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3日发(作者:)

・ 262 ・ 国际骨科学杂志2OlO年9月 第31卷第5期 Int J Orthop,September 25,2010,Vo1.31,No.5 ・会议纪要・ 2010国际骨科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高峰论坛 华英汇陈世益 2010国际骨科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高峰论坛于 2010年5月13日至15日世博期间在中国上海成功举 行,这是由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和中华医学会骨科 分会牵头,联手国际关节镜、膝关节外科和骨科运动医学 学会(ISAKOS),北美关节镜协会( A),亚太骨科运 动医学学会(APOSSM)以及北美《Arthroscopy}杂志等 4家国际权威学术团体,连续第3年在中国上海举办、复 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承办的国际关节镜与运动医学高峰 论坛。来自世界著名的哈佛、斯坦福、约翰一霍普金斯、杜 克、哥伦比亚、匹兹堡、康奈尔、新南威尔士(澳州)、牛津 (英国)等大学和纽约特种外科医院的28名国际顶级讲 师,比利时、波兰等21个国家的运动医学和关节镜专家 参加了本次高峰论坛,国内著名的运动医学与关节镜专 家悉数参与论坛,全国各地参会专家达到630余名。论 坛围绕当前骨科运动医学和关节镜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热 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就膝、肩、髋、肘、踝等 关节,肌肉、肌腱、软骨等各方面主题进行了96场高水平 精彩演讲和讨论,观摩了12台大师精彩手术演示,进行 了48台新鲜尸体关节镜手术操作指导。 ISAKOS和中华医学会的总结报告分别指出,本论 坛是国际国内近年举办的最高水平的骨科运动医学会 议。作为运动医学的受益者,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为大会 写来贺信。该论坛的成功召开对中国运动医学理论和技 术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现将会议主要内容摘要整 理如下: 1膝关节 在骨科运动医学与关节镜领域,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CL)重建仍然是最为瞩目的热点之一。有关单束重建 和双束重建ACL孰优孰劣的争论依然存在,研究者们发 现双束重建ACL在临床疗效方面的表现,并不如生物力 学研究结果所显示的那么优越(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 T.J.Gil1)。《Arthroscopy))杂志副主编J.H.Lubowitz医 生综述了近5年在该杂志发表的相关文章,对9项关于 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的临床研究进行整理和荟萃(Meta) 分析,发现在ACI 单束重建与双束重建的l临床疗效比较 中,KT-IO00仪测量结果之差异并没有临床显著性,轴移 试验结果也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J.H.Lubowitz引用 作者单位:200040上海,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中心、 ISAKOS关节镜与运动创伤(中国)教育中心 ((Arthroscopy}杂志2009年第12期的一篇调查报道,作者 J.Redfern对北美关节镜协会129名关节镜专科医生的调 查发现,仅有2%o的美国医生在做双束双隧道ACL重建, 10 的医生有选择地做,88 的医生从来不做。 双束双隧道ACL重建技术的代表人物,美国膝关节 镜大师匹兹堡大学F.H.Fu教授近2年的态度发生转 变,从高调对待双束双隧道ACL重建,进而转向倡导依 据双束解剖理论实施单束ACL重建。他认为,对于任何 ACL重建手术,无论是单束或双束重建,均应做到在韧带 原解剖止点重建ACL。J.Redfern的调查报道指出82 的美国骨科运动医学关节镜医生已经采用这种单束ACL 解剖重建技术,原有经胫骨隧道进行的过顶位股骨骨道 定位技术已经过时,这种理论误导了ACL重建技术20 年。F.H.Fu教授建议采用内侧附加切口可以更精确地 建立股骨隧道,J.Redfern调查发现22 的美国医生开始 使用内侧附加入口建立解剖位股骨隧道,这种比例还在 增加。