及氨基胍对其保护性作用作一
受ca“和CaM(钙调蛋白)的调节,任何引ca 进入细胞的因
综述。
素均能导致eNOS活性增加。它被激活时,NO释放的时间短,
1视神经损伤
其中eNOS产生的NO更接近血管平滑肌,它可以激活血管平滑
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质束,视神经损伤后,哺乳动物
肌细胞中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使细胞cAMP(腺苷一3’,5’
不能有效再生,只有低等的两栖类和鱼类能完全再生…。视神
一
环化厂磷酸)浓度升高,从而起到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和白
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
细胞粘附、聚集的作用,发挥生理功能。nNOS则是神经元和小
多种因素参与了损伤过程。已知神经细胞死亡有2种基本方
胶质细胞在急性缺血期,NMDA(N一甲基一D一天冬氨酸受体)
式:凋亡和坏死。视网膜最内层是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组成的,
受体激活ca2 大量内流时产生的,具有神经毒性作用。iNOS
它们投射轴突到视神经,视神经损伤引起严重的轴索破坏,从而
主要分布于巨噬细胞、炎性中性粒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
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造成视力丧失 J。视网膜神经节
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型细胞。它是非钙依赖性酶,在基态下不
细胞就像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一样,可能由于轴突受损后,
合成NO,只有在缺血、缺氧和某些细胞因子等的激活下经4—
对神经元的胞体产生影响,包括神经元轴突的轴浆运输障碍甚
8h方可诱导iNOS mRNA(信使RNA)的表达,产生释放大量的
至神经元发生溃变、凋亡和坏死。视神经损伤诱导细胞内环境
NO。iNOS是由DNA转录调节的,此酶一旦合成就不断地产生
失衡,同时伴有大量受损神经元营养支持物的丢失,导致受损视
NO,直至低物耗尽 。
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死亡 J。Quilgey等 首先发现灵长类动物
3 NO与视神经损伤
实验性视神经损伤(如高眼压、轴突切断)后RGCs凋亡的证据,
在生理状态下,NO主要由nNOS型和eNOS催化生成,iNOS
Chierzi等 在bcl一2转基因小鼠中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视神
一
般不发挥作用。但在病理状态下,iNOS可被细胞因子,创伤
经损伤后RGCs的凋亡。Sapieha等 发现在啮齿目动物视神
等多种信号诱导表达。iNOS在诱导神经退行型变过程中发挥
经横断后RGCs数目1周后减少50%,2周后减少80%~90%。
着重要作用 。N0在体内可与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快速
人类RGCs损伤后也有同样结果,Kerrigan等 J、彭玉豪等 在
结合生成过氧亚硝基阴离子(peroxynitrite,ONOO一),其生物学
青光眼、Levin和Louhab 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眼中均
作用可介导多种细胞损伤,是NO发挥病理性损伤作用的主要
发现了RGCs的凋亡现象。因此,视神经损伤后,主要是预防和
环节。ONO0一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具有极强的氧化和硝基化
阻止发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预防和阻止凋亡主要是消
作用,且能跨膜弥散。体外实验表明:ONO0一可导致纯化的
除或抑制其启动过程,或是通过某些途径抑制凋亡。 DNA解链,膜脂质过氧化,灭活许多重要的酶类,引起多种细胞
2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
凋亡和坏死。在视神经损伤中,视网膜内的小胶质细胞和Mul1.
