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

生态移民

目录

定义

分类

原则

存在问题

定义

分类

原则

存在问题

展开

编辑本段定义

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

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

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前者如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地区的大规模移民。三江之源

是中国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地,对广大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

续发展起着生态屏障作用,可是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个地区生态的退化。因此,

必须采取自然修复的办法,将当地居民移往他处。

后者如贵州省麻山地区,因水土资源不断流失而呈现“石漠化”(石质

荒漠化)现象,当地人民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而不得不迁往他乡。

中国是从2000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的,仅西部地区约有700万农民须

通过移民来脱贫。

编辑本段分类

根据是否有政府主导

分为自发性生态移民与政府主导生态移民。

所谓自发生态移民是指由于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生产、生活困难而不得不

离开原居住地到外地谋生的一种迁移活动以及迁移人口。这种类型的移民主

要体现了生态移民 的原因。

政府主导生态移民是指政府有组织地把生态恶化地区或自然保护区的

人口迁移出来, 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 同时兼顾扶贫和提高

经济收入的迁移活动以及迁移出来的人口。这种类型的移民, 既体现了生态

移民的原因, 也体现了生态移民的目的。如果我们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生态移

民的话, 广义的生态移民包括了这两种类型, 而狭义的生态移民就是政府

主导的生态移民。

根据移民是否对迁移有决定权

分为自愿生态移民与非自愿生态移民, 或叫非强制生态移民与强制生

态移民。自愿与非自愿的分类是一种最常用的移民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同样

也适用于生态移民的分类。这种分类不是根据移民是否愿意迁移, 而是根据

移民对自己的迁移行为是否有决定权。如果一项生态移民工程中, 移民自己

能选择或决定是否迁移, 就是自愿生态移民。如果对迁移没有选择余地, 就

是非自愿生态移民。

根据迁移的社区整体性

分为整体迁移 生态移民与部分迁移生态移民。如果原居住地社区全部

人口整体搬迁到新的地方, 叫整体迁移生态移民。原居住地社区只有一部分

人口迁移出来的叫部分迁移生态移民。这种分类是根据迁出地社区结构是否

完整地带到了迁入地的角度进行分类的。社区整体迁移的优点在于原有社会

关系、基层组织, 还有大部分原有文化可以保留下来, 移民比较容易适应新

的生产生活环境, 同时对迁出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更为彻底。从理论上

来说, 这种生态移民类型, 可以是自愿的, 但是实际上整体迁移多发生在

自然保护区和禁牧区, 因此多为非自愿的生态移民。

根据迁移后的主导产业

分为牧转农业型、舍饲养畜型、非农牧业型和产业无变化型等。牧转农

业型的生态移民是指原来从事传统畜牧业的牧民迁移到政府开发的农业开

发区从事农业生产的迁移类型。内蒙古阿拉善盟孪井滩农业开发区的生态移

民就属于这一类型。舍饲养畜型虽然保留了畜牧业生产方式, 但由传统的放

牧生产方式改为舍饲圈养的生产方式。

编辑本段原则

生态移民坚持自愿原则,并充分尊重民意、民俗。移民新村的建设不但

生活条件齐全,而且教育、卫生等均须统筹考虑,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下、

富得起来”。

编辑本段存在问题

生态移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物色接受地和解决安置问题。

对生态移民操作的一些思考:

一、生态移民要提前几年规划、提前公布,让拟搬迁农民有充分准备,

且减少房屋减少,以降低损失。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对自建住房需求强烈,

如果国家计划对某一区域实施生态移民,应该提前几年规划并公布,这对当

地农民逐步适应搬迁,非常有必要。

二、从“两高原”向“两平原”移民势在必行。“两高原”指黄土高原

和云贵高原(下同),属生态移民重点迁出地;“两平原”指东北平原和长

江中下游平原(下同),是生态移民比较理想的迁入地。

第一、两平原区有充足的粮食和淡水,有比较大的人口承载空间。东北

平原的黑龙江、吉林两省低限承载人口为12019.3万人,高限承载人口为

14423.1万人,2000年普查(含外来不含外出)实有人口为6417万人;长

江中下游平原的湘、鄂、皖、赣、苏5省低限承载人口为38013.5万人,高

限承载人口为45637.8万人, 2000年普查(含外来不含外出)实有人口为

30032万人,这两平原区有很大的人口承载空间。近10年来,两平原区是

中国主要的余粮区,仅黑龙江省每年余粮达800万吨。第二、移民迁入两平

原不会破坏迁入地的生态环境。两平原地势平坦,水土流失极轻。东北平原

半年耕种,有植被覆盖;另外半年有冰雪覆盖,加之气候潮湿,极少扬尘。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稻———稻———油菜一年三熟,终年植被覆盖,移民迁

