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8日发(作者:)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概念】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
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原因和机制】
肾外性原因丢失等渗或低渗性体液 (消化液大量丢失;体液大量在体腔内积聚;大量出
汗;大面积烧伤)肾性原因经肾失钠或同时失水过多(限制钠盐摄入或长期大量用排钠利
尿药(氯噻嗪、速尿和利尿酸等);慢性肾疾病、急性肾衰多尿期;失盐性肾炎、Addison
病;过度渗透性利尿)
血容量减少后肾脏重吸收水增多,治疗上只补水未注意补钠,低渗性脱水
【对机体影响】细胞外液量减少
(1)循环衰竭体症(休克)水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细胞外液↓,血容量↓→血压↓→
休克(2)脱水症状(组织间液)皮肤弹性下降,眼窝下陷;婴幼儿出现“三凹”体征。(3)
口渴:早期可以没有口渴;中、后期会有口渴。(4)CNS症状:重症低渗性脱水有神志淡漠、
嗜睡、昏迷等。(5)尿钠量↓(Ald↑):尿钠<10mmol/L或无,尿比重下降。失水--血浆胶
体渗透压相对升高--组织间水进入血液;晚期少尿(ADH ,ARF),早期尿量不减少。(6)
低钠综合征
2.高渗性脱水:(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概念】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
压>310mOsm/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原因和机制】
单纯失水【肺失水;皮肤失水(发热、甲亢);肾失水(中枢性、肾性尿崩症)】丧失低渗液
(胃肠道丧失低渗液,大量出汗,渗透性利尿) 水源断绝、不能或不会饮水渴感丧失, 高渗
性脱水
【对机体影响】
a尿钠●轻度高渗性脱水(早期)细胞外液渗透压↑、血容量↓不明显→肾小管重吸收水>
钠→尿钠偏高●中、重度高渗性脱水(晚期)血容量和肾血流量明显↓→Ald分泌↑→尿钠
↓
b.CNS症状:严重高渗性脱水→细胞内液明显↓→脑细胞脱水和脑压↓,严重程度不同的
CNS症状
c脱水热:细胞内液↓→汗腺分泌↓→机体散热功能↓→体温↑
d休克、肾衰
3.等渗性脱水:
【概念】水和钠以等渗比例丢失,或失液后经机体调节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血清钠浓
度为130~150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为280~310mOsm/kg·H2O
【原因和机制】等渗性脱水的常见病因是呕吐、腹泻,大量丢失接近等渗的消化液;大量胸、
腹水形成;大面积烧伤和严重创伤使血浆丢失等。
【对机体的影响】
等渗性脱水常兼有低渗性及高渗性脱水的临床表现。
大量丢失等渗性体液→细胞外液和血容量的减少→血压降低,尿量减少;可存在体温升高和
明显脱水外貌。严重者可有休克或肾衰竭
血容量减少→RAAS系统激活→ADH与醛固酮分泌增强→肾脏对钠和水重吸收增强→细胞外
液容量得到部分补充;
常兼有低渗性及高渗性脱水的临床表现:因不感蒸发或严重呕吐、不能饮水等情况继续失水
→高渗性脱水;只补水而不注意补钠→低渗性脱水
原因
血清钠浓度
(mmol/L)
血浆渗透压
(mmol/L)
体液减少主
要部位
口渴
体温升高
血压
低渗性脱水
失水失钠
135
280
细胞外液(细
胞间液)
早期无,重度
脱水者有
无
易降低
高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失水失钠 等渗液大量丢
失
145 135~145
310
细胞内液
明显
有
正常重症
280~310
细胞内、外液
有
有时有
易降低
者降低
尿量 正常重症者减少 减少
减少
脱水貌 明显 早期不明显 明显
4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概念】当水的摄入过多,超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肾脏的排水能力时,使大量水分在
体内潴留(低渗性水增加),导致细胞内、外液容量扩大,并出现包括稀释性低钠血症在内
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血清钠浓度130 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 280 mOsm/kg·H2O,
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病因与发生机制】
1.最常见: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出口堵塞:肾脏泌尿功能急剧
