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发(作者:)

蜕变的国术——隐藏在谎言与迷雾背后的真实

整理自龙的天空论坛,“女女生妹”大作

/?mod=viewthread&tid=809549&extra=&highlight=&page=1

前言

千年的历史证明,尚武的民族总是生机勃勃,富于进取的。早在先秦时代,华夏诸国争

雄,竞争激烈,其尚武之风炽盛。让史书云“楚人好战”,现代的考古发掘更证明,楚国男

子可以贫穷到无任何陪葬器,但随身下葬的必有一剑。无怪乎郭成尧在《国术摘要》中要惊

叹:“当日民族之气概,晔乎其如日月,砰乎其如雷霆”。但是,随着文官政治和科举制度的

盛行,随着冷兵器被热兵器所取代,中华的尚武精神逐渐没落消失,以至于青年时代的太祖

在著名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感慨道“现今文明诸国,德为最盛,其斗剑之风,播于全国;

日本则有武士道”,其文中认为中国“国力茶弱”,根本就在于“武风不振”。是非对错我们

暂且不论,但显然,中国武术从繁华鼎盛到没落成灰,起决定性质的永远是历史大势,正所

谓时势造英雄,武术也不例外。

国术,或称武术,作为中国古代传承至今的技击术,溯源可达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不

过真正意义上的武术传承,恐怕要从宋代说起。

宋代的武术昌盛,不仅源于五代混战的将士遗留,更在于其战略形势上的长期积弱。面

对西夏和大辽,宋代地方上多组忠义社、弓箭社,有了民众这片习武土壤,那么武学四处开

花也就可想而知了。正所谓“幻想超人的永远是宅男,热爱武侠的永远是卢瑟”,具有讽刺

意味的是,中华武学的昌盛繁衍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军事上的成功,反是由于军事上的失败,

导致民众为自保而习武强身。所以说,武学虽然源于军事目的,但军事目的既非中国武术形

成的唯一原因,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有人要反对这一观点,但从现代武学没有一家提

倡弓箭术便可知,试问连十八般兵器里排名第一的弓弩都没有,还有脸称自己传承的是武学

正宗乎?《国策•秦策》就提到“齐之技击不可敌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敌秦之锐士”,此

言象征了个人技击术在战场上不如什伍组编的军旅集体。所谓国术诞于战阵杀戮,大多是后

人给前人脸上贴金。或许有人会提问,武术中司空见惯的那些诸如吞吐沉浮,仰卧曲伸,闪

展腾挪,后发制人等等技法,既然不适宜于阵战,那么在哪里才能派上用场呢?答案很简单,

也很无奈,那就是宗族械斗,这也正是戚继光的说法,他认为拳法在军事上用处不大的缘由,

只是“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初学入门之艺”。

中国武术器械中,例如三节棍、九节鞭、软鞭、流星枪等软兵;例如判官笔,峨眉刺,

日月轮等奇门兵器;诸如甩手箭,金钱镖,梅花针,血滴子等暗器;以及各种药法等,显然

都不是战阵所用的武器。再譬如中国武术中以枪为尊,各种其余兵刃技法也都构筑了专门针

对枪的破招败招技巧。但战阵所用的兵枪技巧却简单至极,如戚继光《纪效新书》内载,同

近代军队刺杀练习的手法基本无区别。而撰写《手臂录》的吴殳更是将战阵之枪和一般武术

用枪严格区分开来。其言中看不起兵枪,称其“味同嚼蜡”,说大枪随长,却苦于没有什么

变化,所以是“骡”。所以,毫无疑问,武术的绝大部分内容不是用于战争,而是用于私斗

的。用最通俗的话说:武术不是用来打仗的,而是用来打架的!不是用来公战的,而是用来

私斗的!

