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8日发(作者:)

疗 J。目前,激素治疗仍然是SLE的首选药。本组比较了 

SLE激素治疗方案的选择与SLEDAI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根据入院时患者SLEDAI评分选择不同的激素治疗剂 

[3]Bombardier C,Gladman DD,Urowitz MB,et a1.Derivation of the 

SLEDAI.A disease activity index for lupus patients.The Commiuee on 

Prognosis Studiesin SLE[J].Arthritis Rheum,1992 Jun,35(6):630 

量,经过有效的治疗后SLEDAI评分明显降低。同时选用不 

4JD. 

同激素方案时比较补体和免疫球蛋白,发现随着疾病活动指 

数增加,补体C 水平降低,免疫球蛋白IgG显著增高,激素用 

量逐渐增大。SLEDAI评分、补体C 、IgG可以比较客观地反 

映出疾病轻重程度,对指导用药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认 

为根据SLEDAI评分、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 、C 的水平来综 

合判断评价SLE的病情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Tsukamoto H,Ueda A,Nagasawa K,et a1.Increased production of 

the third component of complement(C3)by monocytes from patients with 

[4]Taylor PR,Carugati A,Fadok VA,et a1.A hierarchical role for cls-a 

sical pathway complement proteins in the clearnce of aapoptotic cells in vi- 

vo[J].J Exp Med,2000 Aug7,192(3):359—66. 

[5]郭小兵,王豹,刘红春,SLE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含量 

检测[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19),481—482. 

[6]龚晓彬,姚海林,贺爱民,SLE患者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检 

测分析[j].江西医学检验,2006(24)增刊,597—598. 

[7]Ho A,Ban"SG,Magder LS,et a1.A decrease in complement is a88o- 

ciated with increased renal and hematologic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system— 

ic lupus erythematosus[J].Arthritis Rheum,2001 Oct,44(1O):2350 

7.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Clin Exp Immunol,1990,Nov,82(2): 

257—61. 

[8]徐文涛,刘文涛,徐建华,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选择性血清 

IgM降低[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4(1):32. 

[9]Gladman DD,Urowitz MB,Kagal A,et a1.Accurately describing 

changes in disease activity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J Rheu— 

mato1.2000 Feb,27(2):377—9. 

[2]Guidelines for referral and manage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 

SUS in aduhs.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d Hoc Committee o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Guidelines[J].Arthritis Rheum,1999 Sep, 

42(9):1785—96. 

重视感染性皮肤病的研究 

郝 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重庆4ooo38) 

中图分类号:R752;R753/7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310(2009)O1-0010-02 

(CA—MRSA)是一个新问题。研究发现,CA—MRSA在世界 

感染性疾病历来是各个学科关注的焦点,皮肤科也不例 

外。由于皮肤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其感染所致的疾病更 

为复杂,不仅涉及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常见的感染,一些少见 

的病原体感染也日益受到重视。 

1 某些经典既往被控制的感染性皮肤病似在“复燃” 

各地呈显著上升趋势。我国地域广阔,抗生素使用又极其不 

规范,有关CA—MRSA以及其他耐药菌现状不容忽视。由于 

皮肤中MRSA及其他耐药菌可能成为系统性感染重要的来 

源,有必要加强此方面监测,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其他 

细菌耐药的问题,如铜绿假单孢菌、肠杆菌等院内感染或机会 

致病菌也成为皮肤软组织感染重要的病原,治疗上也很困难。 

同时,外用抗生素在我国尤其是基层医院也欠规范,系统应用 

的抗生素局部外用,眼科外用抗生素改为皮肤科应用等现象 

还很普遍,是产生更多耐药菌的重要原因,应引起重视,尤其 

是皮肤科医师的重视。 

我国结核病和麻风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和各级医疗防疫机 

构共同努力下,曾得到有效地控制,发病率有明显的降低。近 

年来由于种种因素,这些疾病似有“复燃”的趋势。全国各地 

有众多的临床病例报告涉及到皮肤结核病,表现形式多样,并 

常误诊和误治。尽管皮肤结核病发病占全部结核病例的1% 

2%,但由于结核病在我国发病率高且有上升趋势,因此皮 

肤结核病绝对人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样,麻风防治 

工作也日益严峻,误诊问题也比较突出。近年来,各地不断有 

3警惕复杂少见的致病菌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感染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糖尿病、AIDS等发病率呈 

上升趋势,使皮肤软组织感染复杂性更加突出。皮肤软组织 

感染模式已经发生变化,经典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已相对少见, 

代替以糖尿病、AIDS等各种条件下皮肤软组织感染更为常 

见,而且耐菌菌感染和少见菌感染也很突出。近几年来,有关 

新发的病例报告,包括瘤型麻风等病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 

中专业防治机构工作的重视程度下降以及临床医师的误诊和 

误治可能是重要的因素。 

因此,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国皮肤结核病和麻风疾病防 

治工作任重而道远,需引起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皮肤科医师高 

度重视。 

少见或罕见的机会性感染病例报告也比较多,特别是某些少 

见的真菌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感染甚至全身感染。同时,灾难 

2加强皮肤软组织感染耐药菌的监测 

临床皮肤软组织感染十分常见,涉及的学科众多。临床 

医学中皮肤病问题,特别是地震后一些临床少见的皮肤软组 

织感染如气性坏疽,是摆在皮肤科医师面前新的问题。 

4感染性皮肤病面临新的问题 

诊断和治疗不十分规范,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细菌耐药性 

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1O【收稿Et期】2008—12—18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朱学骏教授曾经多次强调,皮肤科应 

