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发(作者:)

龙源期刊网

《伊芙琳》与《布里尔小姐》之比较

作者:刘佩佩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6期

摘 要:短篇小说《伊芙琳》和《布里尔小姐》分别是现代主义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和凯

瑟琳·曼斯菲尔德的著名作品,展现了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探索,體现了现代主义文学

有别于传统文学的叙事手法和写作技巧。通过对它们的对比研究,了解它们的异同点,可以加

深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伊芙琳》;《布里尔小姐》;比较;现代主义文学

作者简介:刘佩佩,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法。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02

引言

现代主义文学这一重要文学思潮起源于20世纪早期,它倡导从人的心理感受角度去展示

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意识流,象征主义等都是常见的写作手法。

乔伊斯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彰显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对比他们的代表作《伊芙

琳》和《布里尔小姐》之异同,有助于读者赏析现代主义文学。

一、《伊芙琳》和《布里尔小姐》简介

《伊芙琳》生动描绘了都柏林青年女子精神世界的空虚和麻痹。伊芙琳厌倦了自己沉闷的

工作和她无情的父亲带给她的压抑生活。虽然她有机会和男友一起逃离都柏林去布宜诺斯艾利

斯开始新的生活,但爱尔兰式的精神瘫痪和对未知的恐惧阻止了她和爱人的私奔,使她放弃了

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布里尔小姐》描述了一名孤独地生活在法国的年迈的布里尔小姐每到

周日都会去公园小憩,窥察周围的人们。一个秋日的下午,她本有机会冲出封闭自己的牢笼,

与外界联系,一对青年男女的对话却深深刺伤了她的心,她又回到自己那冰冷,封闭的世界。

二、《伊芙琳》和《布里尔小姐》之共同点

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的作品都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体现了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伊芙琳》和《布里尔小姐》都体现了作者对意识流写作技巧的运用。“意识流”这

个词首次出现在心理学范畴,它是梅·辛克莱于1918年评论英国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坛的。

龙源期刊网

一般来讲,小说中的意识流意味着作者的叙事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物的意识变化过程,即作者重

点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意识流小说里,人物的心理和意识活动不再是依附于故事情节的一

种描写方式,而是作为有独立意义的描写对象出现在作品里,几乎成为作品的全部内容,文中

的情节则被尽量简化。

作者在《伊芙琳》的开头这样写道,“She sat at the window watching the evening invade the

avenue.(她坐在窗前,凝视着夜幕笼罩住街道)”“The man out of the last house passed on his

way home.(有个男人从最后一幢房子里出来)”作者以伊芙琳的角度写下这两句话,因为根据

英文语法,第一次提到某个人或事物时,应用不定冠词,而作者在这里用的是“the avenue”和

“the man”,由此表明这是伊芙琳自己的观察,尽可能不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存在。不难发现,

文中表现女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句子还有很多。“那样做明智吗?”“倘若他们知道她跟一个小伙

子跑了,那些人在店里会说她什么呢?”作者在这两句里运用了人物独白的表现手法,让读者

充分感受伊芙琳的内心世界。

曼斯菲尔德在《布里尔小姐》中也着重描写女主人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心理活动。“指

挥是不是也穿上了新上衣了?她肯定那是新的。”作者在这儿直接展示了布里尔的想法。“我的

上帝!对这种行为,布里尔小姐真不知该称赞还是不该!”“噢,再次看到这双眼睛从红鸭绒垫

上向她闪烁,心里真是甜滋滋的!……”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体现了作者对意识流写作技

巧的运用。

其次,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都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起源于法

国,作者通过描写与组合赋予一些词汇特殊的意义,这些带有作者主观感受的特殊意象揭示了

小说的主题,也向读者传达了主人公的想法和情感状态。乔伊斯在《伊芙琳》中使用了很多象

征词汇,如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灰尘”一词。“她的头倚着窗帘,鼻孔里有一股沾满灰尘的印花

