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1日发(作者:)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基于GIS和RS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以山东省邹城市为例
摘 要
本文以山东省邹城市香城镇、峄山镇、看庄镇、郭里镇、石墙镇五个乡镇为研究
区域。分别基于邹城市2007年LANDSAT7的ETM数据和2017年的高分一号遥感影像
数据,利用ARCGIS和ERDAS软件,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对邹城市的土地利用
类型进行分类和解译。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以2007年和2017年五个乡
镇各种地类的面积变化情况为基础,分析邹城市十年间土地利用情况变化原因。研究
结果表明:(1)草地、建筑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体和其他用地的覆盖比例减少了,
耕地、林地、裸地和园地的覆盖比例增加了;(2)林地的变化幅度最大,减少了1572.00
公顷,其次是草地、其他用地、裸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其中,草地增加了1411.06公
顷,其他用地增加了1377.33公顷,裸地减少了1337.3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增加了
1241.16公顷;(3)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国家政策调控、工业发
展和人口迁移三个方面。
关键词:GIS;RS;土地利用变化分析;ARCGIS;邹城市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five towns in Zoucheng City,Shandong Province which including
Xiangcheng、Yishan、Kanzhuang、Guoli and Shiqiang as its research areas. Basing on the
ETM data of Landsat7 in 2007 and the GF-1 data in 2017,the land use types of Zoucheng
City can be classified and interpreted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artificial visual
interpretation with ArcGIS and give some comparative anaysis through the
statistics of the the basis of the area change of all kinds of land in five towns,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of land use in Zoucheng are analyzed in ten results
show:(1)the proportion of grassland、construction land、transportation land、water land and
other land were reduced,and the proportion of plowland、forest land、bare land and garden
plot were increased;(2)the biggest rangeability is forest land which reduced 1572.00 ha,in
I
addition,the grassland increased 1411.06 ha,the other land increased 1377.33 ha,the bare
land reduced 1337.33 ha,the transportation land increased 1241.16 ha;(3)the primary
reasons of zoucheng’s land use chang are the national policy,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Keywords:GIS;RS;the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ArcGIS;Zoucheng City
II
目 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
第一章 绪论
............................................................................................................................................ 1
1.1研究背景
............................................................................................................................................ 1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 1
1.2.1国外研究现状
....................................................................................................................... 1
1.2.2国内研究现状
....................................................................................................................... 1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第二章 研究区、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3
2.1研究区概况
....................................................................................................................................... 3
2.2数据来源
............................................................................................................................................ 3
2.3研究方法
............................................................................................................................................ 4
