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日发(作者:)

496・ 

中国中医急症2011年3月第2O卷第3期 JETCM.Mar,2011,Vo1.20,No.3 

临证经验・ 

逍遥散合四物汤临床应用心得 

段明毅 

重庆市南岸区广阳镇卫生院(重庆401339) 

中图分类号:R289.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4—745X(2011)03~0496—02 

【关键词】头痛逍遥散 四物汤 

逍遥散、四物汤均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笔者近年 

20g,蜈蚣1条,甘草log,黄芩15g,黄连log,刺蒺藜15g,甘松 

来应用合方加减治疗头痛类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20g。10剂。服药后头痛、睡眠等症均除,嘱续进前方5剂巩固疗 

1病例资料 

效.随访4个月未复发。 

杨某,男性,56岁,农民。因偏头痛加重半年于2008年3月 

2方义简析 

19 13就诊。患者l0多年前患有j叉神经痛,经多家医院治疗 

逍遥散由甘草、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薄荷、生姜组 

(用药不祥)虽头痛可暂时缓解,但仍反复发作短暂的剧烈疼痛, 

成。原方柴胡用量重,寓有疏肝解郁之意;与当归、白芍调肝养 

口服卡马西平300mg.可缓解片刻。症见患者头部左侧耳前、耳 

血;配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营血生化有源;伍薄荷、生姜透 

内及耳垂疼痛多突然发作,呈阵发性剧痛,如刀割、火灼之感,伴 

肝经郁热,共达散郁之气。《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 

患侧肌肉抽搐、流泪,痛连舌下,不愿交谈,吞咽饮食易诱发。随 

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病情进展,疼痛日益剧烈。缓解期逐渐缩短。夜间尤甚,无恶寒发 

可见本方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功效,可治疗肝郁血虚脾弱 

热,无潮热盗汗,无周身不适,大便正常,睡眠差,舌质淡,苔薄 

证 四物汤由当归、7iI芎、臼芍、熟地黄4味药物所组成。方中熟 

白,脉弦细弱。T36.8 ̄C、P72次/min、R14次/rain、Bpl10/75mmHg。 

地黄为君,善能滋补营血;当归为臣,力能补血,又补中有行;白 

心肺(一),腹部平软,全腹元压痛,肝脾未扪及,莫菲氏征(一),双 

芍养血敛阴,柔肝和营;川芎活血行气;熟地黄、白芍阴柔补血之 

肾区无叩痛。颈项强直(一)、克尼格征(一)、布鲁氏征(一),颈椎片 

品与辛甘之当归、川芎相配,动静相宜,重在滋补营血,且补中寓 

提示无骨质增生。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为肝郁血 

行,使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共成补血调血之功。《蒲辅 

虚脾弱,营血虚滞头痛。治以疏肝解郁,补血和血健脾。方用逍 

周医疗经验・方药杂谈》云“此方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本方补 

遥散合四物汤加味:当归15g,白术15g,柴胡20g,茯苓15g,白 

血和血.因而是营血虚滞的常用良方。 

芍30g,熟地黄30g,甘草lOg,川芎20g,薄荷lOg。每13 1剂,冷 

3体会 

水侵泡1h,水煎共取汁600mL,分3次温服。嘱患者调畅情志, 

近代名医裘吉生说:“立法务求古训,临床贵于变通。”辨证 

禁食辛辣刺激及生冷食品.注意休息。西医以对症、支持治疗 

立法应当勤求古训,一丝不苟,但运用经方不可墨守成规,而要 

为主。 

开拓思路,灵合变通。 ・ 

二诊(2008年4月1 13):患者阵发性剧烈疼痛减轻,耳前、 

笔者认为逍遥散合四物汤合方治疗头痛类疾病如左侧偏头 

耳内及耳垂发作的频率减少,精神好转,交谈与吞咽饮食所诱发 

痛、三叉神经痛、神经机能性头痛等所引起之头痛疗效较好,临 

减少,睡眠仍差,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弱。继以上方加减,组方 

证加减:头痛连项背加川芎、荆芥、羌活、白芷、细辛、防风;头痛 

为当归15g,白术15g,白芍30g,柴胡20g,茯苓15g,薄荷15g, 

而胀,甚则如裂加菊花、石膏、薄荷、金银花、连翘;头痛如裹加羌 

川芎20g,熟地黄30g,黄连10g,全蝎6g,蜈蚣l条,甘草lOg。10 

活、苍术、厚朴、半夏、藿香;头抽掣而痛,多在两侧加天麻、钩 

剂。加水500mL,煎15min,取汁200mL,3煎共取汁600mL,分3 

藤、石决明;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加黄芪、人参、白 

次口服,每日1剂。西医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术、甘草;头痛隐隐,缠缠不休重用四物汤;头痛而空加熟地 

