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发(作者:)

体育文化导刊 2020年12月 第12期  Sports Culture Guide No.12 December 2020

后疫情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态势及策略

季城 谢新涛

(西安工业大学体育学院,西安 710021)

摘要:运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后疫情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态势,提出发展策

略。后疫情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态势为资本流动“受阻”,线上产业“爆发”,金融投入“谨

慎”,居民意识“提高”,新型技术“涌现”。面临的问题:产业主体力量薄弱,风险应对能力不

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难以募集风投资金;上下游供需不平衡,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产业创

新人才缺乏,同质化竞争严重。发展策略:多种渠道夯实主体力量,以维稳政策增强抗风险力;

多维层面优化授信政策,以资金流转降低企业成本;双线融合促进产品革新,以服务供给带动

体育内需;行业风口推动人才培养,以创新人才保障产业活力。

关键词:体育经济;体育产业;后疫情时代;发展态势;发展策略

Development Trend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JI Cheng XIE Xin-tao

(Sports Institute,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21,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and propos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is that

capital fl ows is blocked, online industries are exploded, fi nancial investment is cautious, residents'

awareness is enhanced, and new technologies are emerging. We are faced with some problems as

follows: China's industrial entities are weak and its ability is insuffi cient to respond to risk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re fi nancing diffi culties and hard to raise venture funds,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s unbalanced, and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products is

insufficient, and lac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talents, with serious homogenization competi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e should consolidate the main force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risk with the policy of maintaining stability, optimize the credit policy at a multi-

dimensional level to reduce the cost of the enterprise through capital fl ow, use dual-line integration

to promote product innovation and drive domestic demand in sports by service supply, and make

use of industry boom to promote talent training and guarantee the vitality of the industry with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sports economics; sports industry; post-epidemic era; development trend; development

strategy

第1作者简介:季城,男(满族),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

通讯作者简介:谢新涛,男,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与经济。

84

当前,我国已经从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防控转

为常态防控,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的体育产业也将从全

面紧缩状态向常态恢复转变。“后疫情时代”如何

转“危”为“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将

疫情的冲击转化为体育产业复苏的“催化剂”,则

是未来的一个关键命题

[1]

。总体来看,这次新冠肺

炎疫情对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冲击最大,

主要体现在体育赛事产业、体育健身产业、体育

培训产业、休闲体育产业及其上下游关联产业。

例如,原本产业规模达1200亿元人民币的马拉松

产业遭遇寒冬,运营公司预计赛事“停摆”带来

的亏损将达全年营收的一半以上;近两年开展如

火如荼的冰雪运动产业也因疫情造成770多家冰

雪场地关停,在后疫情时代也未完全恢复;以线

下消费为主的体育健身产业、体育培训产业由于

疫情常态化政策的管制,恢复较为缓慢

[2]

。体育产

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体育产

业也是恢复我国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

[3]

在后疫情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在面临诸多新挑

战、新问题的同时,也蕴藏着有利于提升发展质

量的新潜力、新机遇。科学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后

疫情时代利弊趋势,研判后疫情时代我国体育产

业发展思路举措,对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产

业造成的损害,有效推动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恢复我国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1 后疫情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态势

1.1 资本流动“受阻”,全产业链呈现波动态势

产业链是产业整体发展过程中由若干具有相

关关联的经济体所组成的链性经济活动集合,这

些经济体与经济活动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

维护着这一产业全产业链的发展

[4]

。我国体育产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产业

链上下游之间的关联程度也越来越高,如赛事转

播、品牌赞助、体育衍生品开发、体育企业广告宣

传等业务的开展与体育赛事的举办运营密切相关,

而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体育旅游等体育产业衍生

行业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育活动的开展(见图

1)。身体参与是体育最本质的特点,而体育产业又

需要依托于体育本质特点进行发展,因此便决定了

我国大部分的传统体育产业需要紧紧依托于线下

场景,如健身产业、体育指导与培训产业、体育赛

事组织与运营产业、体育赛事转播产业、体育旅游

产业等,而这些产业由于具有“群众聚集性”的特

点,恰恰又是受“社区隔离”“居家隔离”“赛事停

办”等防疫措施影响最大的领域

[5]

