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4日发(作者:)

中国式管理

原标题:“中国式管理”,这篇文章说透了

在管理的“洋务运动”之后,中国的企业家们开始从流程再造、KPI

管理中醒悟过来。无数破解科层制难题的尝试无疾而终,让他们相信,用

外国的工具管理中国人是不现实的。

从逻辑上看,管理是针对具体对象的“权变”,不同的人显然适用不

同的管理方式。顺着这条思路往下想,面对特殊文化下长成的中国人,会

不会有一种“中国式管理”呢?而中华民族的历史宝库里,难道就没有破

解科层制的办法?

就是看似严密的逻辑,加上一些偷换、拔高的概念,把不少人带到了

“沟”里。

究竟是谁提出了“中国式管理”,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向这个方

向前进的人大概有三类:

第二类是培训师。中国式管理更像是他们课程里的点缀,时不时来一

句《论语》、《易经》会瞬间提升课程的档次,试图让受众瞬间服气。这

群人依然无法为企业提供体系的方法论,但却好像一个个的“接引者”,

将企业家引到了“经典古籍”里。改革开放之后,培训师随着经济的上行

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他们覆盖了大量“分散市场”,满足了无数体量不

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家的自我提升需求。显然,这类“中国式管理”的喊话

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三类是企业家。MBA、EMBA课程里的工具失效让他们更愿意独辟蹊

径。说起来,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实试过管理工具,也发现了这些工

具的漏洞,迷惘之下走向“中国式管理”。另一种则可能是根本没有尝试

过管理工具,基于对自己过去成功的自信,本能地希望“摸着石头过河”。

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学者们对于中国式管理的思考既没有替代管理

学的旧范式,也没有渗透到应用层面,依然是在学术细分领域内的孤独舞

蹈。另一方面,实战主义情节的老板们忙于市场,埋头前行,笃信自己,

所以才有若干自以为的“中国式管理”冒出来。一个典型事例是,企业家

都喜欢对外界说,“我们的管理方式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看懂我们。”

而培训师们在学界和企业界的鸿沟中游刃有余,学术界无法也无暇去证伪

他们的内容,企业家还真有自己的需要,所以培训师赚到大钱的并不在少

数。

但是,随着一些标杆企业的成功,中国式管理开始异军突起,大有成

为主角的趋势。这些耳熟能详的“现象级企业”包括海底捞、德胜洋楼、

胖东来、苏州固锝等。他们的管理普遍都有如下特点:

●或多或少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借力,有高举高打的“善念文化”;

●“善念文化”大多以儒家哲学为基础,强调秩序和伦理;

●老板秉持这种善念,拥有大爱,疯狂释放激励,威信极高;

●而员工不仅训练有素,而且不计代价地投入;

●企业内人际关系和谐,员工普遍感到特别“幸福”;

●企业的产品是细分市场内的王者。

大爱无疆的老板、不计代价的激励、无限投入的员工、两眼的业

绩……这类“反常”的现象最容易点燃媒体的热情。因此,这类企业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