三诊(20o8年4月12日):患者头部左侧耳前、耳内及耳垂 

黄、山药、枸杞、山茱萸肉、杜仲;头痛昏蒙重坠加半夏、茯苓、 

疼痛突然发作,呈阵发性剧痛,如刀割,火灼之感连及舌下,夜间 

自术、陈皮;头刺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加桃仁、红花、川 

频发等症状明显缓解,与人交谈及吞咽饮食有明显改善.口不干 

芎、赤芍。头为诸阳之会,头痛部位各异,引经药的选择亦很重 

渴,精神较好,舌淡,苔薄白,脉弦弱。续予上方加减,组方为当归 

要。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葛根、川芎:少阳头痛选用柴 

15g,白术15g,自芍3os,柴胡cog,茯苓15g,薄荷15g,甘松2og, 

胡、川芎、黄芩;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厥阴头痛选用 

川芎20g,熟地黄30g,黄连10g,全蝎8g,刺蒺藜15g,蜈蚣1条, 

吴茱萸、苍术、干姜;少阴头痛选用附子、细辛;太阴头痛选用 

甘草‘lOg,路路通20g。10剂。西医仍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苍术、半夏、胆南星。 

四诊(2008年4月23 13):患者发作时疼痛程度明显减轻, 

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疾患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大多是既有 

缓解期明显延长,精神好,睡眠大为改善,舌淡,苔薄白.脉弦弱。 

头痛,又见呈阵发性剧痛,并常反复发作。此头痛类疾病中医辨 

拟守前方加昧再投,组方为当归15g,白术15g,白芍30g,柴胡 

证多归属于肝胆脾经病变,与肝气郁结化火上扰清空.气滞血 

20g,茯苓15g,薄荷15g,川芎20g,熟地黄30g,全蝎10g,路路通 瘀,清阳不升均有密切关系。头为诸阳之会,五脏之精血,六腑之 

中国中医急症2011年3月第2O卷第3期 JETCM.Mar.2011.Vo1.2O.No.3 

497・ 

清气,皆上注于脑。根据“不通则痛”、“久病人络”的理论,凡头痛日 

久者,均宜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临床指南医案・头痛》渭“头为诸 

之会,……故头痛一证,皆由清阳不升,火风乘虚上入所致。……如 

阳虚浊邪阻塞,气血瘀痹而为头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因此 

笔眷应用合方随症加减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收稿日期2010—10—25) 

血府逐瘀汤治疗癌性发热病案 

陈州华 周胜涟 

长沙医学院附属湘潭市二医院(湖南湘潭41 1 100) 

中图分类号:R730.59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745X(201 1)03—0497—01 