股骨隧道的定位使用时钟定位方法是不科学的, 并不是位置越低越好,应该在关节镜直视下确定韧带解 剖位点,然后钻取骨道。至于是否采用单束或双束重建, F.H.Fu教授强调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适应证决定 手术方案,对青少年患者、股骨髁间窝狭窄者、单束损伤 和运动需求不大患者,行单束ACL重建已足够。对于不 考虑患者个体解剖因素和适应证,滥用双束重建和非解 剖重建的外科医生,F.H.Fu教授提出了批评。 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的敖英芳教 授总结该所近年所做的ACL翻修病例,指出双束ACL 重建失败病例大都表现为后外束断裂,这与非解剖重建 有关。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的T.J.Gill教授和复旦大学 运动医学中心的陈世益教授在讨论中都指出,一些ACI 重建术后的患者膝关节仍然有一定程度的松弛和关节屈 伸活动度缺失,这些大都与非解剖位重建有关。来自巴 西的膝关节镜权威M Cohen医生和日本M Kurosaka教 授也指出,ACL重建应以解剖学为基础,考虑影像学、生 物力学、运动学、临床随访等结果,并通过一系列手术技 术改进,以尽可能重塑韧带正常解剖和功能为最终目的。 F.H.Fu教授的研究显示,基于该解剖位ACL重建理论 的手术,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临床疗效。与会各国专家 在讨论时认为,解剖位ACL重建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 ACL重建理论。但还需要对解剖重建进行更细致深入的 研究,如韧带张力、单束或双束远期区别、骨道愈合、术前 

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年9月 第31卷第5期Int J Orthop,September 25,2010,Vo1.3l,No.5 ・ 263 ・ 或术后的功能活动差异等,以更好地完善该理论。 M.Lubowitz、T.Gill和C.T.Momem教授对中国有如此 对于该损伤的诊疗策略、手术方案、手术技巧和术后康复 等,在本次论坛中得到充分的讨论(C T Moorman、 J.H.Lubowitz、P.Yung、冯华)。各位专家一致认为,膝关节 多韧带损伤往往伴随着其他伴发损伤,首先需要注意并处 理的是血管神经损伤、开放性骨折等的问题,以后再考虑治 疗韧带损伤。对于急性复合韧带损伤患者,可以一期重建 ACL/后交叉韧带(P( ),侧副韧带和后外侧复合体(PLC) 可以留待二期重建,期间通过行走可以让患者自我感觉到 不稳,让医生更详细了解膝关节不稳的具体表现,能更有效 地实施韧带重建稳定手术;对于内侧副韧带(McL)损伤达 多医生跟风ACL双束重建表示了惊讶。 围绕如何改善ACL重建的临床疗效,与会专家就 ACL重建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已有多项新技术被用 于ACL重建,香港中文大学K.M Chan指出导航技术可 以方便手术定位,单束重建术后膝关节前后向及旋转稳 定性恢复可靠,但导航的定位还是受技术和经验的影响。 这样看来,膝关节稳定性的恢复更重要的因素可能与正 确的骨道定位技术有关。J.H.Lubowitz介绍了一种无骨 隧道的全内ACL重建技术,可以减少因钻骨道造成的骨 丢失,保留股骨和胫骨侧的皮质,减轻术后疼痛,加速愈 合,同时也可以减少术后瘢痕,增加美观。 移植物选择也是备受关注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 使用的人工韧带在经历了断裂和滑膜炎等惨痛失败以 后,退出了市场。如今改良的LARS人工韧带又重回临 床使用,自2004年7月通过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 准后,至去年在中国已销出5000余条。以陈世益教授领 头的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平均随访5O个月,LAIRS 韧带重建ACL的患者主观满意率为93 ,失败的7个病 例主要表现为骨道螺钉脱出和韧带松弛,只有1例发生 了滑膜炎,表明人工韧带与骨道愈合方面还存在缺陷。 该研究也证明,新一代人工韧带在选择指征合适的病例 后,仍然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尽管ACL重建技术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但其失败 率仍可高达5%0~15 ,交叉韧带翻修问题也是本次论坛 的重要议题之一。