一
氧化氮是大气的一种组成成分,在机体内广泛存在,是一
el"细胞内iNOS的表达增加。由于nNOS半衰期短,产生的NO
种无机小分子气体,容易弥散通过细胞膜。生物体内的NO是
量少,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相对较小,临床意义不大。由于
以左旋精氨酸和分子氧为底物,在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
iNOS与ca“结合紧密,即使在低ca“的条件下也能保持其活
作用下生成瓜氨酸并释放出NO,其作用有双面性,是一种细胞
性,产生大量的NO,具有更大的神经毒性。大量实验发现脊椎
信使分子和细胞毒性分子,一方面它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和免疫
动物的小梁网、睫状肌、虹膜、脉络膜和视网膜都有NOS的分
布,并证实人的视网膜神经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脉络膜、
【基金项目】河北省唐山市科技局课题(编号:10150204A一28)。
血管周围的神经纤维、睫状突、虹膜、球结膜和视神经同样有
【作者简介】胡丽荣(1964一),女,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视
NOS的分布。在正常视网膜中NOS分布于神经节细胞、内核层
神经损伤。
(inner nuclear layer,INL)、光感受器的内节,但iNOS表达阴性。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年l1月第13卷第6期J North China Coal Medical University 2011 November,13(6) .767.
研究表明,在Wistar大鼠正常视网膜中,iNOS表达为阴性,在视
神经损伤后1d,视网膜节细胞层(ganghon celllayer,GCL)及INL
层即可见iNOS阳性的细胞。随着损伤时间的增加,iNOS有逐
[4]Qui/geyHA,Me Kinnon SJ,ZackDJ,et a1.Retrograde axonaltrtul8.
port of BDNF in retinal 60—3466.ganglion eens is blocked by acute
IOP elevaitonin rats[J].Invest0phthlamol Vis Sci,2000,41(11):34
[5]Chierzi S,Sterttoi E,Cenni MC,et 1a.or,tie nevre crush:axonal er—
sponses inwild—type and bcl一2 transgenie mice[J].J Neuro ̄ci,
1999,19(19):8367
渐增多的趋势,到损伤后14d,iNOS阳性细胞的面密度比损伤后
1d明显增多(P<0.01)。Hu等¨’-19]研究表明,在视神经创伤
或缺血后视网膜GCL及INL层可见iNOS阳性细胞,主要为小
胶质细胞和Muller细胞。所以iNOS是引起体内NO过量产生
的主要基础,大量的NO造成细胞损伤甚至死亡,可以说iNOS
的诱导合成是神经损伤的关键。
4氨基胍(AG)
[6]Kerrigan LA,ZackDJ,QuigleyHA,eta1.TUNEL—positive ganglion
cells in human primary open—aI1gle glaucoma[J].Arch Ophthalmol,
1997,115(8):1031
[7] 彭玉豪,李和平.Abbot F.CLARK.青光眼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
亡的病理机制[J].中华眼科杂志,2004,40(7):495
[8]Levin LA,Louhab A.Apoptosis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 in anteiror is—
氨基胍为无毒小分子物质,是一类具有亲核作用的肼化物,
基本的化学结构为HN—NH—C—NH,在结构上与NO的合成
底物L一精氨酸相似。多数NOS抑制剂为非选择性抑制剂,可
同时抑制3种NOS,不但抑制了具有病理作用的NOS的产生,
同时抑制了具有生理作用的eNOS。而AG对iNOS有选择性抑
chemic optic neuropathy[J].Arch Ophthalmol,1996,114(4):488
[9]Castegna A,Thongbocnkerd V,Klein JB,et a1.Proteomic identifica—
tion of nitrated proteins in Alzheimer ̄disease brain[J].J Neurochem,
2003,85(6):1394
制作用¨ -19]。Corbett等¨ -21]于1992年首次报道了它具有高
选择性抑制iNOS的作用,是近年研究较多的iNOS抑制剂,较非
选择性的NOS抑制剂N一单甲基一L一精氨酸(L—NMMA)对
[10]Calabrese V,SeapagniniG,RavagnaA,et a1.Disuprtion ofthiol ho-
meostsisa and nitrosative stess irn the eerebrospinal fluid of patients
with active multiple sclerosis:evidence for a protective rule of aeetylc—
iNOS的抑制作用强7倍,AG的这种特性,不仅减少视神经损伤
后RGCs的凋亡,同时还保护了具有生理作用的eNOS。对视神
经损伤后RGCs保护性作用机制主要有:①与iNOS催化部位的
血红素铁可逆性结合,从而改变其活性基团的构象 “ ,使iN—
Os失活,因为AG也以这种方式失活其他含铁或含铜酶。Bryk
等从分子机制角度研究了AG的作用原理,发现AG通过在活性
位点与血红素残基共价结合,并将被修饰的亚铁血红素残基以
arnitine[J].Neurochem Res,2003,28(9):1321
[1I]Brown GC,Bal—Price A.Inflammatory neurodegeneration mediated by
nitric oxide,glutamate,and mitochondria[J].Moleurobiol,2003,27
(3):325
[12]赵昱.NO/ONO0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
制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03,2004,2001
[13]Lee EJ,Kim KY,Gu TH,et 1a.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is ex-
perssed in the axotomized ganglion cells of the rat retina[J].Brain
Res,2003,986(1—2):174
共价键结合于蛋白的活性位点而对iNOS起抑制作用。②AG
除在蛋白质水平对iNOS起明显抑制作用外,还可明显抑制iN.