。现在,我国正

式进入了产业发展的后疫情时代,用户在疫情时

代培养的线上健身习惯与居家消费习惯可能会影

响后疫情时代体育产业线下业态的发展,新冠肺

炎疫情对我国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体育产业全产

业链造成了冲击,产业链断裂的企业为了生存只

得将原本经营的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链未受冲击

或受到冲击较小的产业相融合,“直播+体育”“云

商+体育”“私人订制+体育”的产业模式逐渐涌

[6]

。虽然体育产业的发展已进入后疫情时代,但

是体育产业链中的企业链、供需链与空间链的发

展仍然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中小规模体育企业

发展前景受疫情影响较大,因此整条体育产业链

仍然处于波动态势,且受全球疫情恶化与全球经

济受挫的影响,我国体育产业链波动仍将持续一

定时间

[7]

资金流服务流

场馆运营相关行业

场地支持

体育培训

体育经济

赛事运营

相关服务

体育保险

广告主

赞助

赛事开发

赛事推广

赛事管理

内容支持

衍生行业

场馆营销 媒体

体育用品

销售产品

体育彩票

体育旅游

消费者

图1 我国体育产业链关系图

1.2 线上产业“爆发”,发展业态呈现分化态势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业态主要分为两种:以线下

场景为依托的产业业态和以线上场景为依托的产业

业态,在受疫情影响之前,我国体育产业业态便已

经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分化趋势,一系

列“互联网+”体育产业开始逐渐涌现

[8]

。以体育

健身产业为例,近年来,华为、小米等互联网巨头

依托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纷纷涌入线上健身产品的

85

开发与运营行列,各类健身类APP当中的活跃用

户数量也呈明显增长趋势,截至2018年6月,我

国线上健身APP用户规模已达1.04亿

[9]

。与此同

时,线下健身产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根据SaaS

(软件即服务)服务商青橙科技发布的《2018

2019健身行业白皮书》公布数据显示,2018—

2019年度我国共有健身房数量97746家,年增幅

达到了31.13%,全国平均每日新增约80家健身

房,线下健身产业增长速度惊人。再来看疫情期

间体育产业线上发展业态,疫情期间国家体育总

局推广的各类居家健身视频与健身科普视频的累

积播放量已超过26亿次

[10]

,健身连锁机构乐刻运

动推广的居家运动短视频全网播放量也已超过20

亿次

[11]

,而多家线上健身APP联合发起的“运动

直播大赛”累积参与人数达到了5000万人,全网

同时在线高峰人数达到了17万人次

[12]

,在当今,

“流量为王”“数据为王”已经成为互联网信息时

代的特点之一,网络流量经济也能够作为线上产

业发展态势优劣的依据,这些数据足够证明当前

线上体育产业发展借“居家隔离”政策如日中天,

体育产业线上业态正旺。综上所述,受疫情影响,

我国体育产业后疫情时代发展业态呈现出分化加

快态势。

1.3 金融投入“谨慎”,产业融资呈现企稳态势

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一般情况下,

产业发展的主要融资来源有两类:一类是对以地

方政府为主导的产业基金进行融资,而另一类则

是由金融市场上的一家或多家“风投机构”“天使

基金”以及领先企业发起或成立的产业基金进行

融资,这些金融市场上的机构、基金统称为产业

发展的“投资人”。地方政府为主导的产业基金一

般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撬动,虽然没有任何明文规

定地方政府主导的融资额度,但从现行的几个政

府主导产业基金来看,一般投向某些政府或国家

支持的大型项目,规模往往在百亿级别,产业类

型也往往集中于第一、第二产业

[13]

。体育产业作

为一种主要由第三产业组成的特殊产业,往往较

难得到政府的大额融资扶持,因此在金融市场寻

找一家或多家“投资人”便成了体育产业融资的

主要方式。根据第一财经、英迈传媒与搜狐体育

三家机构对体育产业“投资人”的采访,疫情下

86

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投资人”普遍对后疫情时

代体育产业的发展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在疫

情之前,“投资人”会在市场中进行博弈,选择高

发展潜力、较低现金流、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的

中小微型体育产业进行融资,但经过疫情的洗礼,

“投资人”在后疫情时代更加倾向于对中高层次、

低风险产业进行融资

[14]

