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
急诊科急救医疗体系建设质控内容
1、建立了急救管理制度。 I
2、制定了急救网络的管理制度。II
3、制定了院前急救管理制度。II
4、制定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快速衔接的工作制度及流程。II
5、制定了“绿色通道”的流程。II
6、制定了院前现场救治流程。
7、制定了合理安全转运的流程(途中监测)。II
8、制定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急救管理流程。II
9、制定了医疗急救演练的管理制度。III
10、实施了食物中毒医疗救援演练、大型交通事故医疗救援演练、液化气泄露医疗救援演练。III
11、制定了急救知识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和方案。
12、最新急救理论培训
(1) 长托宁替换阿托品救治急性有机磷中毒;
(2) 气道-食道联合导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IV
13、急救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的改进。
14、新技术、新项目在急救工作中的应用。
(1)SC-II洗胃机的临床应用;
(2)GX-100车队管理导航系统在120救护车上的应用;
15、三基培训(半月学习一次,季度考核一次)。
院 前 急 救 管 理 制 度
一、目的
院前急救设施齐全,人员配备管理,利于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
急诊科一般情况下的院前急救过程控制(不包括灾害事故急救)。
三、职责
(一)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督促配置救护车上院前急救所需的设施及药品。
(二)由医务科、护理部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救护工作所需的医生、护士、司机 。
(三)由护士长、护理责任护士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并经常保持救护车箱内的卫生。
(四)由出诊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工作,并做好记录。
(五)救护车司机要熟悉本区交通情况,保持车况良好,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 。
四、工作程序:
(一)救护车设施策划及配置:
按《基本医疗管理制度》的救护车设施要求配置所需 设施及通讯器材,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申请、领用。
(二)值班人员准时接班,熟悉了解上一班的救护情况,坚守岗位,认真作好院前急救 的准备工作。
(三)值班人员接到呼救电话后,详细记录时间、地点、求救大致原因,并立即通知出 诊医生、护士和司机(必要时派出护工)在3分钟内出诊,
不得拒绝出车。有关救护车的工作程序详见《救护车的管理制度》。
(四)院前急救内容:
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时,对患者应有高度负责精神,应立即检查患者,动作迅速,处理果断,根据病人情况可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回医院进一步抢救,转送过程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有3个以上的重伤者,应迅速报告科主任是否增援。
1、现场急救:目的在于挽救和维持基本生命,减轻途中痛苦和并发症,强调对症治 疗。
①维持呼吸系统功能(包括吸氧、吸除痰及分泌物,呼吸兴奋剂,口对口人工呼吸 ,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等)。
②维持循环系统功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除颤、体外起搏器的使用, 有生命危险的心率失常的药物治疗等)。
③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急性脑血管病的处理,预防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治 疗、控制癫痫等)。
④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处理。
⑤脑、胸、腹、脊柱、四肢以及其他部位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⑥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
2、途中救护:
①合理转运分流患者,但对转运伤病员要求快速安全。
②为避免突然刹车时造成车内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受伤,患者的担架应该很好固定, 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应该使用安全带或抓牢扶手,患者在车内应根据病情采取坐位、平卧位 或头低足高位。
③四肢骨折的患者,给予外固定防止颠簸;脊柱骨折的患者卧硬板 ,以防止脊髓损伤;昏迷呕吐病人,将头侧向一边,避免呕吐时窒息;疑有颈椎骨折的病 人,以颈领固定之,避免加重或造成高位截瘫。
3、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后,如患者已死亡,应详细询问患者家 属
或在场人员,了解发病情况及既往病史,做好记录,并明确通知其家属或在场人员。死亡 原因证明由司法部门出具。