下降)2.ADH分泌过多(垂体肿瘤)3.严重低渗性脱水1、2、3+(相对)大量补水
【对机体的影响 】
由于细胞内液容量两倍于细胞外液,轻度和慢性水中毒的症状也不明显。急性重度水中毒
(影响重要生命器官):脑神经细胞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引起脑疝,致心跳、呼吸骤停);
肺水肿;心力衰竭。
5.低钾血症
【概念】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或mEq /L)
【原因和发生机制】钾摄入不足、钾丢失过多和体内钾分布异常(钾进入细胞内过多)
1)钾摄入不足:不能进食或禁食,未补钾
2)失钾过多:失钾过多是造成缺钾和低钾血症的最主要病因
(1)经消化道失钾:呕吐、引流、腹泻→大量消化液丢失→K
+
丢失 → 血[K
+
]↓
↓ ↑
血容量↓→继发性醛固酮↑→肾排K
+
↑
(2)经皮肤失钾
(3)经肾失钾:
①肾小管远端流速增大引起的肾失钾过多:ⅰ利尿药的大量使用:渗透性利尿剂甘露醇:
使肾小管远端流速增加;乙酰唑胺:抑制近曲小管碳酸酐酶活性,近曲小管对Na
+
的重吸收
也减少,导致流至远曲小管的Na
+
量增多和Na
+
K
+
交换增强;排钠性利尿剂速尿、利尿酸或
-
氯噻嗪类利尿药:抑制髓襻升支粗段和远曲小管起始部对Cl和Na
+
重吸收,既增加了远端
流速,也使远端肾单位Na
+
K
+
交换增强。ⅱ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排出尿
素增多,引起渗透性利尿和远端流速加快;间质性肾疾患如慢性肾炎或肾盂肾炎:因近曲小
管和髓襻对钠、水重吸收障碍,使远端流速加快和Na
+
K
+
交换增强。
②醛固酮增多,糖皮质激素过多:原发性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先天性肾上
腺增生症等
③肾小管内跨膜电位负值增大引起的失钾:大量使用某些抗菌素;近曲小管性酸中毒
-
(Fanconi综合征)近曲小管重吸收HCO3和K
+
障碍(糖尿、氨基酸尿、磷酸盐尿等)
④低镁血症引起的的失钾:机体缺镁时,髓襻升支粗段上皮细胞的Na
+
-K
+
-ATP酶失活,引起
钾重吸收障碍和钾丢失。
⑤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时,远端肾小管泌H
+
障碍,使Na
+
K
+
交换增强,肾排钾增强。
3)钾向细胞内转移:K
+
进入细胞内过多,机体并不一定缺钾。
(1)碱中毒:碱中毒时,作为酸碱平衡紊乱的一种代偿机制,H
+
从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K
+
进
入细胞内,使血钾降低;此时,肾小管Na
+
H
+
交换减弱而Na
+
K
+
增强,故肾排钾也增加。
(2)胰岛素的使用:用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血清钾随葡萄糖大量进入细
胞内以合成糖原,因而血清钾降低
(3)低钾血症型周期性麻痹症:钾向细胞内转移被认为是本症的发生机制,患者可出现一时
性肢体瘫痪,发作时血钾降低,尿钾减少。促进钾进入细胞的因素(如运动后、高糖饮食、
应激状态使肾上腺素释放等)可诱发周期性麻痹。
(4)钡中毒:钡中毒时,Na
+
-K
+
-ATP酶活性增强,钾不断进入细胞内,加之阻断细胞膜上由细
胞内通向细胞外的钾通道,故使血清钾降低。
【对机体的影响】
单纯低钾血症:膜电位异常(骨骼肌弛缓性麻痹和心率失常);机体缺钾:细胞代谢障碍
缺钾、低钾血症:酸碱异常
主要引起神经肌肉、心脏和肾脏功能障碍;
1)对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影响
兴奋性降低,使肌肉处于超极化阻滞状态,引起骨骼肌和消化道平滑肌松弛无力,甚至发生
呼吸困难和麻痹性肠梗阻。
轻度低钾血症(血清钾<3.5mmol/L):CNS:萎靡、倦怠;骨骼肌:四肢无力;胃肠道平滑
肌:食欲不振、肠蠕动↓、肠鸣音↓
重度低钾血症(血清钾<2.5mmol/L)CNS:嗜睡、昏迷;胃肠道平滑肌:腹胀、麻痹性肠梗
阻。骨骼肌:软瘫、呼吸运动停止、腱反射(-)、肌坏死。
2)对心脏的影响: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发生心室纤维颤动,导致心功能衰竭。
自律性增高:低钾血症时K+e降低,使心肌细胞膜对钾的通透性降低,自律性细胞4期自
动除极过程中的K+外流减少,Na+或Ca2+内流相对增加,使除极化加快,引起自律性增高。
兴奋性增高:K+e降低时,心肌细胞膜对钾的通透性降低,细胞内钾外流减少,使Em绝
对值反而减小,EmEt间距减小,因而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高。
传导性降低:心肌细胞Em绝对值和EmEt间距减小,使0期除极化速度减慢、幅度减小,
兴奋位点与周边的电位差缩小,兴奋的扩布减慢,导致传导性降低。
收缩性增高:心肌细胞的收缩性与动作电位2期Ca2+内流的速度有关。低钾血症时K+e降
低,其对复极化2期Ca2+ 内流的抑制作用减弱,复极化2期Ca2+ 内流加速,使Ca2+i升
