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日发(作者:)

高三语文优选组合专练

(第11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相比中国的城市化在现实层面的飞速进展,当代文学中的城市书写似乎还处于方兴未艾

的阶段。如果从所谓“文学反映现实”的维度来看,中国的城市文学的“黄金年代”确实也

该到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积累的大量城市文化生态与生活经验,应当在当代作家的创

作中得到呈现。但是在现实中:城市文学的经典作品还很少,某种书写城市的范式也未形成。

当然,这也是探讨城市文学的趣味所在;它是一个正在生长的新领域,可以成为不同书写的

试验场。

虽然很多作家生活在城市,也有丰富的城市生活经验,但相比乡土写作,城市写作的难

度更大。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城市文学背后的素材与经验,往往是过于个体化的,这导致

城市文学难以形成所谓“共识”,甚至连相通的读者圈层都没有。在各自熟悉的领域耕耘的

作者,对应的读者,往往也是“小圈子化”的。

书写城市远比书写乡土不容易,也更难引起读者的认同与共鸣。在那些经典的乡土文学

中,不论是高密东北乡的沸腾与野性,还是黄土高原上的坚韧与抗争,或是沿海小村的凋败

与萧瑟,它们的文学风景或许是不同的,但乡土叙事中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却是差异不大

的。熟人社会、贫穷困苦、野蛮与文明的交织……这些“经典元素”在大多数乡土文学中都

有,乡土作家的创作风格或许不同,但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具备的生活经验,却没有根本性的

区别。很多读者可以在经典的乡土文学中找到熟悉的感觉,这也有助于作品的传播。

可是,城市文学面对的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模糊不清的世界。就以书写北京为例,虽

然不少作家在尝试塑造一个“文学的北京”,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我们并不具备相似的

“情感结构”。北京的高墙大院里的居民,金融街上的大亨们,就与在五环外的城中村里的

打工族,拥有迥异的生活经验。即便同属于学生,家庭条件优渥、就读于私立学校的本地“二

代”群体,与在应试教育中艰难熬出来的外地寒门学子,也很难有什么“共识”。如果城市

文学只书写其中某个特殊群体的故事,呈现某种孤立的“情感结构”的话,恐怕很难获得多

数读者的认可。这正是城市文学看似不少却难出被多数人认同的经典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学上也是如此。城市文学既是现代性的产物,

也应该是现代性的助推者,但在现代性的不同维度上,文学的呈现方式也不同。从这个意义

上讲,“城市文学”这个概念就颇为吊诡,十分含混,它更像一个无比硕大的筐,可以将各

种元素和情绪装进去,比如买房、租房、婚恋、求学、创业等元素,以及孤独、焦虑、苦闷、

迷惑等常见情绪,它们都是城市写作的常见表征,会让人产生一种“晕眩感”,甚至不知如

何用特定的语言描述。其实,这正是现代性的体验,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乡土体验,也对写城

市的作家提出了巨大挑战。

有两种常见的城市写作方式、一种是简单地描摹现实,作家把城市文学当成对现实社会

的复刻;还有一种是脱离现实,作家处于“脑洞”大开的状态,全凭想象力去表达,任性驰

骋在虚构的世界里。这两种写法各有利弊,但都没能解决上述城市书写的难题:现实主义文

学绝不等于对现实的“拍照”,而虚构的故事,也不应该仅仅是形式或要素上的臆造,它们

都不能真正表现城市生活的复杂症候,处理城市经验的多元可能性。

前者的问题在于,过于注重“讲故事”,而缺乏“文学感”,而且很容易受到其他文体

与文艺类型的“冲击”。比如新闻中的非虚构写作,对社会现实的描摹往往更加精准,也更

具传播力,还有很多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创作,如微博和短视频,都对简单描摹城市生活的文

学构成了“冲击”。而在多种文体与文艺类型的“夹击”下,一些作家的创作,沦为“鸡毛

蒜皮式”的写作,不是随便记录一点生活里的琐事,就是自怨自艾地发泄个人小情绪。这样

1

的“城市文学”,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后者则是另一个极端,一些作家不愿在文学中呈现沉重的苦难与现实,认为文学就是要

“轻盈”,却不是在卡尔维诺的“轻盈”意义上来写作,纯粹是将文学当成一种游戏“工具”,

甚至一味在形式上“炫技”。虽然这种写法看起来比较“轻松”,却不再有文学的深刻,也

不是一条长远发展之道。

要破解城市文学的书写难题,或许还是得找到一种具有“联结性”的“中间状态”,既

不在过度自我的小世界里“打转转”,也不会过度虚妄,以至于完全脱离现实,甚至不关心

现实。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或许本身都不是孤立的,也不该是孤立的,它们相互关联,又

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复杂多样的文学图景。文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给予那些苦闷者、

求索者必要的理解,尤其是那些漂泊在大城市的异乡人,更需要得到这种精神上的慰藉。

城市文学要发掘城市居民的“精神症候”,虽然很难给出一个令所有人都有共鸣的阐释

办法,但一些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却是城市文学可以呈现的,也是作家绕不开的书写对象。

我把这些隐微的情绪记录下来,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起码那些在暗夜中孤倔行走的人们,

大概能从这样的写作中,获得些许“同道人”的抚慰,拥有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黄西蒙《书写城市的难度与现实可能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但尚未出现与其发展水平相匹配的中国城市文学的“黄金时

代”。

B.城市写作的难度就在于大多数作家生活在城市,缺少乡土生活的经验与对应的读者。

C.大多数乡土文学中都有为很多读者所熟悉的经典元素,因此经典乡土文学易引起共

鸣。

D.城市文学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如果只关注其中某个特殊群体,就很难被多数读者

认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第一段内容可以看出,虽然城市文学并未充分反映城市文化生态与生活经验,但

也为对城市的不同书写提供了可能性。

B.“乡土叙事中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却是差异不大的”,可能是因为多数乡村的社

会形态与存在的弊病具有相似性。

C.我们很难用语言清楚描述“城市文学”中包含的诸多常见情绪,可见城市写作没有

必要厘清“城市文学”这个概念。

D.两种常见的城市文学的写作方式各有利弊,如果要解决城市写作的难题,将二者结

合,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或许是一种途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莫言在小说里描述了他热爱的故土,熟悉的高粱地,更把这片热情带到了世界,传

递给读者,也让他们进一步认识了中国。

B.黄西蒙创作的小说《北京流光》以“单元剧”形式,让每篇故事最后一个出现的人

物,成为下一篇的主角,故事之间也存在关联。

C.黄西蒙在小说中设计了来自一位虚构的红娘角色的“相亲积分表”,来象征着不同

代际与身份的人对于婚恋的不同看法。

D.“孤独”“纠结”与“苦闷”,不仅是“北漂青年”常见的情绪,也是在城市中生

活、挣扎的群体,普遍体验过的精神状态。

4.本文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现实状况下,要破解城市文学的书写难题,可从哪些方面入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