4.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时要听从急救指挥中心、交警、公安人 员的调度安排,保护有法律纠纷的现场。
5.出诊医护人员详细填写院前急救病历及已完成急救处理的措施,送转医院急诊室 后作详细交接,完成院前急救任务后向急救指挥中心报告,返回后及时检查、补充抢救药物和更换物品等工作。
救 护 车 管 理 制 度
一、目的
防止科室或私人随意使用救护车,避免影响急诊出车。保证救护车处于备用应急状态,随时 接受急救中心指挥。
二、适用范围
急诊科救护车的管理。
三、职责
(一)护士长、救护车司机每天检查救护车的车况、车容、抢救设备和药品。
(二)急诊班护士每班检查救护车的车况、车容、抢救设备和药品,做到及时更换和补 充并做好登记。
(三)护理部每天检查救护车内抢救设备和药品。
(四)科主任、护士长对救护车进行严格管理,救护车只做医疗救护用,不得挪做他用 。
(五)救护车司机必须保持车况良好、车容车貌整洁,接到电话2-3分钟内必须出车。并设有出诊登记本,记录出车时间、地点、到达时间、随车人员等。
四、工作程序
(一)当医务人员接到120电话后,立即通知司机及值班医生、护士,携带必要的抢救设备2-3分钟内出发(用物见“救护车物品配备清单”)。由接120电话护士在出诊登记本上记录 出车时间、地点、到达时间、随行人员等。
(二)药品、器材、物品用后均由出诊护士及时补充、清理、消毒,使其保持完好备用 。护士长每天检查,出诊班要每班检查,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好各种登记。发现抢救仪器有故障应及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请维修工修理。
(三)救护车离开本院执行任务,须报本院同意,并上报急救 医疗中心指挥调度室,以便指挥中心随时掌握救护车动向。
(四)出车执行120急救任务返回医院时,出诊医生须向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室报告出车情况并做好登记。
(五)车内禁止吸烟、摆放杂物。
(六)救护车司机定期做好车辆的检修、保养和救护车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车况良好,安全行驶。
急诊科急救绿色通道管理制度
(一)绿色通道的含义
医院急诊“绿色通道”指医院抢救急危重症伤病中,为挽救其生命而设置的畅通的诊疗过程,该通道的所有工作人员,应对进入“绿色通道”的伤病员提供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
(二)绿色通道的范围
1.休克、昏迷、循环呼吸骤停、严重心律失常、急性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生命垂危等患者的急诊处理。
2.无家属陪同且须急诊处理的患者。
3.无法确定身份(如弱智且无陪人等)且须急诊处理的患者。
4.不能及时交付医疗费用且须急诊处理的患者。
5.其它应当享受绿色通道的情况。
(三)绿色通道的措施
1.由接诊医师决定患者是否享受绿色通道的服务并上报总值班;
2.急诊科实行二十四小时连续应诊制及首诊负责制.
3.伤病员一旦进入绿色通道,即应实行“二先二后”(即先救治处置,后挂号交款;先入院抢救,后交款办手续)。
4.“绿色通道”安排护工实行24小时服务,负责迎、送伤病员和入院后有关检查、交费、取药、手续办理的陪护和帮助服务。
5.全院医务人员均有义务积极参加“绿色通道”的抢救工作,不得推诿病人,或对“绿色通道”的呼叫不应答。对干扰“绿色通道”的个人和科室,需追究责任。
6.凡遇涉及多科的伤病员,原则上由对病人生命威胁最大的疾病的主管科室收治,如有争议,急诊科医师有权裁决,必要时会同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协商解决。
7.接诊科室遇到重大急救,病员较多时,应立即通知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并同时报告分管院长,以便组织全院力量进行抢救。
8.突发事件(交通事故、中毒及其它重大特发事件)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由医院医务科及行政总值班进行全面统一指挥,协调安排,各科室必须服从指挥和安排。
(四)绿色通道的程序
1.在急诊科处置的病人,办公时间由主管医师、急诊科主任或护士长签名,开通“绿色通道”担保单。
2.持担保单可直接做检查,办理入院手续。
3.病人转入病房由住院收费处督促病人家属结账。
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快速衔接的工作流程
1. 患者病情通报:急救医生经与患者或其家属协商后确定患者准备运送的医院,然向120指挥中心报告,指挥中心立即向医院通报待接收患者的信息概况。
2. 接受医院准备:接收医院做好相应准备。
3. 主动接收伤员:救护车达到医院时,送诊人员和接诊人员共同将患者运送至相应的接诊区域。
4. 相互交接伤情:在接诊区,接诊人员和送诊人员进行快速、准确的病情交接和处置情况交接。
5. 保持体征稳定:在交接过程中应继续保持维持气道和静脉通道的畅通,保持患者的稳定体位和生命体征的平稳。
6. 交接记录签收:在交接过程中送诊和接诊人员应做必要记录和签收。接诊人员为患者建立医疗卡,以便保证后续检查与治疗过程的顺畅和医疗信息的完整。
7. 衔接信息汇报:送诊人员向120指挥中心报告医院接收情况和患者的自然信息,接诊人员向医院有关部门报告本院接收情况和患者病情信息(必要时)。
8.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时,成批伤病员的分流与接收也遵循上述原则。
院前急救工作流程
1、接120指挥中心任务后立即携带出诊物品,白天2分钟,晚上3分钟内出车。及时改变GPS状态,联系呼救者指导自救。
2、到达现场与接车人会合,携带出诊药品、器材赶赴现场,及时改变GPS状态。
3、根据现场信息首先判断是否为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及时上报120指挥中心及医院急诊科。
