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日发(作者:)
5 列车飞驰---图的复制与粘贴教学
设计
教
材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复制、粘贴图形以及移动图形的方法,掌
握对相同图形进行剪贴、复制的技巧,从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作图与
普通作图的不同之处,学会用最简便、最优化的方法进行电脑画的绘
制和创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
对于教学对象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教师可灵活运用合理的
教学方法,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会使用画图中
的基本工具进行图画创作,如铅笔、刷子、矩形、椭圆形、橡皮、选
定、任意形状的剪裁工具等,对于用“画图”软件创作出的图画作品
也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和审美能力,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
础。三年级学生已有大半学期的的信息技术课学习经验,但学生年龄
还比较小,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比较薄弱。鉴于以上情
况在本课的教学中可采用知识迁移、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自主探究、
协作学习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
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充
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学会复制、粘贴的操作方法,
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1页/共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编辑”菜单中“复制(C)”和“粘贴(P)”命令复制、
粘贴图形的方法。
(2)使用“选定”、“任意形状的剪裁”工具、移动图形设置图形
“透明”、“不透明”的方法。
(3)了解复制和剪切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教
师个别辅导,归纳问题集中辅导,交流评价”等教学法,让学生在体
验与实践中熟练掌握知识点,根据需要使用正确的、合适的操作方法
制作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复制粘贴命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可以用“画图”简便地
制作出漂亮的具有个性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成
就感。
(2)通过对作品的评价培养学生观察美、发现美、表达美的综合能
力。
4.行为与创新
(1)鼓励学生用最简便、最优化的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
出有个性的作品。
(2)能够规范地使用画图软件并注意及时保存文件。
第2页/共7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编辑”菜单中“复制(C)”和“粘贴(P)”命令复制、粘贴
图形。
2.教学难点
设置图形“透明”、“不透明”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本课我们明确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根据学
情、教学内容、教师素质等选择了相应教学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
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知识迁移、归纳总结;学生演示、教师引
导;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评价交流等,帮助
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设备,多个画图文档,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喜洋洋与灰太狼》动画片的主题曲。
师:欢迎大家来到羊羊乐园,乐园里面正在开展这知识竞赛呢,要进
入羊羊乐园,你们还需要闯过一个难关哦!你们有没有信心呢?
请同学们用画图软件打开桌面上的文件“对号入座”。
第3页/共7页
二、新授
1.选定——移动—透明
根据五个福娃的名字和边线颜色来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要
放在对应的轮廓中。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板书:选
定—移动—透明 任务一:通过“选定”、“移动”、“透明”操作,
把福娃送回到自己的位置,并且要放在对应的轮廓中。
教师强调:
(1)如果操作不满意,可以用“撤销”。
(2)及时保存文件
评价作品,总结移动的位置是否恰当,是否选择了透明。
【设计意图】:通过“对号入座”引导学生学习“选定”、“移动”、
“透明”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复制、粘贴 出示视频。 瞧,我们的羊羊乐园里面发生了什么事
情呀?原来我们的沸羊羊不见了,他去哪了呢?原来他在给奥运火炬
城市画上标记呢,太多了,来不及画了。慢羊羊村长说:“我年纪大
了,用电脑不利落了,谁能用电脑帮沸羊羊完成这个任务呢?制作过
程中表现好的和完成所有任务的小朋友,我就给他颁发羊村“荣誉村
民”证,加油吧!” 出示任务:你想成为一名火炬手参与火炬的传
递吗?完成下面的任务,我就可以帮助你们实现这个愿望——在电脑
上当一名“火炬手”。打开桌面上的“火炬传递图”,在每个奥运火
炬传递城市标上“火炬”。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图的复制与粘贴》 如何操作呢?
第4页/共7页
老师带领学生看书
用笔画出“选定”、“复制”、“粘贴”、“移动”、“透明”等关
键字。 师:和前面所学的进行比较,多了哪两步?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会了选定、移动和透明,下面我们只要在选定后,
加上复制、粘贴操作就可以完成图形的复制了。
板书:复制 粘贴 看书: 思考如何复制、粘贴?
请学生演示
解决问题:如果要复制多个,只要“复制”一次,“粘贴”多次就可
以了。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
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
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
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
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
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
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
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
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
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
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
第5页/共7页
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
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
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
够的“米”。三、拓展应用
师: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学会了复制与粘贴的知识点,接下来,知识
竞赛就要开始了,让我们赶紧来看一看吧!
题目1:在画图程序中打开桌面上的“花环”文件,用素材中的花组
成 “2019”字样的花环,颜色自己搭配。
题目2:在画图程序中画奥运五环旗。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
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
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
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
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
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
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
又称“教师”为“教员”。题目3:在画图程序中打开桌面上的“七
巧板”文件,看看你能拼出什么样的图形来。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
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
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
第6页/共7页
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
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
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
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
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
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展示完成学生的作品,进行互评。
【设计意图】: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如果让学生只知道学知识点,
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这样的教学是糟糕的,也是没有效果的。
在这里,我把拓展应用采取游戏的方式分为两个层次,让学生在快乐
中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第7页/共7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