布窗帘的气味。”“多年以来,她每周都把这些东西擦拭一次,不知道灰尘究竟是从哪儿来

的。”实际上,文中的“灰尘”象征着让人压抑的环境以及爱尔兰人的心理瘫痪,而伊芙琳并不

知道自己身处这样的环境。当伊芙琳和男友来到码头时,她看见巨大的黑色船体,“黑色”反映

出伊芙琳对未知新生活的恐惧。“她用双手紧紧地抓住了铁栏”“她双手疯狂地抓着铁栏。”这里

的铁栏象征着束缚伊芙琳的牢笼,她被禁锢在自身的软弱和爱尔兰人的瘫痪状态里。文中还提

到伊芙琳和男友去看歌剧《波希米亚女郎》,波希米亚人追求浪漫、自由的生活,这恰恰是伊

芙琳所憧憬的。“象征是乔伊斯作品的一大艺术特色,他作品中的人物虽然普通而又渺小,细

节描写平平淡淡,但象征起到了放大镜的效果,使得一切变得既含蓄而又意蕴深邃。”

在《布里尔小姐》中,作者用毛皮围脖象征布里尔小姐,围脖被放在盒子里暗示出布里尔

小姐与世隔绝。“作者巧妙地以布里尔小姐的毛皮围领为线索,折射出主人公的社会生活与感

情世界。尽管这条毛皮围领旧得很,在别人的眼中是过时得可笑的‘油炸牙鳕鱼’,但布里尔小

姐对这毛皮围领的亲昵的自言自语——‘可爱的小东西!’‘这小淘气鬼!’,让读者真切地感受

到这毛皮围领在布里尔小姐心中的分量。”另外,文中提到布里尔小姐的房间像一个壁橱,“壁

橱”的狭小封闭也意味着布里尔小姐与外界隔绝的孤独。

龙源期刊网

这两篇小说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一个特定的结尾。《伊芙琳》的文末这样写道,

“她双眼望着她,没有显示出爱意,也没有显示出惜别之情, 仿佛是路人似的”。读者深深感受

到了伊芙琳的呆滞与绝望,但并不知道伊芙琳最终的结局。同样,在《布里尔小姐》的文末,

凯瑟琳为了表现布里尔小姐的绝望与悲伤这样写道,“但是,当她合上盒盖,她觉得她听到了

什么东西在哭”。读者并不知道布里尔小姐要怎样生活下去,这种写作技巧给读者留下了很大

的想象空间。

最后,两篇小说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在乔伊斯生活的岁月,爱尔兰为

英国殖民地,曹菁认为都柏林的压抑环境使乔伊斯和他朋友一样过着颓废的生活,所以他和他

笔下的伊芙琳一样选择逃离。由此,通过伊芙琳这一人物的塑造,乔伊斯向读者展示了他当时

的自身状态。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以他的家乡都柏林为背景,深刻地揭示了都柏林人与压

抑的社会环境的冲突,以及他们试图逃离却最终失败的痛苦。

曼斯菲尔德为了追求更高的文学造诣,放弃了原本安逸的生活,只身前去英国,从此她便

成了一个流浪的灵魂,个性复杂的她经历着同样复杂的人生历程。她刻画了一批在苦难中挣扎

的女性,并且着重描写她们的孤独与恐惧。布里尔小姐的不幸遭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她生活的

缩影。

三、《伊芙琳》和《布里尔小姐》之不同点

无疑,《伊芙琳》和《布里尔小姐》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布里尔小姐》中更多地

运用了印象主义的表现手法。印象主义起源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最初它是绘画艺术中

