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日发(作者:)

5 列车飞驰---图的复制与粘贴教学

设计

材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复制、粘贴图形以及移动图形的方法,

握对相同图形进行剪贴、复制的技巧,从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作图与

普通作图的不同之处,学会用最简便、最优化的方法进行电脑画的绘

制和创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

对于教学对象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教师可灵活运用合理的

教学方法,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会使用画图中

的基本工具进行图画创作,如铅笔、刷子、矩形、椭圆形、橡皮、选

定、任意形状的剪裁工具等,对于用“画图”软件创作出的图画作品

也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和审美能力,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

础。三年级学生已有大半学期的的信息技术课学习经验,但学生年龄

还比较小,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比较薄弱。鉴于以上情

况在本课的教学中可采用知识迁移、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自主探究、

协作学习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

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充

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学会复制、粘贴的操作方法,

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编辑”菜单中“复制(C)”和“粘贴(P)”命令复制、

粘贴图形的方法。

2)使用“选定”、“任意形状的剪裁”工具、移动图形设置图形

“透明”、“不透明”的方法。

3)了解复制和剪切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教

师个别辅导,归纳问题集中辅导,交流评价”等教学法,让学生在体

验与实践中熟练掌握知识点,根据需要使用正确的、合适的操作方法

制作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复制粘贴命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可以用“画图”简便地

制作出漂亮的具有个性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成

就感。

2)通过对作品的评价培养学生观察美、发现美、表达美的综合能

力。

4.行为与创新

1)鼓励学生用最简便、最优化的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

出有个性的作品。

2)能够规范地使用画图软件并注意及时保存文件。

2/7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编辑”菜单中“复制(C)”和“粘贴(P)”命令复制、粘贴

图形。

2.教学难点

设置图形“透明”、“不透明”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本课我们明确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根据学

情、教学内容、教师素质等选择了相应教学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

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知识迁移、归纳总结;学生演示、教师引

导;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评价交流等,帮助

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设备,多个画图文档,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喜洋洋与灰太狼》动画片的主题曲。

师:欢迎大家来到羊羊乐园,乐园里面正在开展这知识竞赛呢,要进

入羊羊乐园,你们还需要闯过一个难关哦!你们有没有信心呢?

请同学们用画图软件打开桌面上的文件“对号入座”。

3/7

二、新授

1.选定——移动—透明

根据五个福娃的名字和边线颜色来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要

放在对应的轮廓中。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板书:选

定—移动—透明 任务一:通过“选定”、“移动”、“透明”操作,

把福娃送回到自己的位置,并且要放在对应的轮廓中。

教师强调:

1)如果操作不满意,可以用“撤销”。

2)及时保存文件

评价作品,总结移动的位置是否恰当,是否选择了透明。

【设计意图】:通过“对号入座”引导学生学习“选定”、“移动”、

“透明”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复制、粘贴 出示视频。 瞧,我们的羊羊乐园里面发生了什么事

情呀?原来我们的沸羊羊不见了,他去哪了呢?原来他在给奥运火炬

城市画上标记呢,太多了,来不及画了。慢羊羊村长说:“我年纪大

了,用电脑不利落了,谁能用电脑帮沸羊羊完成这个任务呢?制作过

程中表现好的和完成所有任务的小朋友,我就给他颁发羊村“荣誉村

民”证,加油吧!” 出示任务:你想成为一名火炬手参与火炬的传

递吗?完成下面的任务,我就可以帮助你们实现这个愿望——在电脑

上当一名“火炬手”。打开桌面上的“火炬传递图”,在每个奥运火

炬传递城市标上“火炬”。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图的复制与粘贴》 如何操作呢?

4/7

老师带领学生看书

用笔画出“选定”、“复制”、“粘贴”、“移动”、“透明”等关

键字。 师:和前面所学的进行比较,多了哪两步?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会了选定、移动和透明,下面我们只要在选定后,

加上复制、粘贴操作就可以完成图形的复制了。

板书:复制 粘贴 看书: 思考如何复制、粘贴?

请学生演示

解决问题:如果要复制多个,只要“复制”一次,“粘贴”多次就可

以了。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

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

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

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

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

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

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

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

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

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

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

5/7

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

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

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

够的“米”。三、拓展应用

师: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学会了复制与粘贴的知识点,接下来,知识

竞赛就要开始了,让我们赶紧来看一看吧!

题目1:在画图程序中打开桌面上的“花环”文件,用素材中的花组

2019”字样的花环,颜色自己搭配。

题目2:在画图程序中画奥运五环旗。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

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

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

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

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

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

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

又称“教师”为“教员”。题目3:在画图程序中打开桌面上的“七

巧板”文件,看看你能拼出什么样的图形来。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

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

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

6/7

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

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

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

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

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

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展示完成学生的作品,进行互评。

【设计意图】: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如果让学生只知道学知识点,

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这样的教学是糟糕的,也是没有效果的。

在这里,我把拓展应用采取游戏的方式分为两个层次,让学生在快乐

中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7/7