OSmRNA的表达,这与Kobayashi等 卜驯学者研究结果相似。
③AG酰肼集团与不同的内源性羟基代谢产物和潜在有害的醛
结合。AG可通过抑制iNOS表达进而抑制NO的释放 J,并
对iNOS的抑制作用具有持续性,对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有保护
性作用。@AG还可以产生大量自杀产物来抑制iNOS。与非
选择性iNOS抑制剂比较,AG在抑制iNOS病理性表达的同时,
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构成型NOS的生理功能
剂,被广泛应用于NO相关研究中。
5展望
[14]Yaylak F,Canbaz H,Caglikulekci M,et a1.Liver tissue inducible ni-
tric oxide synthase(iNOS)expression and lipid peruxidation in experi—
mentl hepata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stimulated with liopolpysac—
charide:the urle ofaminoguanidine[J].J su Res,2008,148(2):214
[15]Keebefle PD,Ball AK.Nitirc oixde synthase inhibition delays axonal
degeneration and promotes the survival of axotomized retinal ganglion
cells[J].Exp Neurol,1999 ,158(2):366
[16]Neufeld AH,Sawada A,Becket B.Inhibition of nitirc—oixde syn-
thase 2 by amino—-guanidine provides neuruproteetion of etrinal gan—
。但确切机制
仍不十分明了。AG是目前发现的一种安全有效的iNOS抑制
lgion cells in arat model of chronic lgaucoma[J].Prcc Nali Acad Sci
USA,1999,96f 17):9944
[17]Neufeld AH,Das S,Vora S,eta1.A prodrug of a selectiveinhibitor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s neuroprotective in the rat model of
视神经损伤的机制是相当复杂的,NO在神经损伤中的作
用正日益受到关注。已有实验证实,NO在颅脑损伤缺血及高
glaucoma[J].J Glaucoma,2002,11(3):221
[18]Byun JS,Lee SH,Jeon SH,et a1.Kainie Acid—induced Neuronal
Death is Atte—-nuated by Aminoguanidine but Aggravated by L—-
眼压后的视神经损伤中起重要作用。AG作为高选择性、高效、
低毒的iNOS抑制剂对受损神经有保护性作用。NO在视神经
损伤中的作用及AG对受损视神经的保护性作用,我们正在进
行实验观察,希望能为临床视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一新思路。
有关AG的给药时间、给药剂量、体内代谢特点及毒性作用等等
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厚斌,马志中,张卯年.大鼠视神经部分损伤后视神经纤维再生
的形态学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2006,42(3):251
NAME in Mouse Hippocampus[J].Korean J Physiol Pharmacol,
2009,13(4):265
[19]Klckoer N,Cellerino A,Bahr M.Free radicla scaven ̄ng nd ainhibi—
tion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potentiates the neurotophie efrfects of brain
—-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on axotomized retinal ganglion cells in vi・-
vo[J].J Neurosci,1998,18(3):1038
[20]Du Y,Sarthy VP,Kern TS.Interaction between NO and COX pathways
in ertinal ceils exposed to elevated lgucose and retina of diabetic arts