4、现场抢救:确保环境安全,询问病史、查体、辅助检查,做出初步判断,及时救治,随时交待病情,家属签字。
5、确定为特殊人员及时上报120指挥中心。
6、确定为危重患者上报120中心,联系送往医院急诊科,开通绿色通道。
7、医师及时告诉转送医院,如患者或家属拒绝转送,或要求转送较远的医院,必须签字。
8、转送患者:清理现场、搬运患者、救护车转送、途中监护、及时处置、与接诊医院医师交接病情、收取费用、完成任务及时改变GPS状态,返回急救站。
9、站内待命,及时整理院前急救病历,存档。
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快速衔接工作制度
1、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快速衔接工作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由120医生、院内值班医生共同完成,保证病人安全交接。
2、制定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快速衔接工作流程,完善“院前急救-院内救治-ICU”三环理论。
3、120医生、护士经急救知识继续教育培训、考核后方能上岗。
4、120医生、护士返院途中,需电话告知院内急诊科,通报病人主要病情,院内相关科室作相应准备。
5、120医生、护士护送到接诊区,院内医生在接诊区等待。
6、交接时,120医生向院内医生介绍病情及处理措施,院内医生根据病情作相应处理措施,如:继续抢救或请相关科室会诊或作辅助检查,全程由120医生、护士护送。
7、完善院前急救病历,口头或书面交班,120医生、院内医生必需签字,并要求家属签字。
8、保证病人安全,先救命再交费,“三无”病人直接进入相关科室救治。
9、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应迅速分诊病人,“三无”病人或昏迷病人需作编号,交接时需登记,并作标记;防止张冠李戴,同时向上级部门汇报。
10、120医生保管好院前急救病历。
11、保护病人的隐私权,口头或书面交班时,除非病人同意,不能将病人隐私传给第三者。
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快速衔接工作流程
现场救治后安全转运
120医生、护士电话通知院内
介绍病情,院内作相应准备
120医生、护士护送至接诊区,院内医生在接诊区等候
口头交接、书面交接
120医生介绍病情、处置措施及效
果,院内医生进一步检查
相互配合
院内医生作出进一步处理措施,
120医生、护士全程护送
在急诊科继续救治,直接进手术室、ICU或相关辅助检查
先救命后交费,“三无”病人编号
公共突发事件
迅速分诊病人、登记
完善院前病历。120医生、院内医生必需签字,要求家属签字
保护隐私权
交接班时,不能将病人隐私泄露给第三者(除非病人同意)
交通事故
1、接120中心指令,准备外科急救箱、药品、器械。
2、快速反应。
3、现场急救实施
1)环境评估:大约伤亡人数
脱离致伤环境
电话告知
2)伤情评估与救治。原则:先救命后治疗,先重后轻
伤情评估分为:危重 红
重 黄
轻 绿
死亡 黑
现场救治:维持气道
呼吸支持
维持循环
神经系统
保护颈椎四肢
CPR
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开放性气胸处理、胸穿排气
给氧、加压给氧(简易呼吸囊)、呼吸机
止血、包扎、固定
脑外伤:保护头部、脱水、对症
颈椎、胸腰椎:颈托固定、手托法搬运
开放静脉:药物应用
4、安全转运
1)原则:心肺复苏现场救治
送往最近医院或相应救治能力医院
先重后轻
2)途中监护: 意识、瞳孔
随时发现 呼吸、通畅
随时处理 循环、脉搏、血压
神经系统
3)途中处理:维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循环稳定
防止再损伤:
向院内报告
化学毒气泄露
1、特点:突发,时间地点不确定
中毒途径多:呼吸道、皮肤、眼睛、消化道
大量伤员
多部门配合救治 ,范围大、持续时间长
2、种类:氯气、氨气、二氧化硫、氰化物等。
3、表现:流泪、流涕、咽干、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头昏、头痛、恶心、眼结膜充血、水肿、肺水肿
4、院前急救
1)自身保护
2)脱离现场(注意风向)
3)除去污染衣物
4)皮肤、眼睛冲洗
5)先救命后治病,先重后轻
6)呼吸道通畅,给氧
7)生命体征平稳
8)明确毒物、迟早解毒
9)对症
10)伤情、现场评估
11)安全转运
5、流程
接指令
问明毒气名称 向领导汇报 启动应急预案
穿防化服、出发
环境评估、伤情评估
脱离现场、注意风向,除去污染衣物
先救命后治疗,先重后轻
CPR
皮肤、眼睛冲洗 基本措施 呼吸道通解毒剂
一氧化碳中毒:对症
苯中毒:菊醛内酯、VitC
苯胺:菊醛内酯、美兰、VitC
安全转运
氰化物:亚硝酸异戊酯、硫代硫酸钠、依地硫酸钠
氯气:氨茶碱等对症
氨气:对症
鄂州市中心医院急救指挥系统
一、医院抢救领导小组
组长:胡太可
副组长:尹学恩
组员:张文斌 喻军华 苏冬梅 夏志伟
二、内科抢救小组
组长:胡正清
组员:万汉英 王志安 杜植三 戚中林
三、外科抢救小组
组长:刘为民
组员:刘黎明 吴新宇 张锡斌 周苏运
四、院前急救小组
组长:夏志伟
组员:王建平等120医生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急救站管理制度
1、成立公共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包括院前急救小组、院内急救小组。
2、一切听从市政府、卫生局、医院等有关上级部门的指挥、调度。
3、建立突发事件的医疗应急机制、预案,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4、无条件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
