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

什么叫精简主义?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你一定听到过这句话,它是对“极简”这个概念最直接的诠释。

说到“极简”,就不得不想到我们的邻国日本,这个讲究“断舍离”

的社会。

断离舍

关于日本人的极简生活方式介绍,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在你的朋

友圈疯传那么一次,看着他们空空如也的家,你会忍不住想趁爸妈不

在时把整个房间都搬空。

但是我劝你三思,毕竟国情不同。我们的生活,没有必要从繁琐

走向另一个极端。日本地震频发,2011年的东日本9级大地震和海啸,

导致约20000人死亡,30-50%的伤亡是由于物体坠落引起,所以他

们认为住在极简主义的房间中,能够消除担忧。

极简主义者不能拥有超过100件物品,不能有车子房子,不能看

电视,不能娱乐,甚至不能有事业,还要能到处旅行。天那!

咱大唐中土并非每天都处在地震的威胁中,从小就用惯了的日用

品,强行扔掉,反而会因为不适应而增加麻烦。所以呢,冷静的看待

“极简”二字非常重要,假如你并不想走绝对禁欲、如同坐监狱般的

不归路,不妨试试:“精简主义”。

一字之差,就不再要求我们扔!扔!扔!当然,也绝不是强调要

买!买!买!

而是——

吃少一点,吃好一点;七分饱,粗茶淡饭,但别吃转基因,尽量

用有机,食在地,食当季。

穿少一点,穿好一点。买十条烂裤子,不如好好拥有一条精致的

裤子。有品质便不过时,会选择就不浪费。

拥有的少一点,就是为了拥有好一点,精简主义其实并不省钱,

但能享受好物,让简洁的概念回归理性,从而珍惜好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简主义更像是德国+日本的极简主义,说说德

国,说到德国品质,大多数人对其外延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包括了“坚

实耐用精致”这样的品质,设计离不开简洁、Less is More、包豪斯等

词,近年来它还被赋予了文艺、清新的情感投射,而这些形容最终全

部都指向一个目的:实用。就算在讲求“衣不惊人死不休”的时尚界,

德国设计师交出的作品依然坚持其极强的可穿性。

因此,我也试图归纳了下精简主义的四个特点:

A. 耐久与实用是第一硬指标。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这玩意我是

否会经常用,以及它多久会更新换代或者会坏掉。精简主义者不在乎

现在现在多么先进,而在乎五年后是否过时。比如笔记本电脑,

MacBook pro虽然小贵,但是用五年绝对没有问题。从某个意义上说,

比普通笔记本3年一换要划算,且不说,换电脑有多麻烦?总之,可

买可不买,不买!

B.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通知与打扰。很难想像一个物质上崇尚精

简的人,会允许自己整天参加各种聚会?允许微信、QQ之类的东西一

天到晚在手机上乱跳不停打断自己的工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简化

你的信息来源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精简主义不代表你不使用社交

网络,而是,集中处理重要信息。不过,精简主义者的“不正常人类

行为”会经常引起他人的误解,那就要从一开始就要保持个性,让他

人可预期你的行为,比如微信朋友圈里多点赞少回复,少发表多思考。

可说可不说,不说!

C.能够欣赏“旧物”的美。拿我自己来举栗子了。我对那些使用

多年还能保持完整功能的产品都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大概是在敬畏其

精湛的工艺和背后工程师们的努力吧)。所以我从来不在乎所谓的

“使用痕迹”,只在乎它是否功能完好。所以,一台掉漆的胶片相机,

或者一双磨到快无光的皮靴,只要用起来正常,在我看来都是很漂亮

的好东西。年代越久越漂亮。好物能用能不用,接着用!

D.找到你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毕竟生活不是止步于简化物品

减少烦心事降低压力,而是在去掉了不必要的繁杂之后,要去寻找你

真正在乎的事情。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家庭,健康,事业,影响力,

朋友,信仰,美,帮助别人,等等,都很好,每个人的选择重点可能

也会各不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真正重要的东西肯定不是物质

与消费。精简主义能帮你删除横亘在生命里的各种干扰项,让你更容

易找到你自己真正想找的。有价和无价谁重要,选无价!

精简生活方式不是极简主义那种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种更为

人性化的、经济的、环保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至少在我认为,

精简主义从完美主义和简单主义中,物欲与精神之间,找到了一条平

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