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日发(作者:)

中班幼儿“表征”行为的解读

作者:钱兰华,蔡璟烨

来源:《新课程研究·学前教育》2011年第01期

自主性游戏中的表征行为,是幼儿在游戏情节需要时产生的一种“以物代物”的自发的行

为,使真实的情景迁移到假想的情景中,这些行为反映了幼儿表征思维的发展。

我们中班教研组,通过一个学期对中班自主性游戏的实践研究,发现中班幼儿随着幼儿生

活经验的丰富、想象能力的提高、合作行为的出现,幼儿的“表征”行为越来越多。在深入地研

究后发现,幼儿“表征”行为与幼儿年龄有关,也和材料支持有关。

一、中班表征行为的材料支持——丰富的百宝箱

中班是幼儿“表征”行为的鼎盛期,所以,这时老师提供丰富的材料,可以使孩子在操作中

按自己想象任意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以鼓励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

创造性。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想象把不同材料替代了许多需要的物品。我们把这类替代材料分

类、摆放、归整在一起,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百宝箱”。

1.开放的“百宝箱”。

(1)一目了然的“百宝箱”。我们的“百宝箱”放在教室一个非常显眼、取放方便的地方,

而且“百宝箱”是开放的,一眼就能看到里面是什么,这样,大大提高了幼儿选择材料的自由度

和使用替代的频率。幼儿可以根据需要到“百宝箱”中自主寻找、组合、制作材料。

(2)不断调整的“百宝箱”。我们的“百宝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幼儿游戏情节

的丰富和幼儿的需要,不断地调整“百宝箱”里的材料。一开始,我们提供的“百宝箱”的材料并

不是很多,大致有:纸、笔、剪刀、夹子、雪花片。但随着人数的增加、环境材料的丰富拓展

而变得丰富。但随着中班幼儿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周围生活中的人、事、物有了更多的关注

兴趣,游戏反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也越来越多,所以,他们在游戏中替代材料的需求量也越来

越大,而且需要的东西也随着游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需要老师根据孩子游戏的需要不断

调整“百宝箱”的材料。

(3)幼儿参与的“百宝箱”。随着游戏情节的不断丰富,孩子们需要的材料也越来越多,

“百宝箱”中有些材料是老师提供的,如工具类等,但有些材料则是幼儿自己根据游戏的需要去

寻找和收集“百宝箱”的材料。如“礼品店”需要包装盒,孩子们则在自己家里收集各种盒子带到

幼儿园放在“百宝箱”。幼儿参与了“百宝箱”材料的收集,更激发了他们运用“百宝箱”的兴趣、

了解“百宝箱”的功能,也让他们在不断添加和调整“百宝箱”的过程中学习收集、整理和分类。

2.丰富的“百宝箱”。从中班开始,幼儿的自主性游戏逐渐从“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水平

转向“联合游戏”的水平,幼儿开始喜欢合作、向往合作,因此,游戏中生成大量的新的情节,

也就出现了较之小班年龄多出几倍的表征行为。想象、合作能力的不断提高,游戏新情节的不

断丰富,孩子们需要大量的材料来支持他们的表征行为,所以,“百宝箱”不仅是一个开放的

“百宝箱”,更是一个丰富的“百宝箱”。

(1)提供兼顾高低结构的材料。中班幼儿较之小班幼儿生活经验不断丰富、想象能力不

断提高,所以高低材料投放适宜与否直接影响着中班幼儿游戏的开展。在中班,如果高结构的

材料数量投放的较多,会一定程度上阻碍幼儿反复进行同一种游戏情节。如烧菜只会烧现成提

供好的红烧鱼、炒黄瓜,很少会有新想法的情节发生。另一方面,如果低结构种类不充足,也

会阻碍幼儿情节开展的进程。如果“百宝箱”里没有串连,孩子就不会想到用串连来做门锁。

因此,权衡好高结构和结构材料的比例是十分重要的,这会留给幼儿更多想象的空间。建

议中班投放材料时要注意高结构材料的数量少一些,低结构材料的种类多一些,即随着年龄的

增长,比例在下降。而在“百宝箱”的材料选择上,可以考虑投进多种材质的物品。如纸质的、

木质的、塑料的等。

(2)提供不同质地的材料:

纸类:纸是幼儿在“表征”行为中最常用的材料,幼儿可以用纸来做菜、做票子等,老师提

供的纸也可以不同质感的,如光滑的、粗糙的;软的、硬的等,还有由于中班的孩子精细动作

还不是最成熟,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强,老师提供的纸不宜太大,所以小的纸便于孩子画和剪,

而且也不会无谓的浪费。老师可以将纸剪成各种幼儿能够理解的各种形状(如△、□、等),

便于孩子想象和组合,如长方形的纸可以做面条,圆形的纸可以做饼干等。

棉类:随着幼儿游戏情节的丰富,老师还可以提供棉类的材料,如棉花、棉布等。幼儿可

以根据需要选取,如医院的医生就可以到“百宝箱”拿棉花做止血棉,还可以那棉布做绑带。

塑料类:塑料类的材料也是幼儿“表征”行为中比较受青睐的材料之一。比如各种塑料瓶、

塑料雪花片、塑料串连、塑料积木等。孩子们会用这些材料想象组合成各种东西,如雪花片可

以当肥皂粉,串连可以当门锁等。

木质类:木质类的材料一般以木质积木为主,积木可以是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但积木

不宜太大,以方便幼儿取放为宜。积木也是激发幼儿想象力的一大法宝。如幼儿可以拿积木当

成冰块,积木当成电脑鼠标等。

(3)添加辅助的工具:“百宝箱”中工具是非常重要的材料。孩子们需要工具来帮助他们

完成各种“表征”的行为。在工具中,老师需要提供:剪刀、笔、尺、双面胶、透明胶、固体

胶、橡皮泥、夹子等。这些材料都是小朋友平时接触的、并会运用的工具。

“百宝箱”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游戏行为,所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观察幼儿在游戏

中所需的材料,及时变换和调整。

二、中班“表征”行为的表现

1.外形相似物的替代。中班早期,部分幼儿想象力、游戏能力还未成熟,而且中班的幼儿

思维是直观的,所以,当幼儿有情节需要时,他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寻找颜色、形状相似的

替代物;幼儿也会根据某一相似形象物开始表征行为。

案例1:百宝箱里的双面胶(中一班:蔡璟烨)

一天,医院里来了一位病人看病,医生看了之后决定要给病人吊盐水。医生就请病人躺到

病床上,拿起挂盐水的皮管假装插进病人的手上。但医生马上发现皮管不能固定在手上,一会

儿就会脱落。于是,这位医生来到了百宝箱,找出一卷白色双面胶,剪下两段,然后回到医

院,用双面胶将皮管和手贴合在一起,并调拨一下滴管的齿轮,让病人安心地躺着吊盐水。

这是幼儿在医院游戏的“吊盐水情景”中发生问题时,自发去寻求的替代物,从而推进游戏

情节的发展。双面胶和吊盐水用的橡皮膏都是白色的、细长条形的,所以游戏中,幼儿将白色

双面胶替代成了吊针时用的白色胶布,此两物之间形状相似,是“相似物替代”的水平。

案例2:美味小馆里的茶叶蛋(中三班:李文娟)

一天美味小馆的“生意”不好,来排队买奶茶的人不多了,售货员阿维站在一边很是着急,

突然,他看到了身旁的材料超市,他从上层的筐里拿了几张漂亮的餐巾纸,然后,在下层的筐

里拿了几个白色泡沫球,回到美味小馆,他把泡沫球一个个放在杯子里,嘴里说着:“哈哈,

茶叶蛋烧好了!”接着,美味小馆就出现了“买一杯奶茶,送一个茶叶蛋”的新游戏情节。

莹阿维因为美味小馆没有客人光顾,思考后,是有目的的去材料超市寻找可以用的材料,

绒球是他们选择的第一个替代物——圆形的白色泡沫球,因为白色泡沫球和茶叶蛋都是圆形

的、白色的,所以幼儿就将白色泡沫球和茶叶蛋建立了联系,这就是孩子们自己寻找的“茶叶

蛋”。

2.功能相似物的替代。中班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寻找替代物,并追求替代物与被替代物之