ACL重建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重建技 术失误、定位错误、再次创伤、韧带与骨道不愈合、韧带重 塑失败等,T.J.Gm针对如何预防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阐 述。敖英芳通过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历年来接受翻修术 的64例ACL重建失败病例分析,提出需要在各个环节 防止ACL重建的失败。同时他也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 问题,双束双隧道技术失败后ACL翻修仍然回归单束技 术,这是为什么?陈世益指出ACL重建术后部分患者不 满意的另外因素,也包括髌股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应引起 重视。 未成年人ACL损伤在临床上一直备受争议。巴西 M Cohen教授认为,权衡利弊,需要对未成年人ACL损 伤进行重建,通过适当的技术要点,可以避免手术对骺板 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来自波兰华沙运动医学中心的 R Smigielski医生有1500余例骨骺未闭青少年ACL重建 的经验,他认为单束、悬吊重建技术对青少年骨骺生长发 育没有影响。 对于膝关节运动损伤的讨论并不仅限于ACL重建。 半月板内一外缝合(刘玉杰)、全内缝合(冯华)、半月板移植 (余家阔)等高难度技术,被应用于保留和重建半月板。 膝关节多韧带损伤是临床上严重运动性损伤之一,如何 有效治疗这种复合韧带损伤是对临床医生的极大挑战。 到Ⅲ级的患者,才考虑进行修补。对于慢性复合韧带损伤 患者,其PLC/Ⅲ级MCL损伤可以同时进行重建。 对于晚期关节炎患者,关节置换是公认的治疗方法。 在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已经成熟的背景下,导航技术 (G.Poehling)、单髁置换(W.Franz、S.Goodman、 G.Poehling)、全膝翻修(s.Goodman)等可用于提高关节 置换疗效,将成为关节置换领域中未来研究方向。 论坛还对其他热点进行了讨论。微骨折和骨软骨移 植技术治疗软骨损伤(T.J.Gil1)、运动员早期关节炎的治 疗(rr.J. l1)、正常和ACL重建后的膝关节运动学 (G.Li)、髌骨脱位治疗原则(M.Kurosaka)等,均在本次论 坛得以详细论述。 2肩关节 近10年来,对肩关节疾病的了解日新月异,相关诊 疗技术发展迅猛,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使临床医师对肩 关节镜技术有了崭新认识。 肩袖损伤的关节镜手术修补技术已趋向成熟。肩关 节外科大师S.S.Burkhart对肩袖撕裂进行分型,提出修 复方式应根据撕裂类型决定。因此,明确撕裂类型是成 功修复肩袖撕裂的前提条件。来自纽约特种外科医院的 F.A CordaSCO认为双排锚钉缝合技术与单排锚钉缝合相 比能够更好地恢复肩袖足印,初始强度更大,能够提高愈 合水平。但目前的临床研究并没有发现重建肩袖足印与 临床疗效有关。韩国s.H.Kim强调了肩袖修补愈合最 初的成功是最主要的,认为可以通过增加接触面、去皮 质、切除不健康的腱组织、封闭愈合环境、行保守的康复 锻炼等措施,来提高双排缝合修补肩袖的愈合率。新型 铆钉和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肩袖撕裂的修补变得更加方 便,来自澳洲的G.Murrell展示了应用新型无结铆钉在肩 袖关节腔面进行缝合的技术。 冻结肩也是临床常见病,以往多应用保守治疗,但研 究显示保守治疗7年以后仍有5O 患者存在疼痛和活动 受限的症状。因此,为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多患者接受 关节镜下松解术来治疗冻结肩。G.Murrell研究显示,关 节镜下松解治疗冻结肩可以获得良好的长期疗效,术后 平均随访7年的优良率在85 9/6以上。患侧肩关节可以获 得与对侧正常肩关节相似的活动度。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的治疗是目前肩关节镜领域另一 