。达为资本韩大为先生认

为,新冠肺炎疫情筛选出了哪些体育公司是较强

的,对于各个层级体育公司管理层的管理能力也是

极大的考验。黑碟资本董事长孟凡先生认为,在后

疫情时代,投资体育产业需要具备长期意识,不能

再像疫情前一样抱着短期变现的态度,就目前形势

来看,如果想要投资某一体育产业项目四五年便变

现退出,这样的可能性不大,现在的大部分体育创

业项目都需要投资人保持耐心

[15]

1.4 居民意识“提高”,产业需求呈现增长态势

本次疫情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

发展,但却在互联网平台中为体育营造了偌大的

“舆论场”。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钟南山、李兰

娟等我国多位专家学者通过新闻媒体公开表示提

高免疫力是对抗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效

措施之一,呼吁广大民众在居家隔离期间进行适

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自身免疫功能

[16]

,各级体

育主管部门也通过微信、抖音、快手、微博等互

联网平台广泛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仅仅一个

月的时间,所推广的一系列居家健身内容取得了

抖音播放量12亿次、微博话题参与5.9亿人次、

快手播放量8.1亿次、全网视频播放量26亿次的

显著成效

[17]

。2020年1月24日是武汉宣布“封

城”的第一天,根据百度指数统计数据显示,从1

月24日到4月17日,互联网当中(包括PC网络

与移动网络)“健身”“锻炼”“运动”的关键词搜

索便处于上升趋势,反映出民众体育意识在武汉

“封城”后有显著提高。同时,英诺天使基金王晟

先生、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邓亚萍女士、凯

兴资本潘石坚等社会一众体育产业投资机构,绝

大部分都认为:居家隔离期间运动的缺乏与疫情

期间对自身免疫力的重视也提高了广大群众对体

育的关注程度,疫情的出现既刺激了居民健康意

识的提升,也激发了市场体育消费需求,虽然民

众健康意识与体育经济间的实际转化有待时间的

验证,需要谨慎、客观地研判产业整体恢复时间,

但不可否认的是,民众体育意识增强确实为后疫

情时代体育产业的发展培养了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从长期来看,体育培训、体育智能硬件、智慧场

馆运营三个方面的消费需求凸显。

1.5 新型技术“涌现”,服务产品呈现多元态势

根据User Tracker多平台网民行为检测数据显

示,2019年春节前(1.28

—2.3)较2019年春节期

间(2.4

—2.10)环比下降5.6%,而由于新冠肺炎

疫情于2020年春节前(1.17

—1.23)便开始出现,

2020年春节期间(1.24

—1.30)网民使用运动健身

软件的人均单日时长比2019年春节期间同比增长

63.9%,据往年统计结果显示,历年春节期间都

是运动健身软件使用淡季,而2020年却一反常态

(见图2)。根据艾瑞咨询(iResearch)《数说2020

开年博弈升级》调查报告

[18]

显示,造成2020年

开年运动健身软件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增长最主要

的原因是国家在疫情隔离期间大力推行“居家健

身”等一系列防疫政策,鼓励民众在家进行体育

锻炼,同时众多专家学者也参与网络互动,营造

了良好的网络舆论,居家健身成为民众抗击新冠

肺炎疫情的有效措施,健身运动类软件也成了民

众的健康“刚需”,而在这时互联网中涌现出大批

新型健身运动软件,促进了线上健身运动行业迎

来反季节旺季。达为资本的调查数据显示,基于

互联网的“体育+科技”“体育+娱乐”“体育+

消费”“体育+教育”“体育+健康”是目前投资

市场更加青睐的方向。启迪之星创投公司董事赵

梅女士认为:由于防疫是中长期策略,世界疫情

也远未结束,在国家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政策与国

家“新基建”的多重背景下,基于“云计算”“5G

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赋能的体

2019年春节前

8.6

2019年春节期间

8.1

2020年春节前

11.1

2020年春节期间

13.3

图2 2019年、2020年春节及节前健身运动软件

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分钟)