间的相似性。不仅在形状上的相似性,有时也会挑选功能上相似的物品进行替代。

案例3:榨汁管(中二班 卢杨)

一天,柯朗在卖票处做售票员,娃娃家的妈妈(宜宜)带着宝宝(薇薇)来买票。买完票

之后,宜宜看见这里新增设了一台饮料机,就准备给自己和宝宝买一杯橙汁和一杯葡萄汁。柯

朗很礼貌地让她们稍等一会儿,便去为她们制作饮料了。可是当柯朗把橘色的皱纸放入饮料机

上的榨汁口后,下面的出水口却迟迟不见“果汁”的踪影。在听取了妈妈“果汁太少”的建议后,

柯朗开始源源不断地往榨汁口内塞入橘色的皱纸,塞得皱纸都要溢出来了,但出水口处的茶杯

内却只有一点点的“橙汁”。柯朗自言自语到:“是不是饮料机堵住啦?”宜宜问到。“那是不是

要用棒子通一通呀?”“对了,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柯朗说完便去“百宝箱”内找东西去了。不

一会儿,他找来一根吸管。只见他把吸管放入榨汁口,用力地把里面的皱纸往出水口处捅。大

概是由于吸管又短又软的缘故,他没有成功。“再去找根长一点的呀!”宜宜提醒他。不一会

儿,柯朗又重新在百宝箱内找到了一根又长又硬的塑料管子。这一次,当他重复刚才的动作

后,出水口的饮料杯内不一会儿就装满了橙汁。宜宜和薇薇也终于喝上了称心的饮料。

我们可以看见当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孩子们能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出解决问题的方

法(使用榨汁棒)。吸管和榨汁棒不仅形状上相似,功能上也非常相似,都能做疏通的工作。

在第一次失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总结出失败的原因(吸管太短太软),并进一步的去寻求合

适的替代物,直至获得成功。在这样一个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在游戏

中进行转化、迁移。

3.功能不同物的替代。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的游戏情节也在不断拓展。孩

子们会根据情节需要寻找可以替代的物品满足游戏情节,这些物品不仅从形状上还是功能上都

没有相关的联系,却成了孩子们想象中需要的物品。

案例4:抽血枕(中一班 钱兰华)

有一次,我在医院里看到两名医生在没有病人的情况下,自己在桌子上搭起了积木,一开

始心里是有些生气的,怎么在“上班”的时间里玩起了建构游戏。但看着医生如此的投入,我决

定等一等,看个究竟。结果,医生搭完后,我上前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啊?”医生告诉我,

他在搭一种抽血的机器,上面的两块木板是给病人放手的,然后就可以用针筒抽血了。我一下

子恍然大悟,这是一次多么宝贵的自主替代行为啊,游戏中的孩子真是不可思议!

积木和抽血枕是完全不同的物品,外形和功能都是不同的,但孩子们已经能用功能不同的

物品来进行表征,他们的想象力在不断发展。孩子们能自己生成游戏情节,也能自己在新的游

戏情节中寻找替代物满足自己的游戏。

案例5:话筒(中三班 孙晓鸣)

在小舞台里高宝和卫旭航在小舞台兴奋地边听音乐边唱歌,忽然下面的小观众们说:你们

的声音我们听不到,要一个话筒。两个好朋友在后台的材料筐里找呀找,没有找到话筒,忽

然,卫旭航大叫一声:“有了,我找到可以做话筒的东西。”他立刻跑到材料超市里翻找出一块

积木,对高宝说:“这个像话筒,我们就用这个吧。”

孩子们在游戏需要时,已经能主动到“百宝箱”里寻找帮助,对于孩子们来说虽然话筒和积

木之间在外形和功能上都并未有联系,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积木当成了话筒,满足了他

们游戏的需要。

4.多种物品的替代。中班幼儿生活经验逐渐丰富,认知、游戏的经验也丰富起来。幼儿已

经能较灵活地使用替代物。根据主题和情节的需要,会表现出同时使用多个替代物来游戏。

案例6:着火啦!(中二班 董峰)