高较快,心肌的兴奋收缩偶联过程加强,因此心肌的收缩性增高。但在严重或慢性低钾血
症时,因细胞内缺钾,影响细胞代谢,使心肌结构破坏,所以心肌收缩性降低。
心电图(ECG)特征:QRS波增宽;ST段下降;T波低平;U波增高
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K
+
]e↓→细胞内K
+
移出↑、H
+
进入细胞内↑→ECF [H
+
]↓→代谢性碱中毒; [K
+
]e↓→肾小管
--
重吸收HCO3↑→ECF [HCO3] ↑→代谢性碱中毒;[K
+
]e↓→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
+
]↓→分泌
K
+
↓→排NH3
+
、排H
+
↑→酸性尿(反常性酸性尿)
4)对血管的影响:[K
+
]e↓→血管平滑肌兴奋性↓→小动脉舒张
5)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物毒性的敏感性增高
6)肾损害:■ 缺钾初期:髓质集合管出现上皮细胞肿胀、增生等。■ 长期、严重缺钾:
损害可波及各段肾小管,甚至肾小球。损伤集合管对ADH反应性↓、升支粗段对NaCl重吸
收↓,肾脏浓缩功能↓,多尿、夜尿
6.高钾血症
+
【概念】血清K浓度大于5.5 mmol/L(或mEq /L)称为高钾血症。
【原因和发病机制】肾脏排钾减少细胞内钾外流为主要原因
1)肾脏排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少;高钾型远曲小管性酸中毒(Ⅳ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
远曲小管泌H和Na重吸收障碍 → 腔内尿液负电位↓→K分泌↓→肾排K↓→血[K]↑;
醛固酮分泌减少或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性低下:Addison病、Ald合成障碍(先天性酶缺乏)、
糖尿病肾病、间质性肾炎、假性低Ald症、肾移植后早期等。遗传性和获得性Ald分泌↓、
远曲小管对Ald反应性↓,肾排K
+
↓,血[K
+
]↑;长期应用潴钾类利尿剂(氨苯喋啶、安体
舒通)
2)细胞内钾外流:急性酸中毒;大量溶血或组织损伤、坏死;严重组织缺氧、肌肉运动过
度;高血糖、胰岛素不足;过量洋地黄能抑制Na
+
-K
+
-ATP酶(钠泵)活性;高钾血症型周期
性麻痹
3)过多过快输入钾盐(静脉)
【对机体的影响】
1)对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影响:轻度高钾血症(5.5~7.0mmol/L)常表现为兴奋性增加,临
床上有手足感觉异常,震颤、肌痛或肠绞痛与腹泻;重度高钾血症(7.0~9.0mmol/L)常使
肌细胞出现去极化阻滞状态,引起肌麻痹,临床上有肌肉软弱,弛缓性麻痹等症状。
2)对心脏的影响:心律失常或发生心室纤维颤动;严重高钾血症可引起心脏停搏。
+++
①Ke增高自律细胞复极化后膜对K的通透性增高4期K外流增加自动除极化减慢
自律性降低→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
+
②Ke增高心脏工作细胞Em 负值减小EmEt间距缩小兴奋性在轻症增高、重症降
低
③ EmEt间距缩小0期除极化减慢,锋电位减低传导性降低→房室、房内、室内传导
阻滞
+
④Ke增高2期钙内流减少收缩性降低→兴奋折返、心室纤颤共同导致致死性心律失
常,心搏骤停
⑤P波和 QRS波振幅降低,间期增宽;T波高尖(血清钾超过5.0mmol/L时即可出现);心
律减慢、停搏
++
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高钾血症使 H向细胞外转移,肾排H减少,故可发生代谢性酸中
毒。反常性碱性尿
7.正常钾代谢的平衡及其调节
【钾的正常含量和分布】正常成人总钾量约140~150g(31~57mmol/L)2%在细胞外,
3.5~5.5mmol/L;98%在细胞内,150mmol/L,绝大部分在肌肉细胞内。
【钾的生理功能】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例如糖原和蛋白质的合成需要一定量的K
+
进入细
胞。(发热增加,分解代谢增加,K
+
出细胞增加);维持细胞渗透压及对酸碱平衡起作用;维
持神经-肌肉应激性和心脏的正常功能
【平衡】ⅰ每日由食物如肉类和蔬菜获得40~120mmol(或2~4g)ⅱ主要由小肠吸收ⅲ90%
依靠肾脏排泄(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ⅳ10%随粪便排出,极少随汗液排出。ⅴ血
浆钾(3.5~5.5mEq/L)细胞内钾(160mEq/L)
【影响钾分泌的因素】肾小球的滤过; 醛固酮的作用;肾小管远端流速(浓度差); 细胞
外液酸碱度
8. 正常水钠代谢的平衡及其调节
【钠含量】58mmol/L,总量约60~80g 血清钠浓度:130-150mmol/L
【分布】:45%在细胞外液;10%在细胞内液;45%在骨骼
【平衡】:每日由食盐摄入5~15g NaCl;主要在小肠吸收;主要从肾脏排泄(多吃多排,少