的一种流派,之后逐渐应用于音乐和文学领域。在文学作品中,印象主义的一个特征就是作者

会有意地描写与人的感官密切相连的光,影和色彩,将瞬间的感觉经验转化为人物的感情状

态。

“湛蓝的天空涂抹了大片大片的金光,就像公园里溅满白酒”,“半圆顶乐池后面,秀拔的

树上垂着黄叶,闪着金色云彩的蓝天那一边,透过树间。”《布里尔小姐》中的这几句话营造

出了一幅光影交错的暖色调画面,作者用环境的温暖反衬出布里尔小姐内心的孤独。

其次,曼斯菲尔德在文中还较多地运用了与音乐有关的词汇,这是因为她很小就开始学习

音乐,也喜欢去听音乐会,这样的个人经历让她倾向于将文学与音乐结合。在《布里尔小姐》

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通过乐曲和旋律的多次转换得到充分体现。“现在长笛奏出‘柔和而清澈’

的一小段,非常优美动人!……”轻快的音乐折射出布里尔小姐欢畅的心情。当布里尔小姐注

视着周围的景象时,乐队吹奏起“ 哒——哒——哒,的的哒!的的哒!哒——的滴答滴答的

哒!”,这欢快的旋律生动地映衬了她对生活的遐想,传递出布里尔小姐融入社会的渴望。当

她沉浸在温暖的氛围中,幻想自己是社会这个大舞台的一名演员时,新的曲子开始奏响,“曲

子是热烈的、明快的……曲调升高,升高,灯亮了。”昂扬的曲调意味着布里尔小姐对人间真

情的憧憬。这些句子向读者展现了音乐的美,也利于读者体会到布里尔小姐的心情。

龙源期刊网

最后,乔伊斯注重刻画人物自身的心理冲突,而曼斯菲尔德强调的是布里尔小姐与外界的

格格不入。在伊芙琳来到码头之前,她认真地思考自己应该离开与否,当她想到烦闷的生活,

沉闷的工作和她母亲的悲惨命运,“她蓦然惊恐地站了起来。逃!她必须逃走!弗兰克会救

她。他会给她新的生活,也许还会给她爱情。……”然而,当她来到码头,看到翻腾的大海,

她对未来的恐惧和爱尔兰人的瘫痪心理彻底将她击垮了,她最终放弃了追求新生活的努力。乔

伊斯通过对伊芙琳的自我挣扎进行细致刻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读者也从伊芙琳的内心挣扎中

了解了爱尔兰人的瘫痪心理状态。

布里尔小姐的悲剧则与外界环境紧密相连。从布里尔小姐对周围人们仔细的观察可以看

出,布里尔小姐一直希望能与他人亲近。随着故事的发展,布里尔小姐心怀希望,她以为自己

又属于社会的一部分,再也不会与世隔绝了。然而,一对年轻男女的对话让布里尔小姐的希望

瞬间破灭了,当他们说出“老蠢货”“老丑嘴脸”“像油炸牙鳕鱼的毛皮围脖”这些侮辱性的词汇

时,布里尔小姐被深深地刺伤了,又回到了她封闭的自我世界。

四、结语

《伊芙琳》和《布里尔小姐》都体现了许多与传统小说截然不同的叙事形式和表现技巧,

如人物独白,意识流,象征主义等,在这些写作技巧上两篇小说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当然,两

篇小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布里尔小姐》还体现了作者对印象主义手法的运用,而且富有音

乐美,导致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悲剧的原因也不一样,这些都和两位作者的亲身经历密切相连。

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可以加深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解,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曹菁.乔伊斯:伊芙琳的心理蓝本[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5)

[2]王晓燕.试析詹姆斯·乔伊斯的《伊芙琳》的写作技巧[J].长春大学学报2003(6)

[3]姜焱.一场破灭的梦——乔伊斯短篇小说《伊芙琳》探析[J].東北大学学报.2001(1)

[4]李漫萍.寓意隽永的象征——试论乔伊斯短篇小说的象征艺术[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

(4)

[5]付灿邦.曼斯菲尔德小说的艺术魅力——《布里尔小姐》的文体分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

报.1993(5)

[6]牛建伟.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布里尔小姐》的现代性[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4)

[7]詹姆斯·乔伊斯.王逢振译.都柏林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龙源期刊网

[8]陈良廷等译.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