2.3.1技术路线图
............................................................................................................................ 4
2.3.2影像预处理
............................................................................................................................ 5
2.3.3影像分类
................................................................................................................................ 9
2.3.4影像解译
.............................................................................................................................. 10
2.3.5地图成图
.............................................................................................................................. 11
2.4数据汇总
.......................................................................................................................................... 13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4
3.1结果
................................................................................................................................................... 15
3.2分析
................................................................................................................................................... 16
结论和建议
............................................................................................................................................ 17
参考文献
................................................................................................................................................ 19
致谢
......................................................................................................................................................... 21
III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20世纪90 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
领域之一,同时也是资源科学、地理学、遥感信息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热点研究方向
[1]
。
土地是综合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2]
。近年来,以土地为
资本的投资确实给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财富带来了很大的提高和积累,可这种社会
物质财富的增加是以牺牲珍贵的土地资源为代价,是一种不合理的广度和深度的土地
利用方式的转变,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导致了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用
地,优质农用地被建设用地占用,土地数量和质量下降,因此,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
式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使人
地矛盾日益突出
[3]
。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4]
。全
球土地资源多,但能为人类所使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较少。随着全球人口增长、经济发
展,人类生存的环境逐渐恶化,而土地利用及其覆被变化是引起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
原因之一。
[5]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方面的技术和手段非常先进,趋于成熟。目前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6-8]
。国外关于土地利用变
化的研究已从变化机制、驱动力逐渐转向环境效应的综合研究
[9-10]
。Kasperson、Ehrllch
等认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一系列人为因素,如:政治结构、人口、经济水平、
技术水平等。Tumer认为人为因素应该是文化、技术、收入、政治经济状况和人口等
方面。Fische、Morita等认为社会经济驱动力应包括福利政策等方面。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从土地利用/覆被分类
[11]
、土地利用/覆
被信息提取
[12]
,扩展到土地利用及其覆被变化的过程、驱动机制、资源环境研究等多
个方面
[13-14]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王秀兰、包玉海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
1
究方法探讨》中最早提出通过建立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建立土地
利用变化模型能够快速高效地展示出土地的时空格局变化
[15]
,该方法后来被广泛采