入两平原不会产生新的生态环境破坏。

三、生态移民要和农民到城市务工及定居、城市化进程联系起来考虑。

有的农民本来就在城市工作多年,像这样的农民,就应该有区分地提供扶持

措施,直接鼓励其举家移居城市,而不是在另外一个农村区域帮助其建立安

置房,即使建好了也未必能使用,还是浪费。具备这样条件的人员,即使只

占到生态移民的10%,今后也是一个巨大的数据,而且减少了资源浪费,顺

应了城市化流程,何乐而不为,政府部门的工作应该做得更细化,细分不同

人群的需求,并多层次多方案满足和推进。

四、扶贫攻坚和生态保护,都到了必须采用生态移民方法的时候了。首

先,现在的剩余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在生态脆弱地区,而且就地扶贫难度太多。

如果移民扶贫,在既解决了这些地区条件恶劣扶贫难度大的问题,有很好地

解决了生态保护的问题。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无疑是

解决生态退化和农牧民生活困难的最佳选择。扶贫组织应该深入跟踪,帮助

移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可见,生态移民能快速推进,也是国家财力越来越

雄厚的表现。

五、生态移民成本由全体国民共同负担比较公平。北京师范大学自然灾

害研究室的刘学敏老师表示:生态移民不应仅仅是当地人的事情。例如,西

部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东部的生态环境。长江发洪水、黄河断流的根

本原因是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受益者是全体国

民及其后代子孙,所以生态移民成本由全体国民共同负担比较公平。”

迁出深山住新楼 生态移民惠农家

2011-02-14 来源:新民网 记者: 摄影: 我要评论(

0) 字号:T | T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转发到网易微博

转发到新浪微博

“我家原来住在山上,现在搬进了城里。生活也有了保障。生态移民政策就是好!”在成都市龙泉驿区万

兴乡大兰村,村民肖渊根感慨万千。

肖渊根所说的生态移民政策,是成都市龙泉驿区近年来探索统筹城乡之路的“生态移民”工程。在充分就

业、充分安居、充分保障的轨道上,生态移民这趟“幸福列车”,让这些靠天吃饭的农民开始真正享受到城里

人的生活待遇。

和肖渊根一样,喜悦的笑容在大兰村乡亲们的脸上绽放。

大兰村,是一座距离龙泉驿城区30公里的偏远山村,常年干旱缺水,生活贫困。2006年大旱,村里1万

多亩土地颗粒无收。

大兰村成为龙泉驿区统筹城乡生态移民的试点后,从2008年开始,龙华农民股份合作社、大兰村与中信集

团组建成股份公司,成都市龙泉驿区按照“两村整合、参股入社、拆院并院、生态移民、权益平等、共享成果、

国企带动、政府扶持”的思路,将贫困的大兰村与繁华坝区的龙华村全面整合,正式启动了“生态移民”试点。

这种生态移民并不是简单的搬迁,它以村民自愿为前提,以股份合作社为载体,以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宅基地使用权、自留地(山)使用权、林地使用权等“四权”为方法,推进农民变市民。

大兰村村民的新居,分布在地处龙泉驿城区、阳光城、西河镇3个地方的4处商品房小区内。

在龙泉驿城区,按照每人35平方米的标准,韩道火全家8个人分到3套面积不等的房子;9组的陈志才分

到总面积315平方米的4套楼房;肖渊根家则分到了一处百余平方米的三居室„„很快,村民们一步到位地拿

到了城里新房钥匙、房产证、就业证、社保卡、搬家费。目前,大兰村整村468户1646名农民已经全部下山进

城,实现了安居兴业。

今非昔比,住进城里的肖渊根生活很顺心,每天能到附近的广场学舞蹈,还经常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文化

活动。但告别了脚下的土地,以前靠庄稼收成的大兰村村民,如今收入从哪儿来?

肖渊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在小区做保洁每月有四五百元的收入,丈夫打工每月也有七八百元的收入。

她还告诉记者,下山前,大兰村村民们入股成立了“大兰农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在西河镇统一经营商

铺,年底统一给村民分红,预计每年每人能获得2000元至3000元收益。再加上土地流转收益和社保、低保等

政策性收入,她家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政府每个月还给我们每人补贴1斤油、10斤大米。家里孩子上小

学,每学期还补贴100元杂费和20元交通费呢!”肖渊根说。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重庆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

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