[J].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2004,287(4):735
[21]胡博,詹汀华,崔华雷,等.氨基胍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
[2]Kaushik S,Pandav SS,Ram J.Neurupmtection in glaucoma[J].J
Postgrad Med,2003,49(1):9O
[3]Quigley HA,Nickells RW,Kerrigan LA,et 81.Retinal gang/ion cell
death in experi—mental aIlcoma and after axotomy occurs by apopto—
保护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8):689
[22]刘瑞春,王为华,王小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及氨基胍在脑缺血
sis[J].Invest Ophthlamol Vis Sci,1995,36(5):774
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J].脑神经杂志,2002,10(6):381
・
768・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年l1月第l3卷第6期J North China Coal Medical University 2011 November,13(6)
Effecst of STAT一1 and Indueihld Nitric Oxide Synthasel[J].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2005,175(14):1118
[23]Kobayashi N,Horinaka S,Mira S,et&1.Aminoguanidine inhibits mito-
gc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nd improves cardiac performance and
cardiovascular remodeling in failing hearts of salt——sensitive hyperten‘
[26 3张岩,张新日.糖皮质激素和氨基胍对机械通气致大鼠急性肺
sive rats[J].J Hypertens,2002,20(12):2475 .
损伤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的干预作用[J].山西
医药杂志,2008,37(2):101
[24]Stadler K,Jenei V,Somogyi A,et 1a.Beneficila efects of aminoguani—
dine o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of diabetic rats[J].Dibeates Metba
Res Rev,2005,21(2):189
[27]杨益民,王民,赵光辉.氨基胍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诱导型一氧
(2011一o4一O6收稿)(王一伊编辑)
化氮合酶的影响[J].山西医学杂志,2007,36(11):1469
[25]Yu Zhu,Gareth J,Shigeki T,et 1a.Lentivirus Infection Causes Neu—
oinfrlammation nd Neuraonal Injury in Dorsal Root Ganglia:Pathogenic
原发性胆管细胞型肝癌诊治进展
袁红利
(陕西省扶风县人民医院
[关键词] 原发性胆管细胞型肝癌诊治
陕西扶风
瘤。
722200)
[中图分类号] R 73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33(2011)06—768—03
2病理学分型
目前最普遍的是日本肝癌协会提出的分类方法,该方法对
CC的大体外观、生物学行为、生长特征均做了描述,有助于放射
原发性胆管细胞型肝癌(cholan ̄ocarcinoma,CC)是仅次于
学解释、临床优化治疗方案以及判断预后,被认为是目前最合理
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Uular—carcinoma,HCC)的第二大原发
的分类方法。根据肉眼分类,CC可分为肿块型、胆管周围浸润
性肝癌,占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5%~30%…。CC缺乏特异性
型、胆管内型和肿块加胆管周围浸润型(混合型)。①肿块型:
影像学表现和血清学检查,导致CC术前诊断十分困难,诊断符
病理大体观肿块型呈质硬灰白色,浸润性生长。由不同分化程