用。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邹城市作为一个县级市,长期以来都处在人多地少的局面中,同时在土地利用方
面也存在很多问题。邹城市各乡镇土地利用情况极不均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耕地利用程度较高但是缺乏后备资源;农用地利用粗放,规模经营程度低;农村居民
点分布集中且占地面积大,但是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因该
区域富含丰富的煤炭资源,长期采煤造成地表塌陷,耕地因此减少。考虑到城镇化进
程逐年加快的大环境,邹城市的发展也势必会走上相同的道路,根据其他城市的前车
之鉴,应提前对土地利用做好规划。本研究可以为邹城市国土部门未来的城市规划提
供科学依据。
2
第二章 研究区、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邹城市为山东省辖县级市,济宁市代管。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济宁市东部,地处
东经116°24′-117°30′,北纬35°09′-35°32′。地处泰蒙山脉与鲁西平原的
中间地带,东北方向是鲁中南低山丘陵区。整体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三面环山。
西部多是平原洼地,东部则多是低山丘陵。截至2017年底,有常住人口115.35万人,
下辖3个街道、13个镇,行政区域面积16165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约为62933公顷,
约占总面积的39%。
本文选取的研究区域为邹城市的香城镇、峄山镇、看庄镇、郭里镇、石墙镇共计
五个乡镇,位于济宁市东南方向,邹城市南部,与枣庄市接壤。面积分别为176.06
平方公里、97.66平方公里、73.12平方公里、88.15平方公里、144.04平方公里,共
计579.03平方公里,合计57903公顷,约占邹城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研究区域位置
及范围见图2.1。
图 2.1 研究区域位置及范围
2.2数据来源
本文分别以邹城市2007年LANDSAT7的ETM数据和2017年的高分一号遥感影
3
像作为数据源,均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两期遥感影像数据的成像时间均
在5月份,云量少、影像质量较高。此外,研究过程中还用到了山东省地级市行政区
边界及邹城市乡镇行政区边界,两组矢量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
中心(HTTP://),遥感影像的基本属性见表2.1.
表2.1 影像基本属性
坐标系统
高程基准
投影方式
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分辨率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1985国家高程基准
高斯-克吕格投影
米(M)
公顷(HA)
前者分辨率为15米,后者分辨率为0.5米
2.3研究方法
2.3.1技术路线图
本文主要通过影像预处理、影像分类、影像解译和和时空变化分析等几个步骤来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首先获取研究区域的的遥感数据并对原始影像进行波段融合、图
像拼接和裁剪等预处理;然后参考国家土地分类标准对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
类;再根据影像特征对遥感数据进行人工目视解译;最后对比两期遥感数据的解译结
果,分析各种土地类型的时空格局变化。技术路线图见图2.2。
4
图2.2 技术路线图
2.3.2影像预处理
获取的原始卫星影像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形,导致图像变形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
面:卫星运动状态变化、大气折射、地球自转以及地球曲率的的影响。为消除各种不
利因素的影响,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使其能反映地物的真实信息,需要对获取的遥感
影像进行预处理。
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下载的是邹城市的单波段遥感影像,首先需要对遥感
影像进行波段融合。2007年的数据为LANDSAT7的ETM影像,利用ERDAS软件对
波段进行融合。本研究选取了1、2、3、4、5、7波段进行融合,单击“IMAGE
INTERPRETER”-“UTILITIES”-“LAYER SELECTION AND STACKING”添加所
有TIF格式的单波段文件,选择“IGNORE ZERO IN STATS”(忽略0值),输出为IMG
格式的文件,见图2.3,即完成波段融合。
5
图2.3 波段融合
对于2017年的高分影像只选择了1、2、3波段进行融合,融合方法与2007年数
据相同。
第二、图像拼接和裁剪。由于一幅遥感影像不能完全包含全部的研究区域,需要
对融合后的数据拼接得到研究区域的影像。以2007年的影像为例,在ERDAS 的菜
单栏单击“DATA PREPARATION”-“MOSAIC IMAGES”,打开拼接工具窗口,在
该窗口中单击“EDIT”-“ADD IMAGES FOR MOSAIC”,依次添加两幅融合后的遥
感影像,两幅遥感影像拼接方式见图2.4。
6
图2.4 图像拼接
添加完成后单击“PROCESS”-“RUN MOSAIC”,为拼接后的影像命名并输出。
拼接前后的图像对比见图2.5、图2.6。
图2.5 拼接前影像
7
图2.6 拼接后影像
拼接后的图像篇幅过大,远远超过了研究区域的面积。需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位置
和范围对图像进行裁剪处理。在ARCGIS中加载融合后的图像,同时加载已下载的研
究区域行政边界矢量化图层,打开ARCTOOLBOX工具,单击“DATA MANAGEMENT
TOOLS”-“RASTER”-“RASTER PROCESSING”-“CLIP”,打开裁剪窗口,“INPUT
RASTER”选择需要裁剪的遥感影像,“OUTPUT RASTER”选择研究区行政区界线图
层,同时勾选“USE INPUT FEATURES FOR CLIPPING GEOMETRY(OPTIONAL)”(精
确裁剪),然后输出图层,完成对遥感影像的裁剪。在ARCGIS中加载预处理后的图
像,打开图层属性菜单,在符号系统中修改RGB复合方式,让图像以3,2,1真彩色
合成的方式显示。图像的色彩与景物实际的色彩基本一致,便于后续对影像进行解译。
经过预处理的影像见图2.7。
8
图2.7 研究区域遥感影像
2.3.3影像分类
根据邹城市实际的地物分布状况,参考第二次国土调查和第三次国土调查土地分
类标准,以及《国家土地资源分类体系与编码标准和新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试用)》,
结合本次研究的需要,将该研究区域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水体、