・264・ 国际骨科学杂志2O1O年9月 第31卷第5期Int J Orthop,September 25,2010,Vo1.31,No.5 热点。为了确保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手术中需要处 理所有的病理改变(姜春岩)。骨缺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 因素之一。E Itoi的生物力学研究显示,肩关节盂缺损的 应证和手术操作技术的前提下,肩关节置换的疗效是肯 定的(E.G.McFarland、姜春岩),甚至可以进行门诊手术 (G.Murrel1)。但已发生的并发症促使研究者和临床医师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该技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3足踝关节 临界值为缺损长度的2O 及宽度的25 ,Hill-Sachs损 伤的临界值为肩关节盂轨迹;当缺损超过临界值时需要 采取相应措施,前者需要进行骨移植术,后者需要进行缺 损填充术或限制外旋。S_S_Burkhart介绍了存在严重骨 与膝、肩等其他关节的关节镜技术相比,踝关节镜技 术的发展比较缓慢。其原因包括踝关节内空间狭小、关 节内灌注速度缓慢、需要特殊的小镜头等,导致手术视野 缺损时的治疗对策,在关节盂方面推荐旨在重建关节面 正常接触面与关节弧匹配的改良Latarjet术;同时在肱骨 头方面,如果肱骨头Hill—Sachs缺损深度>15 (即 ≥4 mm)并有嵌压,可以行Remplissage岗下肌腱骨缺损 填充术。S.S.Burkhart和S.H.Kim提出在治疗肩关节 不稳时,不仅需要关注盂唇损伤和骨缺损,也要关注关节 囊损伤、多向不稳定及盂肱下韧带肱骨端撕脱(HAGL) /反向HAGL损伤。两位专家还演示了处理复杂性肩关 节习惯性脱位的手术方式。 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G.Murrell针对4种无结铆 钉进行2年随访,以体检结果、疼痛评分、功能评分和生 存分析作为随访指标,结果显示Pushlock和Labrafix铆 钉在功能、生存方面均明显优于Suretac铆钉(P<0.01), 因此认为在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手术中,应避免使用生物 型可吸收铆钉。为了预防以后的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是 否需要对青少年运动员中首次创伤性肩关节脱位进行手 术治疗?多项研究显示,25岁以下男性患者在经历首次 创伤性肩关节脱位后进行保守治疗,再次脱位发生率可 达509/6以上,进行冲撞/举手过顶运动以及存在骨缺损是 增加再次脱位发生率的危险因素。对于这部分患者, F.八Cordasco建议行关节稳定(切开或关节镜)手术。 肩关节上盂唇从前到后(SLAP)撕裂损伤的诊治,目 前仍是临床医师感到棘手的问题。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 学的肩关节专家E.G.McFarland通过对各种物理检查方 法的分析,认为任何一种单独的物理检查都难以确诊 SLAP损伤,诊断SLAP损伤的最好方法仍是关节镜。 F.八Cordasco和陈世益继而对SLAP及肱二头肌长头腱 疾病的诊疗策略进行了详尽介绍。当肱二头肌长头腱损 伤仅限于盂唇时,关节镜下缝合是较好的选择,但损伤累 及30 以上的长头腱实质部时,可以采用二头肌长头腱 切断术或腱固定术。 肩关节评分系统是用于评价治疗疗效的重要工具。 鉴于目前所用的评分系统多来自西方,并不完全适用于东 方人和中国人。复旦大学运动医学中心陈世益介绍了一种 符合中国人实际情况的肩关节评分系统(复旦肩关节评分, H)SS),研究显示该评分系统综合考虑了医患双方、主观功 能和客观检查等多方面的因素,稳定性高,反应度良好,且 与目前所应用的ASES、UCLA等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 引起与会专家高度重视和评价。S S.Burkhart和 E G.McFarland等建议尽快发表,争取推广应用。 本次论坛还关注肩关节置换的发展。在正确掌握适 和操作困难。来自荷兰的C.N.van k教授利用4 iTlrn 直径关节镜进行踝关节镜操作的方法,使踝关节镜操作 更为容易简便。此外,他还建立了后足和后踝关节镜手 术操作技术体系,消除了踝关节镜手术的盲区。这些技 术将极大地推动踝关节镜技术的发展。 踝关节前方/后方撞击征在某些运动如足球、舞蹈运 动爱好者中好发,根据引起撞击的组织不同,又可分为骨 性撞击和软组织撞击。