育产业模式是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无

接触、在线化、数字化将成为未来体育产业发展

的主旋律。后疫情时代在做好线下体育产业加速

恢复的同时,也应借线上体育产业发展的东风,

拓宽体育产业发展渠道,促进体育产业线上业态

与线下业态发展常态化。

2 后疫情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应对不足:产业主体力量薄弱,风险应对能

力不足

2017年我国各类体育产业组织的数量达到了

20万家,在这其中有超过65%的组织为员工人数

在5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从组织构成来看,我国

体育产业主要由小型企业组成,从产业发展的角

度来看,小型企业由于现金储备较少、资金流动

率较低、缺乏自有资产等特点致使其抗风险能力

相较于中型、大型企业要弱。根据上海泽璞投资

管理有限公司在疫情期间对体育企业生存状况进

行的调查数据显示,仅有56.52%的体育企业资金

流能够维持三个月以上的停工状态,这就意味着

相较于其他企业,以服务为主的体育产业抗风险

能力更弱,在疫情结束之后,小型体育企业的“硬

抵押”资产不足,获得融资的难度也较大。上述

情况和数据表明,我国体育产业普遍存在主体力

量薄弱,抗风险特别是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不足

等问题。由于这种不足在疫情封锁时期我国体育

产业发展已经受到较大的制约,在后疫情时代如

何夯实体育产业主体力量,提高体育产业风险应

对能力,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问

题,也是本研究的重点。

2.2 融资受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难以募集风

投资金

融资是指企业以非公开方式向投资者募集风

险资金的过程。从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来看,主

要来源于政府基金、企业基金、体育基金及私募

基金(见表1),在这其中,政府基金更青睐于第

一产业、第二产业,企业基金更青睐于其自身所

需的下游产业,体育产业由于大部分集中于第三

产业,且主要由不为大型企业所需的小微组织构

成,因此以私募基金和体育基金为主要融资来源。

据风投机构调查,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87

投资者正在逐渐调整其投资倾向,经济发展预期

及投资结构向稳定投资倾斜,风险投资意愿明显

下降,再加之疫情极大地冲击了全球实体经济,

造成大部分企业利润和投资者个人财富下降,可

对外投资总量降低,使私募基金变得十分困难。而

体育基金相较于其他基金类型,在投资人数量、可

投资总额、设立基金总数上都是最少的,因此能够

支持的体育企业数量有限。综上所述,疫情对体育

产业的融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后疫情时代,体

育产业风险投资在募集资金环节存在一定限制。

表1 体育产业募集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

基金类型资金来源受疫情影响程度

政府基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体育基金

体育上市公司、体育明星、

知名人士

+++

私募基金

投资者、银行保险信托机构、

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公司等

++++

2.3 供需错位:上下游供需不平衡,产品有效供

给不足

中国国内体育产业发展一直面临着产业发展

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19]

,经济、商业领域具有一定

权威的《华尔街日报》也曾刊文称,限制中国经

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便是产业供给按照市场需求调

整的能力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好,民众

对于高规格、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

大,这就造成了我国体育产业服务与产品的低端

供给过剩和中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根据前瞻产

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总

产出26579亿元人民币,在这其中体育用品及相

关产品制造业总产出13201亿元人民币,占我国

体育产业结构的49.7%,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

支柱,究其原因则是低端运动鞋服与健身器材的

生产速度快,准入门槛低,但根据市场调查显示,

我国体育设备、器材等装备市场份额仍以国外高

端品牌为主,仅日本滑雪装备品牌就拿走我国超

过50%的市场份额,从整体市场消费情况来看,

我国对于低端运动鞋服与健身器材等国产低端产

品的需求低于对国际高端产品的需求。过剩的低

端产品产能与大量的低端产品库存使得供给数量

88

不平衡正阻碍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棱镜》杂

志就曾形容晋江运动鞋企业“一年造的鞋,十年

卖不完”。上文提到,我国体育产业组织由65%的

小型企业构成,且大部分以体育健身、体育培训

产业为主,小型企业由于其现金储备量较少、自

有资产较少、杠杆投资较多等固有特点,能够产

出的服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而体育健身、体育

培训产业总产值仅占全部产值的10.4%,反映出

我国体育产业小型企业数量多但是抗风险能力弱、

资本产出小的情况,小型健身企业与培训企业遍

地开花带来的后果便是企业创新同质化、产品同

质化、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低端服务供给过剩

而高端服务供给不足,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高

端化的需求,“有需求缺供给”也成为制约我国消

费需求释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20]

。后疫情时代,随

着长期防疫政策的逐渐放缓,我国体育产业将逐

步恢复到以线下产业为主的常规模式,供给数量

不平衡、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将面临着“雪

上加霜”的情况,如何在后疫情时代解决这些问

题关系到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考验着我国体

育产业主管部门和体育产业主体的应变能力。

2.4 人才匮乏:产业创新人才缺乏,同质化竞争

严重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当前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存在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产