交通运输用地、裸地和其他用地等9个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对遥感影像进行一系列预处理操作后,研究区域内各类地物的纹理特征信息明
显。通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所展示的纹理、色调、阴影、位置和外形等特点,结合分
类标准以及地物实际特性,建立各类地物的解译标志。其中耕地呈网格状分布,形状
规则且多为深绿色或棕色;园地呈深绿色,分布规则且能看到树木投射到地面的阴影;
林地也多呈深绿色或黑色,但分布形状不规则;草地多呈棕色或深黄色;交通运输用
地多呈条带状分布,每条路前后宽度基本一致,整体呈白色(公路较宽且呈黑色);
建筑用地一般集中分布,多沿道路分布,整体呈青蓝色;水体则呈现为深蓝色或黑色;
裸地多分布在山区,远离居民点,面积较大且形状不规则,多呈白色。影像分类即解
9
译标志见表2.2。
表2.2 地类解译标准表
编号 地类名称 含义 影像特征 解译标志
呈网格状分布,较规
1
耕地 旱地、水浇地、水田
2
园地 果园、茶园、其他园地
多呈深绿色或黑色
多呈棕色或深黄色
5
交通运输
用地
铁路用地、公路用地、城镇村道路
用地、农村道路、管道运输用地
6
建筑用地 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
7
水体
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
坑塘水面、水工建筑用地
8
裸地 裸土地、裸岩石砾地
多呈黑色或深绿色
呈深蓝色或黑色
多分布在山区,呈白
色
通常分布较集中,整
体呈青蓝色
呈条带状分布,前后
宽度基本一致
呈深绿色,分布规则
则,多为深绿色或深
棕色
3
林地
乔木林地、灌木林地、竹林地、其
他林地
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草
地
4
草地
9
其他用地
空闲地、沟渠、工业用地、采矿用
地
2.3.4影像解译
利用ARCGIS软件,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获取邹城市2007年和2017年2
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
以2007年的数据为例,第一步:创建图层。在ARCGIS中加载已处理好的2007
年的遥感图像,建立面状要素图层。为该面状要素图层设置与遥感影像相同的投影和
10
坐标系,即高斯-克吕格投影和国家2000坐标系,分别添加名为“DLMC”(地类名
称)、“AREA”(面积)的文本型和浮点型属性字段,字段长度根据需要可设置为10和
20,图层创建完毕。第二步:编辑图层。选中已创建好的图层,右键选择编辑要素—
开始编辑,打开编辑器将遥感影像放大到合适的大小,通常比例尺为1:800,沿边界
勾勒多边形,双击结束,得到研究区域完整的面状图层。单击图层下方的图框,在弹
出的符号库样式表中将图层颜色改为透明,即“NO COLOR”,将边框宽度设为1.5,
边框颜色设为绿色。第三步:分割面状要素。以交通运输用地为例,选中面状图层,
在“编辑器”菜单中选择“分割面工具”,然后在图层上沿选中的道路勾绘其边界,
勾绘多边形需闭合,双击结束,同一条道路尽量等宽。选中切割后的图形,打开属性
表,在“DLMC”字段中将属性赋值为“交通运输用地”。同理,在图层中切割出其
他地类。为提高效率,可在切割完某一种地类后统一赋值。选中所有同类地类,打开
属性表,选中“DLMC”字段,右键选择“字段计算器”,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该
类地类名称,即可将选中的多个图斑统一赋值。由于研究区域面积较大,解译时首先
对影像特征最明显的交通运输用地进行矢量化。交通运输用地矢量化完成后,图层被
道路分成若干区域,然后对每一区域内的建筑用地和水体进行矢量化,最后根据影像
特征的清晰程度依次对耕地、裸地、林地、草地、园地和其他用地进行解译,避免遗
漏。所有图斑均切割、赋值完成后在“编辑器”菜单选择“编辑”-“保存编辑”,解
译完成。同理,完成2017年遥感影像的人工目视解译工作。
2.3.5地图成图
选择颜色。右键单击面状图层,打开“属性”-“符号”,在“范畴”中选择按“唯
一值”显示,值字段选择“DLMC”,单击“添加所有值”,各种地类即按照地类名称
出现在表中。综合考虑地类的实际颜色和色彩的搭配等多方面因素,为每种地类选择
合适的颜色来显示。
地图整饰。将矢量化后的图层以“布局视图”显示,单击“文件”-“页面和打
印设置”,将纸张方向调整为“横向”,在布局视图中将图形调整到合适的大小。单击
“插入”,依次为图层插入标题、指北针、比例尺、图例,选择合适的样式,然后将
各个地图要素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和大小。2007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分布情况见图
2.8、图2.9。
11
图2.8 2007年山东省邹城市部分乡镇土地利用图
图2.9 2017年山东省邹城市部分乡镇土地利用图
12
2.4数据汇总
面积汇总。打开面状要素的属性表,选中“AREA”字段,右键选择“计算几何”,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将单位修改为“HECTARES[HA]”(公顷),生成各个图斑的面积值。
选中“DLMC”字段,右键选择“汇总”,在“AREA”下拉框中选择“求和”,生成
各类地物的面积求和DBASE表,如表2.3、2.4。
表2.3 2007年地类面积汇总
表2.4 2017年地类面积汇总
生成柱形图。在ARCMAP中加载DBASE表,选中该表,单击“视图”-“图表”
-“创建图表”,以“SUM_AREA”为值字段、“DLMC”为X轴生成柱形图,输入柱
形图标题“2007年山东省邹城市部分乡镇土地利用面积统计图”,左侧轴标题改为“面
积(公顷)”,下方标题改为“地类名称”,设置完成。右键单击生成的柱形图,选择
“输出”,将柱形图以图片格式输出。统计结果见图2.10、图2.11。
13
图2.10 2007年山东省邹城市部分乡镇土地利用面积统计图
图2.11 2017年山东省邹城市部分乡镇土地利用面积统计图
14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结果
结果显示:山东省邹城市香城镇、峄山镇、看庄镇、郭里镇、石墙镇共计五个乡
镇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其次是林地和建筑用地。该地区自2007年至2017年
10年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
2007-2017年山东省邹城市部分乡镇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见表3.1。
表3.1 2007-2017年山东省邹城市部分乡镇土地利用变化统计表
2007年
地类名称
耕地
林地
建筑用地
裸地
水体
园地
草地
交通运输用地
其他用地
面积(公顷)
37258.27
7244.90
5523.47
3298.08
1565.19
1287.21
689.12
631.42
405.49
百分比
64.35%
12.51%
9.54%
5.70%
2.70%
2.22%
1.19%
1.09%
0.70%
2017年
面积(公顷)
36795.72
5672.90
5573.80
1960.75
1652.73
491.67
2100.17