吃少排,不吃不排);水的生理功能:参与新陈代谢;参与营养物质运输;参与体温调节;防震和
润滑;组织细胞结构成分
【生理功能】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细胞内外晶体渗透压);维持静息电位,参与动作电
位形成(Na离子主要维持阈电位;钾离子维持静息电位);影响细胞内外液的分布
9.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的概念与分类
低渗性低钠血症
按细胞外液量的变化不同将低渗性低钠血症分成以下三类:
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特点是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量降低,即前
述的低渗性脱水
2)等容量性低钠血症:等容量性低钠血症见于ADH分泌异常增多综合征(SIADH)或渗透
调定点重设(reset osmostat)。
3)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变腹水、肾病综合征等可引起机体有效循环
血量减少的病理改变,是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等渗性低钠血症(慢性低钠血症):由于此类患者血浆渗透压基本正常,所以无需对这种低
钠血症进行治疗。
高渗性低钠血症:高渗性低钠血症(hypertonic hyponatremia)由钠以外的不通透溶质如葡
萄糖、甘露醇等增多所引起,见于糖尿病高血糖、静脉输注渗透性利尿剂(如甘露醇)等情
况。
高钠血症:高钠血症根据细胞外液量的变化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类: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等容量性高钠血症;高容量性高钠血症
10.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渗出液 漏出液
产生原因 炎症 非炎症
外观 浑浊 清亮
蛋白含量 >25g/l <20-25g/l
比重 >1.018 <1.015
白细胞数 >0.5*10~9/l(500个/mm3) <0.5*10~9/l(100个/mm3)
细菌培养 + -
放置后可凝固型 可凝固 不可凝固
11.水肿的概念、原因和发生机制
【概念】过多的(等渗性)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
【水肿与水中毒】:全身性水肿限钠盐摄入和过度水负荷转变为水中毒
水肿全身性或局部性;为等渗性体液的聚集,一般不伴有细胞水肿。水中毒全身性,为低渗
性体液的聚集,有细胞水肿,细胞水化,细胞内液过多。
【原因和发生机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心功能不全:血栓形成或栓塞、肿瘤压迫可使局部静脉压增高,
形成局部水肿;血容量增加也可引起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合成减少;丢失过多;分解增加;血液稀释
③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常见于炎症、缺氧、酸中毒等。
④淋巴回流受阻:见于丝虫病、肿瘤等
2)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①GFR降低:肾脏本身疾患;有效循环血量减少②肾小管对
钠、水的重吸收增多(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滤过分数增高;③心房利钠肽减少;
④肾血流重分布
【皮下水肿的皮肤特点】:
(1)显性水肿(Rank edema)或凹陷性水肿(Pitting edema):当出现明显皮下水肿时,皮肤
表现出苍白、饱满感、皱纹变浅,皮肤温度较低,组织弹性下降,指压时出现凹陷性压痕。
(意味着皮下有可自由移动的水)
(2)隐性水肿:细胞间液组织液增加,但可流动水不多,指压时没有凹陷性水肿的体征,
但体重增加不超过正常时的10%。(意味着皮下为结合水)
【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
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水肿首先出现在体位低垂部位(下肢);肾性水肿,水肿首先出现在
皮下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面部;肝性水肿,水肿首先出现在腹腔内,即腹水
重力和体位;皮下组织结构的致密性和皮肤厚度与伸展性;病因作用对局部静脉及毛细血管
血液动力学影响的程度
*【各种常见水肿的发生机制】:
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肾病性水肿,肾炎性水肿),肝性水肿,肺水肿,脑水肿