该重视感染的问题。随着人口老年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以 

再发感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在皮肤科同样 

存在,皮肤科医师在目前或将来必然面临这些问题所带来的 

挑战。 

及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一方面发现所谓非感染性 

皮肤病中“感染因子”的作用越来越应该受到关注,如药疹中 

单纯疱疹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或再激活等问题,另一方面有些 

被人们忽视或不熟悉的病原体如衣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等 

引起的皮肤病也成为感染性皮肤病新的问题。一些过去20 

年中发病率增加或将来可能新发的人类感染病,或称为新发/ 

总之,感染性皮肤病是皮肤科临床医师面临的常见而且 

富有挑战的问题。临床工作中,重视感染在疾病发生中的作 

用,对提高皮肤病防治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感染成为皮 

肤病临床和基础研究永恒的主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诊治非淋茵性尿道炎 

王正文(昆明医学院第一医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云南昆明650032) 

中图分类号:R69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310(2009)叭一0011—04 

型占3.05%,其中UU+CT者最多。 

2各种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指有尿道炎的临床症状,但尿 

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都找不到淋球菌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是 

种未明确指明病原体的性病。女性主要引起宫颈炎,男女 

本病病原体较复杂,而且这些病原体在健康人也能分离 

出来。如美国波士顿公立医院临床病人中UU分离率为 

76.3%,MG为53.6%。在性成熟无症状的女性中UU分离率 

为40%~80%,MH为20%一50%,正常男性尿道中uu分离 

率为34%,MH为22%一54%。我国7个地区调查健康人CT 

带菌率为7.58%,uu为10.59%,MH为5.34%,未查MG。 

另有报告我国6个城市511例STD门诊标本MG阳性占 

16%。昆明地区对性犯罪者调查MG阳性率为19.2%。所以 

患者除尿道外还均可以感染其他泌尿生殖器官。本病的病原 

体主要是沙眼衣原体及支原体,故目前趋向于将本病分别改 

称“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和“支原体泌尿生殖道感 

染”。本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居STD首位。我国发病率 

(1991~2000)年年均增长43.84%到2001年已居性病首位, 

混合感染占57.14%,UU+CT占65%,GU+NGU占89%。 

1病原学 

本病约40%一50%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约20%一30%由 

解脲支原体引起,少数由生殖器支原体引起。后者常引起慢 

性持续性或复发性NGU。 

正确认识这些病原体对本病的确切致病作用极为重要,不然 

就会乱诊断乱治疗。 

如何正确认识呢?目前多认为:①CT是NGU的主要病 

原体, ̄uu在男性尿道中肯定有病原学作用,③MG也是 

NGU的病原体,可持续存在于尿道是本病复发的原因④而 

MH似乎在NGU中没有重要的病原学作用。但可引起肾盂 

沙眼衣原体(CT)为严格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其大小介 

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分为l5个血清型,其中A、B、C型引起沙 

眼,D到K 8种血清型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是NGU的最 

主要的病原体。衣原体对热敏感,56℃一60℃仅能存活(5~ 

10)min,但一70。c可以保存数年。0.1%甲醇,0.5%石碳酸 

在短期内可将其杀死,75%乙醇0.5min即将其灭活。 

肾炎及盆腔炎, ̄uu及MH是否引起女性下生殖道疾病尚有 

争议,因女性正常带菌率较高。@CT及支原体主要感染柱状 

上皮细胞(尿道及宫颈)不易感染复层鳞状上皮,故不引起阴 

道炎。 

支原体是目前所知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 

微生物,没有细胞壁,常分出丝状支,故称支原体。支原体有 

80种,与人类有关的有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uu),人型 

支原体(MH)和生殖支原体(MG),前者引起肺炎,后三者引 

起泌尿生殖道感染。UU是本病常见的病原体,可分14个血 

清型,不同的血清型致病力及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2和9型 

NGU主要通过性交传染,被CT感染的女性是男性感染 

的主要传染源,无症状的女性及健康男性带菌者也是不可忽 

视的传染源。新生儿可在分娩过程中受染,受染的母亲可将 

感染传给40%的婴儿。患毛滴虫性阴道炎或念珠性阴道炎 

的患者可传给其伴侣。 

3发病机理与免疫 

易对四环素及红霉素耐药。支原体通常寄居于呼吸道和泌尿 

生殖道黏膜的表面,不侵入黏膜下及细胞内。对热的抵抗力 

衣原体进入人体后,首先在柱状上皮细胞(尿道及宫颈) 

内生长繁殖,然后进入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内增殖。 

与细菌相同,但有些则较差,如45。c约(15~30)min或55℃ 

(5~15)min即可杀死。肥皂、酒精、石碳酸、来苏儿亦易将其 

它可抑制宿主细胞的代谢,抑制宿主细胞合成DNA,释放溶 

酶纤酶,代谢产物及毒素,溶解破坏宿主细胞。尚可引起变态 

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特征是呈慢性炎症 

和形成纤维化,故盆腔炎后常致输卵管阻塞或宫外孕,男性致 

尿道狭窄。影响精子生成和活力下降导致不育症。人感染衣 

原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但其免疫力不强,且为时短暂,因 

其在细胞内生长避开免疫细胞的攻击,因此常造成持续感染、 

杀死。在无糖培养基中37。c可存活1个月,低温及冷冻干燥 

可长期保存。 

约10%一20%非淋菌性尿道炎可由毛滴虫,单纯疱疹和 

乳头瘤病毒、酵母菌及其它细菌引起。国内有人对1 046例 

男性非淋球菌性尿道炎作病原学调查发现CT、UU、MG外,由 

念珠菌引起者占10.7%,毛滴虫占3.25%,单纯疱疹病毒Ⅱ 

【收稿日期】200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