1872.58
1782.82
百分比
63.55%
9.80%
9.63%
3.39%
2.85%
0.85%
3.63%
3.23%
3.08%
根据表3.1可知,2007年邹城市下辖五个乡镇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占
比64.35%,面积为37258.27公顷,其次是林地和建筑用地,分别占12.51%和9.54%,
面积为7244.90公顷和5523.47公顷;2017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仍为耕地,占比
63.55%,面积为36795.72公顷,其次依然是林地和建筑用地,分别占比12.51%和
9.54%,面积为5672.90公顷和5573.80公顷。
根据两期数据统计结果可知,十年间面积变化较大的是林地、草地、其他用地、
裸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园地、耕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变化不大。面积呈现递增趋势的有
草地、其他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体和建筑用地,其中草地增加了1411.06公顷,
其他用地增加了1377.3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增加了1241.16公顷,水体增加了87.45
公顷,建筑用地增加了50.33公顷。面积呈现递减趋势的有林地、裸地、园地和耕地,
其中,林地减少了1572.00公顷,裸地减少了1337.33公顷,园地减少了795.54公顷,
耕地减少了462.55公顷。
15
3.2分析
本研究区域2007-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国
家政策。作为一座以煤炭资源作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的城市,邹城市亟待转型,政府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邹城市的定位为“文化经济融合示范市”,市内现代风格的名胜
建筑较少,以自然风光为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因此十年间交通运输用地和草地大
量增加;二、工业发展。当地政府为发展经济,在十年间开辟了大量裸地和林地作为
工业用地;三、人口迁移。由于该研究区域内的乡镇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城镇化建设
发展相对平稳,大量农村的年轻人选择离开邹城去大城市寻求机会,这就导致留在农
村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儿童。由于缺乏年轻的劳动力,各种需要繁琐培植过程的园地
因此荒废,转而成为草地。同时,也由于十年间邹城市经济发展过于缓慢,相比于全
国房地产热度的持续上升,邹城市的建筑面积却始终没有太大变化。
16
结论和建议
本文以山东省邹城市部分乡镇作为研究对象,以2007年和2017年的两期遥感影
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对遥感影像的预处理、分类、解译得出十年间研究区域的土地
利用变化情况,分析统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邹城市下辖五个乡镇在
2007-2017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草地、其他用地
和交通运输用地呈现明显递增趋势,林地和裸地呈现明显递减趋势,园地、耕地和建
筑用地面积变化不大。(2)本研究区域十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原因主要可归结为国家政
策、工业发展和人口迁移等三个方面。近年来邹城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因此十
年间交通运输用地和草地大量增加;同时,当地政府为发展经济,十年间开辟了大量
裸地和林地作为工业用地等其他用地,因此裸地和林地大量减少;由于本研究区域内
的城镇化建设发展相对缓慢,农村缺乏年轻劳动力,大量耕地和园地荒废转而成为草
地。
根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邹城市正处于成熟型资源型城市发展
阶段,在这个阶段,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一般较高,但是作为资源型城市的邹城
市主导资源以煤炭为主,主导产业单一
[16]
。一直以来依靠煤炭资源及其附属产业,若
煤炭资源枯竭,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亟待转型。邹城市作为有“孔孟之乡”之
称的济宁市下辖的县级市,可以紧靠济宁市,依此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建立并完善自
身的旅游产业链。
邹城市总体面积不大,因此能被人们利用的土地有限。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
当地为追求经济的增长大规模地发展工业,短期内必然能使经济迅速增长,但是因此
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影响都不容忽视。同时,邹城市地少人多,城
镇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这会不可避免地占用耕地。但是人口增长意味着粮食的需求
量也会增加,这就造成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要保持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动态平衡来
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同时对城镇规模合理规划,既要保证有效的耕地面积,确保耕
地占补平衡,又要保证城镇的合理扩张,二者协调发展此外,适当调整对闲置和低效
土地的利用方式,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闲置低效用地,加强土地整理。。
现在邹城市还存在着区域土地利用不均衡、建筑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等问题,应
采取合理调控手段,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全面调查当前土地利用情况,提高建筑
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落脚点,让邹城市土地利用由经济增长
主导向社会建设与保护并重方向转变,提高用地的生态价值,不断优化生态空间。加
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打造宜居城
市。简而言之,应在科学分析土地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和土地利