汽车修理厂的小工人们正在合作安装一辆“119”消防车,正当消防车即将完工之时,隔壁

“巧虎餐厅”传来急呼声:“着火啦!着火啦!”听到求救声,反应最快的是修理厂老板“阿布”,

拿起百宝箱中的水管,第一个冲到餐厅门口,对着窗口里面“喷水”,修理厂的工人宝阳,看到

阿布冲出去的身影,立刻跟着飞奔出修理厂,来到百宝箱前一看,水管只有一根,被阿布先拿

走了,宝阳没多想,手里拽着刚用于拧螺丝的扳手,一路叫着:“我来了!我来了!”他把扳手

对着窗里,佯装灭火状,一旁的阿布嚷着:“走开走开!你这个不是水管!没用的!”宝阳急

道:“我是最新灭火器,威力无比!”阿布没多说,仍旧和宝阳努力地灭火。大火终于被灭了。

救火场景中,孩子替代消防管所用的材料是不同的,有的用相似物水管,有的用扳手,形

状和功能都不同。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想象把不同材料替代了物品,并通过多种物品的替代解决

了问题,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5.多功能物的替代。多功能替代指替代物的形状和功能与被替代物之间无显著的关联,一

物可以多种替代。托小班幼儿从单物替代和单功能替代逐步过渡到同时使用二三个替代物,中

班幼儿还可以用同一物品根据情节的展开随时替代成不同的物品,实现多功能替代。

案例7:娃娃家里“百变发夹”(中一班 蔡璟烨)

一天,娃娃家的妈妈抱着一个娃娃来到浴室,把它放进浴盆里面,打开淋浴器的龙头,给

娃娃冲水洗澡。突然,她将梳妆台前的一筐发夹全部倒进了浴盆里面,并用一个泡泡浴棉使劲

地搅拌这些夹子,然后用毛巾碰碰这些夹子,再涂到娃娃的身上。

不一会儿,娃娃家的爸爸又从浴盆里面拿出了一把发夹,将它们放满在饮料杯里,并在上

面铺上一些彩色的皱纸,插上吸管,端到了客厅的餐桌上。我问爸爸:“爸爸,今天你做的是

什么饮料啊?”爸爸回答说:“这是一个水果饮料,我刚发明的。”

妈妈在“洗澡”情景中将“发夹”替代成了泡澡时所需要的“泡泡浴液”,而从我与爸爸的对话

中可以知道这些“发夹”已经变身成了饮料中的“水果果粒”。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将夹子替代成了

游戏中不同的所需要的情景材料。

从两个行为可以看到,这两个孩子的游戏替代水平已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多功能

物替代,即替代物的形状和功能与被替代物之间无显著的关联,一物可以多种替代,替代物的

范围也逐渐扩大了。

从以上几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中班孩子不同层次的几个表征水平,幼儿从最初追求逼

真的具象性替代已经慢慢内隐到了追求功能性的抽象性替代。我们也要学会在幼儿的替代行为

中去理解认同孩子、引导孩子、支持孩子。

理解认同幼儿:珍惜幼儿的每一次表征行为。每一次替代行为都来之不易,它是幼儿大脑

中思考和再建构的过程。作为老师,要用心捕捉这些瞬间,珍惜这些行为,并认可他们的情

节。就像是娃娃家的那筐发夹,千万不要认为是孩子的捣乱行为,抹杀了孩子的异想天开。

引导幼儿:传递幼儿的表征经验。替代行为是幼儿自发产生的行为,老师是无法去教孩子

如何替代,如何游戏的。老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将这些经验进行传递和分享。如在游戏后

的分享时刻,回放这些生动的镜头,让所有的孩子来说一说:双面胶变成了医院里的什么?夹

子用派上了什么用处?毛茛和绷带有什么共同的作用?……同时,启发幼儿,开导幼儿,和幼

儿一起来一场“头脑风暴”:医院没有绷带可以用什么来做,发夹还能变成娃娃家里的什

么?……让游戏中的材料施展更大的拳脚,有更多的用武之地,让游戏情节变得更加丰富多

彩。

支持幼儿:投放适宜的表征材料。在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中,各种水平的替代行为经常会

出现,这一方面取决于孩子自身的游戏水平和思维发展,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老师投放材料的种

类、数量和层次,所以,在中班游戏中,“百宝箱”是一样不可缺少的东西。它能支持和帮助幼

儿的表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