5、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6、除了对传染病人隔离治疗外,还要对接触者、疑似病人采取隔离观察。
7、积极配合上级部门、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委会的工作,在医疗方面,还需对他们进行必要指导工作,宣传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
8、信息公共:每日医院领导小组及上级部门进行综合汇报,如:住院人数、疑似病例人数、隔离人数等。
医疗质量检查资料
鄂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二○○八年
急诊科人才培养计划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科,它主要涉及院外急救,院内急救与多学科急危重症的救治,因此,从事本专业的医师不仅需要相关医学专业知识作基础,而且要学会应用各种紧急求援医疗技术与方
法挽救病人的生命。根据国内同行经验,急诊科专科医师培养阶段为三年,结合我科实际情况,拟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起为第一个培养阶段。
一、 培养目标
三年接收本科生3-5名,硕士研究生1-2名。通过三年的基础培养,使受训者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独立诊治常见急危重症的能力,掌握常见急症的症状、鉴别诊断,掌握急诊病人的病情分级,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对常见急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急救诊治。能阅读有关急诊医学的外文书刊,了解临床科研方法,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病案报道和踪述。
二、 培养方法
受训者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标准规定的理论课程学习,轮转应多着重于急诊医学范围,应以在急危重症状出现机率较高的科室轮转为主,同时兼顾其它相关专科。
三、 临床科室轮转计划
急诊科(含ICU)12月,急诊医学相关学科轮转24个月(由医务科出面协调参加所轮转科室的值班)。
急诊科接收青年医师情况
姓名
性年别 龄
专 业 毕业院校
英语进 院
水平 时 间
熊学敏 男 28岁 临床医学 武汉大学医学院
严 伟 男 27岁 临床医学 武汉大学医学院
江旭林 男 25岁 临床医学 咸宁医学院
胡江伟 男 25岁 临床医学 郧阳医学院
许 浩 男 25岁 临床医学 咸宁医学院
柯章明 男 24岁 临床医学 咸宁医学院
备注:急诊青年医生培训进度见轮转表(附后)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2007、7
2007、2
2008、2
2008、5
2008、5
2008、8
三基理论考试成绩表
姓 名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合格率:
急救演练管理制度
1、在医务科、业务院长的指导、监督下制定演练习项目、内容、目的。
2、第季度组织演练一次。
3、制定演练流程。
4、检查内容:
1)时间(报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参加人员;
2)现场病情评估,处理措施是否准确;
3)是否电话通知院内作相应准备。
5、是否安全转运。
6、与院内衔接是否快速、安全。
7、药品补充、车辆器械消毒、测试准备下次出诊。
8、总结存在的问题,有整改措施。
院前急救安全转运流程
现场急救处理后病情稳定,或急需送往医院作进一步救治
担架平稳搬运病人
120医生、护士在病人身边监护
危重病人
心电监护、呼吸机应用
监测
意识、瞳孔、呼吸、循环、神经系统
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处理
电话通知120,院内作相应准备
与院内医生交班签字
目 录
一、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1、鄂州市中心医院急救指挥系统
2、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3、院前急救工作流程
4、院前急救安全转运流程
二、急救网络管理制度
1、急救分站工作流程
2、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急救管理制度
3、急救站管理人员制度
4、救护车管理制度
5、救护车消毒制度
6、急救站院前急救人员职责
三、绿色通道管理制度
1、急诊科急救绿色通道管理制度
2、急诊绿色通道服务流程
3、急诊科危重病人住院送、接、转制度
4、急诊科病人入院护送制度
四、院前院内急救快速衔接工作制度及流程
1、院前院内急救快速衔接工作制度
2、院前院内急救快速衔接工作流程
目 录
一、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急救管理
1、急救演练管理制度
2、急诊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流程
二、应急预案
1、化学品泄露事件应急预案
化学品泄露事件紧急处理要点
2、大型创伤事件应急预案
大型创伤事件紧急处理要点
3、群体性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群体性食物中毒紧急处理要点
4、传染病爆发流行应急预案
5、120接诊手足口病患儿流程
手足口病的治疗及预防
二、演练记录
1、群体性食物中毒应急预案演练记录
2、液化气泄露事件应急预案演练记录
3、大型车祸应急预案演练记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