17
用,完善土地利用结构,既保护自然环境又推动城市发展。
18
参考文献
[1]刘盛和,何书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J].自然资源学
报,2002,17(5):533-540
[2]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杨依天,郑度,张雪芹,等.1980~2010年和田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空间耦合及其环境效应[J].地
理学报,2013,68(6):813-824
[4]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J].地理学报,2014,69(1):3-14
[5]郭斌,陈佑启,姚艳敏,等.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
报,2008,24(4):408-414
[6]RUELLAND D,LEVAVASSEUR F,TRIBOTTE ns and dynamics of land-cover changes since
the 1960s over three experimental areas in Mali[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 geoinformation,2010,12(1):11-17
[7]ZHU H ying motivation for land use change:A case study on the variation of
agricultur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Xinjiang,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3,23(6):1041-1051
[8]WANG S X,WANG S use/land cover change and their effects on landscape patterns
in the Yanqi Basin,Xinjiang(China)[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assessment,2013,185(12):9729-9742
[9]DIRESS T,STEINR M,PAUL V,et -use/cover dynamics in Northern Afar
rangelands,Ethiopia[J].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10,139(1/2):174-180
[10]WENTZ E A,STEFANOV W L,CRIES C,et use and land cover mapping from diverse
data sources for an arid urban environments[J].Computers environment & urban
systems,2006,30(3):320-346
[11]王圆圆,李京.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方法研究综述[J].遥感信息,2004(1):53-59
[12]周旭,安裕伦,张斌,等.CBERS-CCD数据土地利用/覆盖信息提取最佳波段选择:以贵州喀斯特
山区为例[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24(6):743-748
[13]杨梅,张广录,侯永平.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
学,2011,27(1):95-100
[14]张丽,杨国范,刘吉平.1986-2012年抚顺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热点分析[J].地理科
19
学,2014,24(02):185-191
[15]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01):81-87
[16]王晓玲,荣燕妮,李伟.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山东省邹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
学.2015,43(19):281-284
20
致 谢
我从今年三月份实习时开始准备这篇论文,直到五月底结束,历时将近三个
月。三个月里遇到诸多困难,万幸在大家的帮助下都一一解决。在这里,我要向
那些无私帮助过我的人表达我的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彭立芹老师,彭老师在我整个论文的
写作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指导。彭老师很早之前就曾主动联系毕业生,向我
们详细说明了撰写毕业论文的进度安排和写作规范,希望我们可以提前准备。寒
假期间我也曾多次就专业问题联系彭老师,彭老师每次都及时帮我解答疑惑。后
来彭老师还针对我的开题报告书和论文初稿给出了非常详细的修改意见,可以说
这篇论文完全是在彭老师的帮助下一步步成型的。所以,在此我对彭立芹老师表
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尤其是我的几位室友,一直以来她们给我提供
了太多的帮助。数据处理和论文撰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小问题,没办法及时
向老师请教,是我身边的同学们及时帮我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经常会就专业知
识进行讨论,这对我们彼此专业技能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另外,同学们在精神
上也给予我很大的支持,是她们在我沮丧的时候给我鼓励。
第三、我要感谢实习公司的领导。实习期间,我将大学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
实际的工作当中,加深了对地信行业的了解,同时,公司领导教会了我非常多专
业方面的知识,对我写毕业论文有很大帮助,而且实习期我多次请假返校处理毕
业论文的相关事宜,领导都准假并表示理解,在此对领导的理解表示感谢。
第四、我要感谢本文参考文献的各位作者。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
正是参考了各位学者的成果才总结出了正确的思路和合适的技术路线,是他们的
文章给了我灵感和科学依据,在此对各位学者表示敬意和谢意。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撰写论文期间,父亲母亲多次与我通话询问写作
进展,父亲更是多次表示,对毕业论文一定要重视,竭尽所能,力求做到最好。
他们的支持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最大动力,在此也对我的父亲母亲表示感谢。
2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