曾经给刘翔和姚明施行手术治疗 的rr.Clanton医生对其病因病理、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进 行了阐述,认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例,关节镜下微创 切除引起撞击的骨赘、粘连瘢痕、滑膜、距后三角骨等病 理组织,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踝关节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OCD)是目前治疗的 难点,对其治疗旨在缓解疼痛和防止关节炎的发生。 C N.van k对53篇临床文献进行荟萃分析,指出成功 率较高的治疗方式分别为:①切除损伤软骨、刮除病灶、 骨髓刺激(84 );②骨软骨移植(88 );③逆行性钻孔 (88 );④自体软骨细胞移植(ACI,76 );⑤固定(损伤 区域>1.5 cm时,89 )。 在足部小关节运动损伤方面,人工草皮趾最为常见。 其病理变异较大,伴发损伤多,可以同时存在关节囊复合 体撕裂、籽骨损伤等多种病理性改变。认识这些病理性 改变并及时施行手术修复是治疗获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T.().Clanton)。 足踝区域的关节外运动损伤也受到了关注。应力性 骨折对于医生及运动员来说都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由于x线检查在骨折后3周内常常阴性,必须考虑应用 骨扫描或MRI来评价不确定的足踝疼痛。对于高风险 的应力骨折,一定要解释手术风险以及职业生涯结束的 可能性(rr.O.Clanton)。 跟骨后方结节的Haglund畸形导致的后跟疼痛和跟 腱前方部分肌腱撕裂,也是运动医学领域的常见病,经常 被漏诊和疏于治疗。来自波兰华沙大学骨科创伤中心的 运动医学专家R.Smigielsky通过精彩的关节镜手术录 像,对跟骨畸形进行成型和对部分撕裂跟腱进行修复,获 得良好的重返运动的结果。 4髋关节 髋关节疾病的诊治一直以来是骨科运动医学中的难 点。由于髋关节位置较深,周围肌肉韧带包绕紧密,导致 髋关节疾病的漏诊率高达6O 。J.W.TI Byrd对如何进 

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年9月 第3】卷第5期Int J Orthop,September 25,2010,v0I_3l-No.5 ・ 265 ・ 行髋关节疾病的诊断作了详尽介绍,认为在理解解剖和 者在微骨折后,无论其损伤部位位于髋臼侧还是股骨头 病理力学的基础上,通过病史和体检及影像学检查,可以 侧,改良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MHHS)均能获得改 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髋关节的特殊结构使得关节 善。他认为微骨折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髋关节软骨全厚 镜操作极为困难,但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髋关节镜操 损伤患者的疗效。 作成为可能。他提出掌握“6个正确步骤”,即正确选择 除了关节内疾病的诊治之外,关节镜还被有效应用 病例、正确体位、正确选择入路、正确清晰显示、基于所见 于髋关节区域的关节外疾病,如髂腰肌腱弹响、髂胫束弹 病理的正确处理和基于手术操作的正确康复,是成功进 响、转子滑囊炎、外展肌腱腱病等(J.W.T.Byrd)以及髋关 行髋关节镜手术的关键。 节置换术后疼痛的探查和处理(R.Villar)。 髋关节镜技术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发 在临床医师对手术技术的发展欢欣鼓舞之时,仍需要 展阶段,仅为了单纯髋关节检查而施行关节镜的例数已 注意髋关节镜手术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大宗病例的随访显 <5 ,关节镜手术例数也在以每年>100 的速度增加 示,髋关节镜手术并发症血肿、转子滑囊炎、器械断裂等的 (R Villar)。其中,髋关节盂唇相关疾病在所有髋关节镜 发生率为1.4 ~6 ,但没有严重并发症产生。可以认为, 病例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对于髋关节盂唇撕 髋关节镜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技术(RⅥl1ar)。 裂,传统的观点是简单清理损伤的髋关节盂唇,而实验研 5其他运动医学问题 究显示髋关节盂唇可以提供股骨头额外的覆盖、减少髋 本次论坛中还涉及骨科运动医学和关节镜领域中其 关节面之间的应力并增强关节稳定性。因此,修补乃至 他方面的问题。崔国庆采用Nirschl手术治疗顽固性网 重建关节盂唇可能是必要的。 