一、宗法血缘组织的械斗是武术价值实现的真正舞台

几千年来的中国古代均盛行宗法制度,尤其是唐末五代,随着大庄园制经济的崩溃,士

族冠冕被碾成泥,原本专属于贵族王孙的击剑之艺不复存在,同样私军部曲之类的也消弭无

踪。华夏开始进入组织力愈发低下的地主小农式社会,在这种形式下,血缘宗法关系被不断

加强,以致形成被鲁迅批判的“吃人封建礼教”。为何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水。水是农耕

民族的血脉,旧时代的宗族械斗,很多都是为了争水,而明清武学的大发展,从根本来说是

宗族宗法社会的大发展导致的。这种浓厚血缘关系的武术组织传承,也是中国武术封闭自守

的渊源,直到民国后,由于火器泛滥才打破了这种保守,迎来一个武学交流发展的高潮。同

时,也由于武术传承的神秘化,导致有很多错误的修习方式流传到现在,譬如铁布衫金钟罩。

真正强化身体抗击打能力的排打,实际上方法循序渐进,先练本门内功“铺底”,再浑身上

下细细按摩,然后才由轻到重,轻轻排便全身,同时还要服用和浸泡以特制的中药。所谓外

功导致“老来筋骨关节会痛,五脏六腑不稳”,实质很多都是师父刻意引偏的缘故。杨露蝉

三下陈家沟学艺,看似一段武林佳话,实质体现了武学的门户封闭在血缘体系内传播。再加

上国人的尊祖传统,和拳术家的文盲惯性,导致连某拳术家自称“齐天大圣孙悟空流传下来

的齐家武艺”,这般的笑话都有。而近代著名武术史学家唐豪,更是在《少林武当考》中证

明揭露了所谓达摩和张三丰创立武学纯属后人牵强附会。譬如少林三十六房,实质衍射的是

十八庵门,它们是少林寺的家族传承。但即便如此,少林寺也算不得保守,毕竟是禅宗祖庭,

首要任务是弘扬佛法,这就使得宗法的内向性和保守性受到了极大限制,从而客观造成了“拳

出少林”的昌盛。

而相反的是,武当武学,则因为宗法体系的封闭,消声匿迹,近乎于不存在。这也体现

了不成熟的道教,远没有成熟的佛教那般气魄。话说回来,既然是宗族械斗,那么肯定不会

说是“杀人盈于野”,否则地方官的乌纱帽可能就保不住了。所以,历史上那些基于器械的

武学技击,随时代变迁,渐转向徒手棍棒,即拳棒,因为它们的力度和强度可控制,不容易

随便伤及性命。当然,宋代也不是没有军阵杀伐的真正杀人术,最有名的就是杨妙真传下来

的杨家梨花枪。这套枪法被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推崇为“枪法-之传,始于杨氏,谓之

曰梨花,天下咸尚之,推崇备至”。明代何良臣也在著作《阵纪》中说“马家枪,沙家竿子,

李家短枪,各有其秒。长短能兼用,虚实尽其宜,锐不可当,速退不能及。而天下无敌者,

唯杨家梨花枪法也。”在具体用法上,戚继光认为“杨家之法,手执枪根,出枪甚长,且有

虚实,有奇正;有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进其锐,退其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

动如雷霆,故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信其然乎’”。“手执枪根”这一点,最为重

要,为历代使枪之家所强调。即持枪的后手握把要满握枪根,不能使枪根流露手外。顺便,

我这里要提到一句,武学是一门遵循科学的技击术。女性天然在腕力、臂力上比男性弱势,

所以杨妙真以梨花枪成名,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因为女性生理上唯一比男性有优势的就

是骨盆,所谓站得稳,立得牢。枪法不似刀剑鞭锏,极度依赖腕力和臂力,枪的发力转乘全

系于腰,骨盆大便是优势。另外,从科学统计来说,习武对女性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要超过男

性。

根据1975年全运会测量统计武术运动员的身体资料(12-25岁):

男性身高比同年龄普通人增加5.23厘米,下肢增加3.81厘米,上肢增加5.27

厘米,臀厚增加0.38厘米,骨盆宽增加0.42厘米,腰围增加1.28厘米,肩宽增加

0.81厘米。女性身高比同年龄普通人增加7.74厘米,下肢增加3.21厘米,上肢增

加7.26厘米,臀厚增加0.09厘米,骨盆宽增加1.10厘米,腰围增加0.8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