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9日发(作者:)
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
1.多角度描写:白居易的《夜雪》是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经典诗作,“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
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
的声音。诗人写雪,并不是直接描写雪,而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多角度描写,从而
使人们知道了夜晚雪的到来。
2.比兴: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刘禹锡本欲写陋室,
开头却一点没有提到陋室,但是结合全文来看,诗人并没有“跑题”。
3.互文:这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秦时明月汉时关”,“东
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上下两句或者前后两部分看似
说的是两件事,实际上上是想表达同一个意思,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4.用典: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
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5. 双关:“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代表诗句有刘禹锡的《竹枝词》中“东边日出
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
.
商隐(思)
6.反复:运用反复有强调作用,让人印象深刻,如“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
时”,反复“劝君”,情真意切,令人难忘。当然还有“花谢花飞花满天”,“ 年年岁岁
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等。
7.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
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
8.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
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
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
问鬼神。”这是欲抑先扬
9. 虚实结合: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
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如“日
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代李
商隐《夜雨寄北》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唐代: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10.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
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
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唐·杜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1.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
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
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
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
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
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宋代郑思肖《寒菊 / 画菊》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2.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
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
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
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3.借景抒情,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
牧《泊秦淮》)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
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
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秋词》【唐】刘禹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唐·张继
14.对比、衬托:二者可分别出现,亦可同时出现,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
段香。”运用对比,突出梅和雪的特点。如“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通过
梅与其他花对比,衬托出梅花的不畏严寒。
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全诗
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
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15.正侧面描写:如郦道元在《水经注·三峡》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前半句正面
写山高,后半句侧面写出山势高大。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
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
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
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
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烘托。
16.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
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
境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