合率低。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胆管细胞癌最佳的治疗方法,但是
度的管状结构形成导管及致密的纤维基质组成,边缘不规则,边
许多患者一经诊断,病变已进入晚期,肿瘤常无法切除,根治性
界清楚无包膜,周围常有卫星结节。该型CC常见,多发生于外
手术切除率仅为12%[2 3,预后很差。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cc
周小胆管,向外穿透血管壁后呈膨胀性生长形成结节状肿瘤,也
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从1976
可通过淋巴管侵犯Glisson鞘。生物学行为和HCC相似,易侵
年到2000年,发病率增加了1倍,为0.71/10万 。
1原发性胆管细胞型肝癌的病因
原发性胆管细胞型肝癌病因还不明确,目前的研究发现可
犯门静脉分支,发生肝内转移。黏液腺癌罕见,以胆管内分泌大
量黏液为特点,也称胶样癌,产生黏液的CC相对预后较好。②
胆管周围浸润型:大体观为灰白色硬化结节,呈伸长的、针状或
能与下列因素关系密切:①胆管结石。这在西方国家非常少
树枝状,胆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部分狭窄甚至完全闭塞。多发
见,而在亚洲相当普遍。在日本,有6%一18%手术的CC患者
生于较大的肝内胆管,沿胆管壁经门管区Glisson鞘的神经和神
同时发现有肝内胆管结石,在中国台湾则高达70%。我国一项
经周围间隙向肝门方向扩散,易侵犯周围肝组织,包绕大的血
调查显示,约1/3的CC患者合并胆管结石。②HBV/HCV感
管,发生肝门淋巴结转移。③胆管内型:大体观为扩张胆管内
染。日本有学者对600例HCV患者随访0—18.5年,平均7.2
乳头状或颗粒状肿瘤,有时很像瘤栓。该型较少见,多发生在近
年,CC的发病率为0.3%,高于当地普通人群的1000倍。我国
肝门的较大肝内胆管,易产生粘液,并可沿黏膜层形成多发肿
的CC患者HBV的感染率高达48.4%,HCV仅为2.9%,提示在
我国HBV是CC发生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西方国家多为
瘤,预后相对较好。④混合型:肿块并胆管周围浸润型是最常
见的混合类型,兼有肿块型和胆管周围浸润型的生长方式和形
HCV感染,而我国则是主要是HBV感染L2 J。③寄生虫感染,包
态特征,预后最差。组织学分类可分为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
括麝猫后睾吸虫和华支睾吸虫。麝猫后睾吸虫是CC的确定致
腺癌、透明细胞腺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和小细
病因素。麝猫后睾吸虫流行的国家(泰国、老挝等)CC的发生率
胞癌,其中腺癌最常见,约占90%。根据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可
高,泰国CC的发生率最高(87/10万)。华支睾吸虫感染主要流
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和未分化。CC主要以高分化和中
行于中国,朝鲜等地。④纤维性多囊肝、胆总管囊肿和卡罗利
分化为主,低分化较少,未分化罕见。肿块型以中低分化癌居
综合征(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等。增生一发育不良一癌变
多;胆管周围浸润型则大多为高分化癌,其内含有丰富的纤维组
这一顺序性变化在胆管致癌作用中很明显,被认为是cc的癌
织,管内生长型大多为恶性程度较低的乳头状腺癌。
前病变或是临界病变。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
3临床表现
ing cholangitis,PSC)。在PSC诊断后第1年内有37%的患者将
原发性胆管细胞型肝癌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
发展成胆管癌,以后随时间的延长癌变的发生率增加。PSC合 3大症状是腹痛、贫血和体重减轻,黄疸的发生率很低。肝脏代
并溃疡性结肠炎是最确切的危险因素之一。⑥化学致癌物。暴
偿功能好的患者,即使疾病已经发展到晚期,也没有明显的症
露二氧化钍(早期使用的造影剂)与胆管癌的发生强烈相关,其 状,往往是在体检中意外发现肝脏病变。我们的20例CC患者
危险性比普通人群增加300倍。⑦其他可能的病因还有酒精性
中有40%为意外发现。肝功检查中ALT、AST对CC的诊断帮
肝病、非特异性肝硬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上述致病因素均 助不大,ALP、GGT升高可能反映了肿瘤造成的局部胆管引流障
对CC的诊断有很好的预示作用。CA19—9是目前最常用的
可导致胆管的慢性炎症,引起上皮细胞死亡、增殖进而发生肿
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