球肘,认为切开手术和关节镜手术均是治疗顽固性网球 M.C PhiIippon认为,对职业运动员行关节镜下盂唇 肘的有效方法。R.Smigielski对肌肉肌腱损伤采取手术 修补,能使其重返原有的高运动水平,而对盂唇缺失或退 治疗,他的临床经验显示,相对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修补 变患者重建盂唇,可使其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 急性和慢性肌肉损伤能使患者运动能力恢复得更好。 与其他关节一样,髋关节软骨损伤也是常见疾病之 (收稿:2010-08-09) 一M C.Phili(本文编辑:谷柯) 。ppon的临床研究显示,216例软骨损伤患 西乐葆10周年庆典在上海举行 本刊讯(编辑边佶)2010年6月29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在上海举行西乐葆在中国上市10周年庆典,来自上海、浙江、山西、 河南、黑龙江、山东、安徽、江西、陕西、辽宁等地200多位骨科、风湿科、消化科权威专家及临床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庆贺西乐葆10周 岁生日快乐。这是继5月份北京庆典活动的又一次庆典。辉瑞中国公司基础医疗二部庞成林总监与应邀嘉宾曾炳芳、邹和建、袁耀 宗、吴海山、鲍春德教授等共同起动庆典仪式。 1998年,全球第一个选择性环氧化酶一2(C0X-2)抑制剂西乐葆,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在美国上市。西乐葆 在中国上市10年来,以其快速强效的卓越品质和安全镇痛的理念,赢得了广泛认可,成为临床医师的最优先选择。辉瑞中国公司基 础医疗二部庞成林总监在致辞中首先衷心感谢各位抗炎镇痛专家们的光临,感谢各位临床医师为不断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作出 的努力。他指出,上海是西乐葆上市以来应用最多的城市,为中国提供了非常多的经验。作为一家以研发为基础的医药公司,辉瑞 一贯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广大患者提供很多医药产品;作为临床医师长期可靠的健康合作伙伴,辉瑞也一如既往地不断进行正 规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为临床正确认识药物和疗效作出不懈的努力。西乐葆正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产品,上市10年看似终点,恰 恰又是新的起点,在未来愿与大家共同迎接每一个挑战,迎接每一个巅峰,开创中国镇痛领域的灿烂明天。预祝在各位临床医师的 关怀支持下,能够成为医师为病人解决更多病痛的武器之一。 应邀嘉宾纷纷祝福西乐葆上市1O周年:“经历了10年风雨,今天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应该说是见到彩虹了,祝贺西乐葆上 市1O周年”“从根本上解决了非选择性NSAID胃肠道损伤的百年问题,在1O年NSAID治疗中有强大作用,可以说西乐葆的问世是 NSAID的一场革命”“上市10年来确实在为广大患者解决疼痛过程中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望今后10年更上一层楼”“西乐葆在 很多场合下是我们的首选药,因为它有优良的特性,还因为辉瑞公司非常尊重科学,让我们不断地去认识它 ‘10年坚定信心,10年铸 就辉煌,愿西乐葆永葆青春”“感谢辉瑞公司给我们带来了西乐葆,为疼痛患者找到了很好的解决方法;也非常欣赏辉瑞公司对学术 的支持,使我们医生在镇痛的理念上有很大提高”“衷心地祝贺西乐葆有这样辉煌的成就,将来有更美好的前景”。 会上,吴海山教授作了《西乐葆1O年在相关领域的贡献和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鲍春德教授作了《西乐葆的过去、现在、将来》 的报告,受到了与会者的欢迎。 曾炳芳教授对大会进行总结,他充分肯定西乐葆抗炎镇痛疗效和良好的胃肠道安全性,是骨科、风湿科医师解除更多患者病痛 的强有力帮手之一,也充分肯定辉瑞公司为学术交流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他期望辉瑞公司通过各种为新的镇痛理念及系统化镇痛 管理推广所作的努力,能让更多医师关注临床抗炎镇痛治疗,利用像西乐葆这样的镇痛武器,让中国更多患者早日摆脱疼痛困扰,开 创中国镇痛领域更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