心性水肿:特点: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伴有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如颈静脉怒张、肝大、
静脉压升高、严重时可出现胸腔积液、腹水等。发生机制:肺动脉压力增高,静脉血回流阻
力增大,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脏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
水钠潴留以及静脉压、毛细血管内压增高、胸导管淋巴回流障碍等
肾性水肿:特点:初为晨起眼睑和颜面水肿,以后发展为全身水肿。肾病综合症时常出现中
度或重度水肿,凹陷性明显,可伴有胸腔积液、腹水。患者常有尿检异常、高血压、肾功能
损害等。发生机制:肾炎或肾病时,大量蛋白尿所致低蛋白血症、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球管
失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继发性RAAS系统激活,导致水钠潴留等
肝性水肿:特点:首先出现与踝部,逐渐向上蔓延,但头面部和上肢常无水肿,水肿常为难
治性。患者常同时伴有脾大、腹壁静脉怒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门静脉高压的表现以及
黄疸、肝掌、蜘蛛痣、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等肝功能异
常发生机制:见于失代偿性肝硬化。门静脉压力增高,肝脏白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严重低白蛋
白血症、肝淋巴回流受阻以及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灌注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继发性
RAAS系统激活,导致水钠潴留等是肝性水肿与腹水形成的主要机制。大量腹水的形成增加
腹内压,进一步阻碍下肢静脉回流。
肺水肿:特点:有呼吸困难,气短及呼吸费力的主观感觉。呼吸困难随水肿严重程度不同可
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及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时可出现发绀,气促,
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红色或泡沫样痰等症状和体征。发生机制:多见于左心衰竭。左心排
血量减少,肺毛细血管楔压增高,出现肺循环淤血,淤血严重时,可出现肺水肿。
脑水肿: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脑容积增大,称为脑水肿,可分类为:血管源性脑水肿:
特点:脑白质的细胞间隙有大量液体积聚,灰质无此变化,主要出现血管和神经元周围胶质
成分的肿胀。发病机制:见于脑外伤、肿瘤、出血、梗死、化脓性脑膜炎及铅中毒性脑病等。
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含蛋白的液体进入脑组织间隙所致。细胞中毒性脑水肿:特点:脑
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内液含量增多。发病机制:见于脑严重
缺氧、中毒、感染、急性低钠血症(水中毒)等。由于上述原因使ATP生成减少,使细胞膜钠
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离子增多,水分进入细胞,造成过量钠水在脑细胞内积聚。
间质性脑水肿:特点:脑积水脑脊液循环障碍可引起脑室积水。当肿瘤、炎症或胶质细胞增
生堵塞了导水管或脑室孔道时,脑脊液在脑室内积聚,可引起脑室扩张和相应脑室周围白质
的间质性水肿。脑组织可受压而萎缩变薄。
【各型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水肿对机体具有多种不利的影响,其影响大小取决于水肿部位、程度、发生速度和持续时间。
1.细胞营养障碍:组织间隙过量的液体积聚使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之间的距离加大,氧与
营养物质运输时间延长;水肿液的堆积还可压迫局部毛细血管,致使血流量减少,造成细胞
营养障碍。水肿部位易发生组织损伤、溃疡而不易愈合。
2.器官功能障碍:水肿可导致相应器官功能障碍,如胃肠粘膜水肿可影响消化吸收,肺水
肿可引起呼吸功能障碍,心包积水可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喉头水肿可致气道阻塞甚至窒息,
脑水肿可致颅内压升高,甚至形成脑疝,危及生命。若生命重要器官部位急速发生的水肿危
害较大,而缓慢发生的非要害部位水肿如肢体水肿对机体可无太大影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