【关键词】 癌性发热 血府逐瘀汤 中医药疗法 

1病历摘要 

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多见于中晚期癌症患者。属中医学 

患者,朱某,男性,68岁。主诉:消瘦,活动后气促1月,伴发 

热半月。患者自诉2010年8月上旬无明显诱因出现体重下降, 

“内伤发热”范畴,分为虚实二端。虚者多由邪羁日久,耗气伤阴, 

脏腑虚衰,功能失调;实者多为气滞血瘀,痰凝湿聚,蕴结化火, 

约下降10kg,活动后气促.伴间歇性胸闷,无明显咳嗽、咯痰,无 

发热盗汗.当时未予重视。2010年8月22日因住院期间行胸片 

发现右肺占位,活检示有肺鳞癌。在当地医院住院期间反复出现 

正邪相争,阴阳失衡而发热。本例患者发热半月。体质渐虚.导致 

血瘀,久而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郁而发热;其次, 

瘀血留滞,新血不生.血虚生热。由此可见,I临床上的瘀血发热症 

中、低热.T 37.5~38.8℃,白天轻.下午和夜间尤甚,夜间明显,无 

畏寒。发热时咳嗽痰多,气促明显,出汗较多,热时周身骨节酸痛 

不适。每日服用尼美舒利退热,滋阴清热、甘温除热中药治疗,病 

情日益加重.发热更甚,伴有间歇性右后背疼痛,为针刺样痛,痛 

处固定不移.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10年9月6日就诊于湘潭市 

的病机是以郁热为主.兼有血虚所生之热。 

瘀血阻滞血分,血分属阴,故发热以下午或晚间为甚,瘀血 

内阻,新血不生,血气不能濡养头面肌肤,肌肤失荣,以致全身肌 

肤粗糙,眼周青黑,面色晦暗;瘀血久结,停于胸中,郁久化热,扰 

乱心神,则心烦失眠少寐:瘀血阻滞气机升降,清阳不升而致头 

晕,身倦乏力;瘀血阻碍阴血津液运行,但口欲漱水;瘀血内停, 

并非阴亏,故欲漱水不欲咽;瘀血内蕴,气机不通,不通则痛,其 

二人民医院。起病以来,患者精神萎靡,体重下降明显,纳差,倦 

怠乏力.口渴咽干而不多饮,夜寐差,大便十结,小便排 不畅, 

面色晦暗.全身皮肤粗糙。9月7日血常规:WBC 11.1×109/L,N 

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青紫,舌下静脉瘀阻,脉沉细涩均为血 

行不畅,瘀血内阻的重要征象,苔薄白而滑则为瘀血内阻,导致 

津液失调,水气停于体内,不能运化之象。 

瘀血发热的辨治,《金匮要略》论述“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 

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清代王清任 

不但肯定了瘀血可以引起发热,对瘀血发热规律的阐述十分清 

69.1%.RBC 3.22xl0’2/L,HGB 86.8g/L,PLT 248×109/L。大便常 

规:黄色软便,潜血阴性。尿常规:正常。腹部B超:右肝后叶中 

高实性块影考虑为肝癌。m支原体抗体:阴性。结核抗体:阴性。 

痰培养:阴性。血电解质、空腹血糖及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正常。肝 

功能示低蛋白IfIL症。乙肝两对半:阴性。丙肝抗体:阴性。ESR: 

27mndh。铁蛋白:1000ng/mL。CEA:11.79 ng/mL。 

楚。《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记载“身外凉、心里热、 

故名灯笼病,内有瘀血。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 

凝”。瘀血发热的治疗重在活血化瘀,不可见热即投苦寒,或误为 

阴虚而施滋补。在治疗中,方选血府逐瘀汤化裁,用治“胸中血府 

瘀滞之证”。以活血化瘀为主,行气宽胸为辅。该方寓行气于活血 

之中,寓扶正丁逐瘀之内,不仅能行血分之瘀,又能解气分之郁 

患者诊断肺癌,依据舌、脉、症,中医诊断为内伤发热,辨证 

属瘀血内阻证。治宜活血化瘀,理气舒肝。处方用血府逐瘀汤加 

减,桃仁、红花各12g,桔梗、当归、赤芍、牡丹皮、川牛膝各10g, 

生地黄15g,天花粉、白薇各20g,柴胡、枳壳、川芎各6g,玄参 

30g,炙甘草5g。7剂。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500mL,早晚各服 

1次。二诊:复查诉服药后白天发热大减,夜晚发热稍有减轻,体 

温波动在37.7~38.4℃,右后背刺痛有好转,但仍口干,不欲饮 

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使瘀去气行,其热自退。方中 

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活血祛瘀,养血和血;川牛膝祛瘀 

』0【,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柴胡入肝胆经, 

水,失眠,大便十燥,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涩。药已取 

效,效不更方,继续前方加鸡血藤30g,酸枣f_、丹参各15g,大黄 

疏肝解郁,并达清阳: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则降上焦 

之气而宽胸,一升~降,使气机条畅,气行则血行;生地黄凉血清 

热益阴,配当归又能养血润燥,使祛瘀而不耗阴血。甘草调和诸 

药,为方中次要组成部分。诸药配伍,可疏泄胸中之瘀热,热邪去 

除,血结自散,血活气行,使瘀化热清而肝郁亦解,诸症自愈。加 

入白薇凉血清热,益阴;牡丹皮清热凉血,且具有走而不守之性, 

无寒凉凝滞之嫌。天花粉清热生津、滋阴除热;玄参清热凉血,滋 

阴:鸡血藤活血养血;炒枣仁养血安神;黄芪补益中气;焦三仙消 

5g,连服15剂。三诊:诉服药后发热有减轻,口渴咽干减轻,感食 

欲欠佳,倦怠乏力,舌淡红,脉细微涩,原方去牡丹皮、白薇,加黄 

芪15g,焦三仙各10g,继服15剂。四诊:诉服药后发热已基本消 

失,面色转红润,口已不十,大小便可,食欲较前转好,舌淡红、苔 

自。脉细涩,续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巩固疗效,药用:桃仁、红花、桔 

梗、当归、川牛膝各lOg,赤芍20g,生地黄15g,鸡血藤30g,柴 

胡、枳壳、川芎各6g,玄参30g,丹参12g,炙黄芪15g,炙甘草5g。 

每日1剂.连服15剂。随访半月未再发热。 

2讨论 

食,健益脾胃;丹参活血祛瘀,清心除烦,养血安神。共奏活血化 

瘀.养血除热之功。 

癌性发热是指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或在肿瘤发展 

(收稿日期201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