业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或供给相对过剩的情况,

在产业内部也存在大量同类企业,企业的业务与

经营范围同质化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的良性竞

争,究其原因,是产业创新人才的稀缺所致。近

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节节攀升,体育产业

发展迅速,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体育产业已经成

为我国第三产业集群当中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人

才输送与产业发展速度之间存在差异,人才培养

也未跟上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体

育人才不懂互联网、互联网人才不懂体育的现象

比比皆是,导致在线指导专业人才、健身运动平

台设计与维护、健身项目开发、互联网健身营销

等方面的人才稀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教育机构缺乏对这类人才的统一标准,各

高校教学部门也缺少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互联

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建设,没有根据时代与技术

的发展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其次,体育产业相关

公司缺乏与互联网运营、网络管理、大数据等新

兴网络或数据技术公司的合作,人才欠缺一定的

业务熟练度与实践能力;最后,企业内部缺乏对

体育产业创新人才的投入,薪资待遇与培养投入

的不足也极易造成人才流失。

3 后疫情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策略

3.1 政府监管:多种渠道夯实主体力量,以维稳

政策增强抗风险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产业的影响是全面的,

但由于我国体育产业主体主要由小型企业构成,

且呈现出数量多、产出小的特点,同时由于某些

体育产业从业门槛与准入门槛较低,企业产出质

量较低,在国际与社会当中缺乏竞争力,面对突

发事件时也缺乏抗风险能力,因此需要从政府监

管层面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调整行业准入门槛。

目前国内有学者形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为“泥沙

俱下”式,监管部门在审核新申请企业时应结合

当地具体情况,如在某一体育产业已经较为发达

的地区,对这一产业新申请企业适当提高审核门

槛,以保证其进入产业后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能

够激发产业良性竞争,保护新生企业不会被立即

淘汰,而对于某一体育产业开展较弱的地区,对

准备进入这一产业的新申请企业适度放宽准入门

槛,以促进这一产业在当地的快速发展,保障市

场秩序的稳定。第二,完善企业信息管理及监管

机制。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筹资情况、投

资情况、生产经营成果、企业经营成本、企业盈

利情况、企业财务总体情况等方面的审核,保障

社会资本的可持续性与流通性,除此之外,由于

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产业的影响,政府主管部门

在监管过程中也要及时了解企业经营风险以及企

业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减少主管部门面

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时间。第三,制定应对突

发事件的维稳政策。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体

育产业的发展,威胁到小型体育企业的生存,在

后疫情时代的体育产业发展进程中,我们更应未

雨绸缪、磨砺以须,制定维稳政策,一方面是为

了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是针对未产生的社会危机(如经济危机

或疫情二次暴发)防患于未然,对于体育产业来

说,维稳政策应包括通过降息稳定体育企业经济

流动、通过一定范围内的减费降税缓解体育企业

生存压力、通过设置公共事件应急补助经费安排

企业急救措施、通过发放消费补贴助力事件过后

消费回补等。

3.2 社会资本:多维层面优化授信政策,以资金

流转降低企业成本

授信是指银行、信贷机构等面向非金融机构

客户提供资金,包括企业贷款、社会融资、贸易

融资、透支、贷款、担保等金融活动。大部分小

型体育企业具有“硬抵押”资产不足的特点,致

使其获得融资的难度较大,再加之新冠肺炎疫情

加剧了企业流动资金的消耗,按照正常社会经济

秩序来说,往往难以获得社会资本的信贷支持,

因此应从多维层面优化社会资本授信政策,以优

化的授信政策为体育企业注入更多的流动资本,

通过资本流动降低企业在后疫情时代的运营成

本,助力线下体育产业恢复。具体操作可以采取

以下方式:第一是在政府基金层面,转变政府基

金的青睐方向,为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提高

融资,相对于难以获得的私募基金、数量有限的

体育基金、缺乏资助理由的企业基金来说,政府

基金作为依附于国家行政机关及国家财政的资金

来源,是体育产业发展可获得的四种基金类型当

中最为稳定、可靠和可持续的,也是受新冠肺炎

疫情影响最小的。第二是在监管机构层面。银保

监会应从上层加大对体育产业中小微企业的帮扶

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体育产业的信贷力度,

在了解企业信用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的条件下适

当放宽疫情期间企业信用审核,同时联合证券监

管部门,在特殊时期放宽上市体育公司年报披露

与金融业务的时间限制,同时限制股票交易额度,

防止上市体育企业股票被大规模恶意做空。第三

是在金融机构层面。银行、信托机构、个人贷款

机构应重新评估疫情期间企业信用,对于非主观

故意因素致使信用降低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适

当降低贷款利率、适当延缓还款时间安排、适当

延长本息支付期限。在金融机构授信额度层面,

授信额度配置与中型企业的成本要高于特大型企

业两倍以上

[21]

,因此金融机构在一般情况下会将

89

授信额度的权重向大型企业或者特大型企业倾斜,

减少中小微企业的授信配置,但是新冠肺炎疫情

属于社会公共事件,中小微企业由于本身抗风险

能力不足,比大型或者特大型企业更需要授信额

度,因此金融机构应本着为社会经济发展负责的

态度,在疫情或其他社会公共事件期间放开一定

的授信额度给予中小微企业,用于资助它们渡过

难关,否则当社会经济发生崩溃,中小微企业大

范围破产时,社会金融机构也将受到致命影响,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3.3 体育企业:双线融合促进产品革新,以服务

供给带动体育内需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打破了体育产业基于线

下发展的常规态势,让更多的体育产业从业者意

识到线上体育产业同线下体育产业一样具有非常

大的潜力。居家隔离期间,线上体育产业也向人

们展示了它具有不同于线下体育产业的特殊能力,

可以不再单纯作为线下体育产业的附属品,因此

体育企业在后疫情时代应拓宽产业发展渠道,从

线上与线下共同培育企业发展新业态,在线下促

进体育产业恢复的同时,依托线上发展推动市场

拓宽,在后疫情时代促进企业恢复的同时也能够

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双线融合发展也是后疫情

时代体育企业积极开展自救的有效途径,融合发

展过程中能够促进企业产品与服务的革新,单一

业态发展容易造成同行之间同质化竞争,而双线

融合发展则让企业通过互联网的无限可能与无限

距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同质化竞争,通过革新企

业产品与服务提升有效供给数量,从而带动民众

的体育内需。具体操作可以采取以下形式:第一

是以线下产业为主的体育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特点

开发线上经营模式,如体育培训机构、体育健身

机构可以通过直播课程、视频课程的方式继续为

客户提供服务,这样的服务方式让客户拥有更多

的选择,服务方式也更加个性化,而线下体育产

品零售业也可以通过在多平台开设网店的形式进

行售卖,在节省实体店铺成本的同时网络宣传也

更加方便,同时线下体育企业也应抓紧新冠肺炎

疫情时期,民众居家隔离所造成的空窗期,改善

线下服务流程,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疫

情结束时期产业快速恢复打下基础。第二是以线

90

上产业为主的体育企业,如Keep、小米运动、华

为运动健康等健身软件的运营公司,可以妥善利

用自身互联网信息资源,选择用户密度大的地区

开设线下体验门店,将运营场景精细化,线下门

店一方面可以进行体育用品的零售,另一方面可

以提供运动损伤恢复、损伤紧急处理、运动损伤

辅助治疗等服务内容,以全方位的体育服务供给

助力民众体育需求提升。第三是在后疫情时代总

结整理企业可能会面临的各类风险,并制定好相

应的应对措施,以此作为企业实施风险管控的基

础,如后疫情时代可能面临的世界体育竞赛产业

链断裂、美股熔断引发世界性金融危机等,必要

时可以在产业发展商业保险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从而使企业应承担的风险社会化,在社会经济发

展受影响时减小企业财政负担

[22]

3.4 教育机构:行业风口推动人才培养,以创新

人才保障产业活力

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人”,体

育产业也是如此,在体育产业发展变革的后疫情

时代,想要提升产业整体发展质量,必定需要人

才支撑。站在产业发展管理者的角度,发现人才、

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一直

都是一项关键课题。“缺人”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圈

的业界共识,如何才能够找到懂体育、懂互联网、

懂商业运作的人才,是国内体育公司发展必须解

决的难题。培养体育产业人才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高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应设立和强化体育产

业相关专业,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知识、

管理、金融、互联网等方面的各项能力,通过培

育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其

二,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体育产业公司可以与

互联网运营、网络管理、大数据等新兴网络或数

据技术公司合作,提升高校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

才的实践能力与业务熟练度,通过多企业、多部

门之间人才调动、共同培训等方式培养掌握多领

域技术与能力的专业人才。其三,在企业内部进

行培训与调整,对在职管理人员进行运营培训和

人才管理培训;对正在培训人才加大投入力度,

提升培训效果;对在岗人才提升薪资待遇,为其

提供相应的岗位,让其从事符合能力与自身期望

的工作,以此来减少人才流失。

4 结语

中国经济一直展现出很强的韧性,体育产业

作为我国经济产业的组成部分,也具有相当的发

展韧性和战略纵深。从我国产业宏观发展层面来

看,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中

国经济由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趋势不会改

变,体育产业持续向前发展的趋势也不会改变。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我国正

逐步进入后疫情时代,新冠肺炎疫情对产业发展

的影响正在递减,新的战略机遇加快形成,因此

体育主管部门、体育企业和其他有关人士,应紧

抓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机遇,及时调整战略发展

方向,制定相应发展策略,推进后疫情时代体育

产业高质量发展,顺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形势,继续加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释放和激发

市场潜力,为加快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如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吕红,丁郁.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会变[EB/

OL].(2020-03-03)[2020-09-12]..

/n1/2020/0304/.

[2] 邢翀.体育中国:疫情对中国体育产业影响多少?

[EB/OL].(2020-02-27)[2020-09-12].sports.

/qita/detail2_2020_02/27/.

[3] 徐美慧.中央指导组: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

要成效[EB/OL].(2020-03-31)[2020-09-13].

/n1/2020/0331/c209043-

.

[4] 鲍明晓“. 新冠疫情”引发的国际政治变动对全球

体育的影响与中国体育的应对之策[J].成都体育

学院学报,2020,46(3):1-5.

[5] 黄海燕,刘蔚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体育赛事

发展的影响研究[J].体育学研究,2020,34(2):51-58.

[6] 苏肃.强化金融支持,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EB/

OL].(2020-04-03)[2020-09-13]..

/n1/2020/0403/.

[7] 何文龙,吴剑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企业生存

与发展之道[R].2020.

[8] 王福秋.5G时代体育短视频生产传播的媒介趋向

与引导机制研究[J].体育与科学,2020,41(6):55-

59,87.

[9] 牟向前,王庆军.基于词频分析的健身APP用户体

验现状及发展建议[J].体育学刊,2020,27(2):64-68.

[10] 林剑.传媒携手 线上拓展 居家科学健身方法推

广呈现新亮点[EB/OL].(2020-02-27)[2020-09-

12]./n317/n346/c943604/

.

[11] 牧之.乐刻运动发起“ 宅家运动共克时艰”全网

参与量突破2亿[EB/OL].(2020-02-07)[2020-09-

13]./news/714353.

[12] 中新经纬“. 宅健身”火了:17万人一起看直播

连瑜伽垫都卖疯了[EB/OL].(2020-02-21)[2020-

09-14]./cj/2020/02-

21/.

[13] 海拓InvesTarget.产业投资的分类和实践:投资

观点[EB/OL].(2018-07-23)[2020-09-15].

/a/242921076_737862.

[14] 英迈传媒.观点|投资大咖谈后疫情时代的体

育产业发展[EB/OL].(2020-05-22)[2020-09-20].

/a/397048701_522898.

[15] 体育领域优质创业者.搜狐体育专访曜为资本章

明基:疫情冲击短期效应明显 体育产业困境下五

大机遇[EB/OL].(2020-02-07)[2020-09-20].

/a/371154468_114977.

[16] 赵铁锁.筑起一道身体免疫防火墙[N].联合日报,

2020-03-11(3).

[17] 线上拓展 居家科学健身方法推广呈现新亮点

[EB/OL].(2020-02-27)[2020-09-23].www.

/ty/2020/02-27/.

[18] 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艾瑞咨询系列研究

报告[R].2020

[19] 罗润东,滕宽,李超.2018年中国经济学研究热点

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9(4):80-98.

[20] 刘远祥,孙冰川.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动因与

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35(6):1-7.

[21] 张蓉.山西省矿产品进口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

[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3):78-81.

[22] 苏婧,张镜.从危机传播到风险沟通—— 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的传播转型[J].新闻与写作,2020(4):5-13.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